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深水湾,李家大宅的落地窗前,97岁的李嘉诚静静地坐在轮椅上。
![]()
窗外,是象征香港繁荣的维多利亚港璀璨夜景,窗内,这位曾经叱咤风云的亚洲首富,背影却透着一股深深的疲惫。
他手中掌控着价值2909亿港元的庞大商业帝国,这笔钱足以买下一个小国,却似乎换不来他一个安宁的晚年。
曾经在商界以“超人”之姿呼风唤雨的李嘉诚,如今身体每况愈下,公开露面的次数越来越少,每次出现,都离不开轮椅的支撑,腰背佝偻,令人唏嘘。
所有人都看得出,这位传奇老人早已萌生退意。
然而,一个残酷的现实摆在面前:他精心培养的两个儿子——61岁的长子李泽钜和59岁的次子李泽楷,似乎都难以真正扛起李氏家族的大旗。
![]()
兄弟二人非但没能成为父亲的左膀右臂,反而因理念不合、性格迥异,陷入了旷日持久的内耗。
一个被昔日的恐怖阴影禁锢了手脚,变得畏首畏尾;一个则被早年的成功冲昏了头脑,沉迷于高风险的“赌局”。
李嘉诚不得不在风烛残年之际,强撑病体,苦苦维系着这个正在被内部撕裂的万亿帝国。
一、 长子的枷锁:10亿赎金买回命,却丢了“超人”的胆魄
时间回到1996年。那一年,一场震惊世界的绑架案,彻底改变了长子李泽钜的人生轨迹。
悍匪张子强在光天化日之下绑架了李泽钜,并向李嘉诚索要了高达10.38亿港元的天价赎金。
![]()
虽然李泽钜最终被安全释放,但这场持续数日的恐怖经历,在他内心深处刻下了难以磨灭的伤痕。
自此之后,这位毕业于美国斯坦福大学的高材生,仿佛被套上了一副无形的枷锁。
他对商业风险产生了近乎生理性的厌恶,变得极度保守谨慎。
![]()
曾经,他也展现过一些商业才能,比如主导过加拿大温哥华世博会旧址的大型开发项目。
但如今,由他掌舵的长江实业集团(长实),经营策略变得异常保守,其核心几乎只剩下两个字:“现金流”。
翻开长实近几年的财报,会发现一个明显的模式:公司绝大部分利润都来自传统的地产收租和基础设施运营,这些业务像“老黄牛”一样,稳定产出利润,但增长缓慢。
而对于代表未来的新兴产业,比如互联网、人工智能、新能源等,李泽钜几乎一律拒之门外,理由是“风险过高”、“现金流不可预测”。
这种极度的保守,让长实错失了一个又一个时代机遇。举个例子,2018年左右,新能源产业方兴未艾,长实内部团队曾强烈建议投资一个颇具潜力的锂电池项目。
据接近管理层的消息人士透露,李泽钜在详细审阅项目报告后,最终因为预测报告中提到的“现金流波动可能超过5%”这一条而否决了投资。
结果,该项目后来被竞争对手收入囊中,几年后成为行业明星,创造了惊人的回报。类似这样的“错过”,在长实的发展轨迹上并非孤例。
更令人叹息的是,这种保守甚至延伸到了家族内部。
2024年,弟弟李泽楷旗下的保险公司富卫集团(FWD) 准备上市融资,急需强大的信用背书。
![]()
如果由实力雄厚的长和系提供担保,无疑能极大提振投资者信心,提升估值。
然而,李泽钜以“风险控制”为由,断然拒绝提供家族担保。
这一决定直接导致富卫最终因市场环境不佳而推迟了上市计划,损失惨重,也让原本就存在裂痕的兄弟关系雪上加霜。
李泽钜,这位被父亲寄予厚望的“守业者”,似乎被那场绑架案的阴影牢牢锁住,守着金山银山,却失去了开疆拓土、驾驭未来的勇气。
二、 次子的迷途:24岁“封神”,59岁仍在为“天才梦”买单
如果说哥哥李泽钜是被恐惧束缚了翅膀,那么弟弟李泽楷则像是被自己早期的辉煌灼伤了眼睛。
1991年,年仅24岁的李泽楷,拿着父亲支持的1.7亿美元启动资金,创办了Star TV(卫星电视,后称星空传媒)。
![]()
仅仅三年后,他就以惊人的9.5亿美元价格,将这家公司卖给了国际传媒大亨默多克!
