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开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
近日,上海儿童医学中心付炜研究员的项目通过了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伦理审查,将采用modRNA(修饰信使核糖核酸)增强的间充质干细胞疗法,治疗严重下肢缺血患者。“目前,全球还没有一款modRNA增强细胞药物获批上市,我们团队在上海合成生物学创新中心支持下,力争实现全球第一。”付炜告诉记者。
合成生物学是一门前沿学科,也是生物制造产业的创新源头。《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将生物制造这一未来产业列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为推动合成生物学成果转化为新质生产力,上海合成生物学创新中心去年4月揭牌成立。在市科委支持和指导下,这家新型研发机构建立了项目经理人负责的概念验证机制。创新中心6位项目经理人正在推进10个概念验证项目,付炜研发的modRNA增强间充质干细胞疗法就是其中之一。
助颠覆性技术跨越“死亡之谷”
负责付炜成果概念验证的项目经理人叫谢俊东,他是细胞生物学专业博士,毕业于清华大学。据了解,上海合成生物学创新中心的6位项目经理人都是名校博士,其专业都与合成生物学和生物制造有关。“我们的任务是发现颠覆性技术,助力它们跨越科技成果转化的‘死亡之谷’,实现商业化落地。”谢俊东说。
生物制造是用生物基材料替代化石基材料、用生物技术路线替代传统化工技术路线的未来产业。它以生命科学研究为基础,依托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的进步,将推动医药、化工、农业等传统产业升级。在绿色低碳成为产业发展主旋律的当下,布局生物制造产业具有战略意义。
![]()
上海一家生物制造企业的研发人员在调控发酵进程。
根据需求量和单位价值两个维度,生物制造的终端产品可分为三类:一是市场需求量少、单位价值高的产品,如创新药;二是市场需求量较大、单位价值较高的产品,如农业和食品行业产品、精细化学品;三是市场需求量大、单位价值低的产品,如大宗化学品和生物能源。基于这一分类,上海合成生物学创新中心与浦东张江、上海化工区合作,建立了生物医药、高价值分子、大宗生物化学品三大转化平台。
谢俊东聚焦生物医药领域,正在推进三个概念验证项目。除了modRNA增强间充质干细胞疗法,另外两个项目来自海外——爱丁堡大学教授大卫·海伊研发的基于多能干细胞诱导的肝脏“类器官”,未来有望植入严重肝病患者体内,缓解肝源紧缺问题;新加坡国立大学教授布莱恩·肯尼迪研发的“衰老时钟”,可根据体检数据评估一个人的生物年龄,找到衰老诱发因素并提出干预方案。
“概念验证是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一环。”谢俊东说,项目经理人将用1—2年时间,完成中试工艺放大可行性、产品市场需求真实性、项目融资发展可持续性等验证工作,为实验室成果的产业化奠定基础。
创立“虚拟公司”推进概念验证
概念验证需要资金。上海合成生物学创新中心执行主任付小龙介绍,在市科委支持下,创新中心为每个概念验证项目提供100多万元经费,并采用“虚拟公司”资助模式,即上海合成生物学创新中心创立一家平台型公司,再由这家公司出资,用概念验证经费为每个项目注册一家企业,以企业为主体开展概念验证工作。比如,付炜团队的细胞疗法项目公司成立后,谢俊东负责公司运营,付炜担任公司顾问,两人联手推进细胞疗法的临床研究。
为什么称这些项目公司为“虚拟公司”?谢俊东解释,因为它们是临时性实体,没有启动市场化融资。如果概念验证成功,公司将启动天使轮融资,蜕变成一家真正的科技企业;如果概念验证失败,就注销公司。
这一推进概念验证的创新模式,既符合市场规律,也有利于控制颠覆性技术转化带来的风险。“如果临床研究失败,概念验证资金也花了,科研团队并不会承担失败的责任。这让科学家没有顾虑地走上成果转化道路。”付炜说。
![]()
付炜带领团队在实验室工作。
作为一种颠覆性技术,modRNA增强的间充质干细胞疗法有望为下肢缺血患者带来福音。付炜介绍,他带领团队以化学修饰过的碱基为原料,先构建DNA质粒,再利用大肠杆菌进行扩增,经提取、纯化后,将DNA体外转录为modRNA,然后将modRNA转染到培养扩增的间充质干细胞里,大幅提高干细胞治疗的特异性。在人工智能赋能下,他们研发出一种能促进血管生成的modRNA。把它注射到小鼠体内后,它会逃避天然免疫,产生两种促进血管生成的蛋白。
去年以来,上海合成生物学创新中心的项目经理人团队排摸了上海高校院所400多位科研人员的成果,并通过创新中心构建的国际合作网络,与国外机构和科学家联络,锁定了一批颠覆性创新成果。通过创立“虚拟公司”推进概念验证,每年都可以为上海培育多家有潜力的合成生物企业。
携手“耐心资本”培育早期项目
上个月,“智药局”发布的一项统计结果显示,上海合成生物企业已超过40家,数量位居全国第一,排名第二和第三的城市分别是深圳(26家)和北京(20家)。
付小龙认为,上海在全国领先的原因主要有四点:一是原始创新能力强,拥有上海交大、复旦、中国科学院下属研究所等众多高校院所;二是产业基础好,整个长三角区域有发达的生物医药等生物制造相关产业;三是国际化优势,国外企业和科研团队愿意落户上海,开拓中国市场;四是资本集聚,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科创中心联动发展已见成效。
“‘十五五’时期,我国将重点发展生物制造产业,这对合成生物学创新和成果转化提出了更高要求。作为项目经理人,我们会积极整合各方资源,为生物制造产业提供更多的创新策源成果。”谢俊东的话语里透着使命感。
也是在上个月,总规模10亿元的上海首个生物制造产业基金正式启动。它由道彤投资和奥浦迈共同发起,采用“C(产业链主企业)+VC(专业投资机构)”模式,将奥浦迈作为细胞培养基龙头企业的产业优势、道彤在早期医疗与合成生物投资的经验优势相结合,推动技术突破和企业成长。经上海国投公司遴选,这个基金已成为上海先导产业母基金的子基金。
![]()
上海首个生物制造产业基金正式启动。
上海国投公司是上海合成生物学创新中心的发起方之一。当一个概念验证项目验证成功后,创新中心将与上海国投旗下的上海先导产业基金、上海未来产业基金对接,启动项目公司的市场化融资。与先导产业基金一样,总规模150亿元的未来产业基金也是母基金。在两大市级母基金的撬动下,越来越多的社会资本将扮演“耐心资本”角色,投资生物制造产业的早期硬科技项目,形成从概念验证到产业化的资金支持闭环。
“我们和一些投资基金建立了深度合作关系,在评审概念验证项目时,除了科学家和产业专家,也请投资专家参与评审,这样能更准确地评估项目的商业价值。”付小龙告诉记者,投资专家还会向创新中心推荐一些“差一口气”的项目,分析指出它们的短板。“我们会在概念验证阶段为这些项目补短板,推动它们早日融资成功。”
原标题:《设立“虚拟公司”,上海布局合成生物颠覆性技术项目|跟着项目经理看未来产业》
栏目主编:黄海华
本文作者:解放日报 俞陶然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