1955年1月的中南海,夜色很深,灯还亮着。会议散到最后,只剩几个人。毛泽东把卷宗合上,语气平静却透着坚持:“方志敏,得给他一个交代。”从那一刻起,一条看不见的寻迹之线悄悄铺开,越过赣闽山岭,持续两年多。
方志敏其人,1899年8月21日生于江西弋阳县漆木村。清贫农家出身,父母硬是省吃俭用把儿子送进私塾。求学路像崎岖山道,差一点被生活截断。十七岁,他考进江西省立甲种工业学校;两年后,中学毕业再考上海南生医科大学预科,时代的火种就在校园里擦亮。
1919年五四风起云涌,外滩、南京路口口号震天,“驱逐列强、废除二十一条”回荡在上海弄堂。方志敏站在人潮中央,第一次举起布标,那股劲头此后再没消散。1922年,经陈独秀、恽代英介绍,他参与社会主义青年团活动,不久加入中国共产党。此时他二十三岁,意气风发。
返乡组织农运,是他自己选的方向。弋阳一带田租高、债务重,地主依旧“日出而收租”。方志敏把课堂搬到稻田边,教佃农写名字,教他们读“耕者有其田”,还教练队列。他说过一句不长却掷地有声的话:“没有枪杆子,土地换不回来。”短短三年,赣东北苏区由零星游击点扩展成十余县联成的版图,他也因此被任命为赣东北省委主要负责人。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央红军主力西进。方志敏率红十军团断后,留在赣东北吸引敌军。他清楚风险,仍写信给组织:“敌人如山,吾心如磐。”12月18日,在皖浙交界的怀玉山,部队遭多面合围。激战三昼夜,粮尽弹绝,他和部下伤亡过半。1935年1月29日,方志敏不幸被俘。
![]()
押往南昌途中,国民党特务给他换上重十斤的脚镣,意在折磨也在示众。囚室潮湿阴暗,每一次审讯都夹杂电棍、皮鞭。他却把时间用来写《可爱的中国》《清贫》等文稿,写到夜深,脚镣叩击地面发出沉闷回响。看守所所长凌凤梧后来回忆:“他那双眼很亮,像火把。”
1935年8月6日凌晨,下沙窝荒滩传来短促枪声,只有夜虫知晓烈士就义的地点。尸首被草草掩埋,脚镣未除。抗战爆发、解放战争接连而至,荒滩几度易手,埋骨之处无人过问。
时钟拨到1957年3月。南昌市准备建设化纤厂,施工队在下沙窝挖地基,铁锹碰到硬物,刨开后露出泛黑的镣环。旁边散落白骨七十二块,两块胫骨还连着锁链,工人们当场愣住。项目负责人立即向江西省政府报告,当晚电报飞抵北京。
调查组次日启程。成员之一正是已在浙江大学任教的凌凤梧,他对同行说:“若真是那副镣铐,我认得出。”4月10日清晨,他在简易棚里仔细查看那串锈迹斑驳的铁环,眼圈红了,“错不了,就是它。”
法医检验后确认:脚镣上编号与当年南昌看守所记录吻合,骸骨属于三十六岁左右男性,死因为枪杀。方志敏牺牲时恰好三十六岁。结论递交中央,周恩来批示:尽快择址安葬。
陵址最终定在南昌北郊梅岭脚下,一片松林环抱,地势僻静不扰民也不喧闹,契合烈士遗愿——“不占良田”。1960年破土修建,1964年主体完工。毛泽东题写“方志敏烈士之墓”七字,笔锋苍劲,碑高三米。遗憾的是,九块骨骼暂寄法医室,因文物鉴定、归档手续拖延,再遇特殊时期,迁葬仪式延宕至1978年4月才举行。
当天薄雨初歇,松涛轻响。护灵队伍抬着黑漆棺盒缓缓上坡,老战友黄道炫拄着拐杖站在碑前,声音哽咽,“志敏,家乡百姓盼你回来了。”这句短短话语,替无数人道出心声。
方志敏的故事并未到此为止。九十年代初,弋阳县把他少年时用过的私塾修缮为纪念馆;2000年,《可爱的中国》被选入中学语文教材,青少年读到他笔下那句“将来的光明中国”,知道这光亮来之不易。有意思的是,化纤厂后来搬迁,下沙窝旧址变成烈士公园,树木成荫,再无机声轰鸣。
回到1955年的那个夜晚,毛泽东要求“务必找到方志敏”的场景,如今看似一句平常叮嘱,其实深藏一份对早期革命者的敬重。历史并不因尘封而模糊,它总在适当时刻敲响提醒:有人为信念跋涉一生,哪怕只剩一副脚镣,也要归家。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