这笔交易让李泽楷一战成名,被誉为“小超人”,风头一时无两。
然而,这次巨大的、似乎唾手可得的成功,像一剂迷幻药。
它让年轻的李泽楷深深相信自己是无可争议的“商业天才”,拥有点石成金的能力,可以不断复制这种“高风险、高回报”的奇迹。
这种心态,让他逐渐沉迷于“赌徒式”的投资风格。
2000年,互联网泡沫膨胀到顶点时,李泽楷主导的盈科拓展集团,以极其激进的方式,举债逾百亿美元,收购了当时香港最大的电信公司香港电讯。
这场被誉为“世纪并购”的交易,几乎掏空了盈科的现金流。
然而,人算不如天算,收购刚完成不久,互联网泡沫就轰然破裂,全球科技股暴跌。
李泽楷瞬间背负了天文数字般的债务,公司摇摇欲坠。
最终,还是父亲李嘉诚出手,动用资源和人脉进行了一系列复杂的资本运作,才勉强帮小儿子渡过了这场生死危机。
更让无数人扼腕叹息的,是他与腾讯的“擦肩而过”。
在腾讯发展早期,李泽楷的盈科数码动力曾是重要的投资者,一度持有腾讯约20%的股权。
然而,在互联网寒冬的恐慌情绪下,李泽楷在2001年选择将这些“烫手”的股票,以仅仅1260万美元的价格悉数抛售给了南非传媒集团Naspers旗下的MIH。
如果这些股份能持有到今天,其价值将是一个令人眩晕的数千亿美金级别!
这笔“世纪错失”,成为李泽楷投资生涯中最讽刺的注脚。
近年来,李泽楷依然热衷于追逐风口。
他高调宣布进军“元宇宙”、投资虚拟资产,但这些项目至今未见显著成果。
他曾公开表示父亲的传统商业模式“过时了”,但讽刺的是,他自己也未能建立起一个可持续的、稳健的新商业版图。
他的投资组合看起来像一件打满补丁的衣服,光鲜亮丽的外表下,难掩其根基的脆弱。
这种“漂泊感”甚至延伸到了他的个人生活。
他与女星梁洛施相继生下三个儿子却始终未婚,后又与小26岁的港姐郭嘉文高调恋爱多年也无疾而终。
![]()
“黄金单身汉”的光环背后,是家族凝聚力的潜在隐忧。
李泽楷,这位曾经的“小超人”,似乎一直活在24岁那年的“神迹”光环下,不断冒险,却屡屡在现实的礁石上撞得头破血流,始终未能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能超越父辈的坚实基业。
三、 兄弟阋墙,“三足鼎立”成空谈
2012年,年事已高的李嘉诚,为了家族基业的长远稳定,精心设计并高调宣布了被称为“世纪分家”的方案。
这个方案在当时看来堪称完美:“守正”与“出奇”并举,兄弟分工,优势互补。
![]()
• 长子李泽钜:继承庞大的家族实业主体——包括长江实业、长江基建、电能实业等上市公司组成的“长和系”,负责守成,确保根基稳固。
![]()
• 次子李泽楷:获得父亲给予的巨额现金支持(具体数额未公开,但据市场估算远超其出售Star TV所得),用于在长和系之外自主开拓新天地,投资新兴产业。
![]()
• 家族基金会:被李嘉诚视为“第三个儿子”,资产规模巨大,由兄弟二人共同管理,旨在成为家族团结的纽带和长远利益的保障者。
![]()
![]()
李嘉诚的初衷,是希望李泽钜的稳健能为家族提供“压舱石”,李泽楷的锐意进取则开辟“新航道”,基金会调和鼎鼐。
理想很丰满,现实却极其骨感。
十几年过去,这套“三足鼎立”的设计几乎完全失效。
兄弟二人的关系非但没有形成互补,反而因经营理念、风险偏好和个人性格的巨大差异,矛盾日益公开化、激烈化。
前面提到的富卫上市担保事件只是冰山一角。据知情人士透露,,在长和系一些重要的董事会或投资决策会议上,兄弟俩意见相左、激烈争执的情况时有发生。
李泽钜的“守成”演变成了近乎僵化的“守旧”,为了追求绝对的安全感,不惜牺牲掉未来的发展潜力,让庞大的帝国在原地踏步甚至缓慢倒退。
而李泽楷的“开拓”,则因为缺乏耐心、缺少系统性规划和风险控制,更像是一场场孤注一掷的“豪赌”,不仅新业务难有起色,还时常需要家族资源来填补窟窿,不断消耗着家族的资本和信誉。
那个被寄予厚望的“第三个儿子”——家族基金会,也未能有效弥合兄弟间的裂痕。
![]()
它更像是一个尴尬的存在,未能阻止“1+1>2”的美好设想,最终滑向“1+1<1”的残酷现实:兄弟内耗导致家族整体力量不增反减。
![]()
祸不单行的是,李嘉诚一生最引以为傲的全球化布局,如今正从“避风港”变成“暴风眼”。
为了分散风险,李家在全球50多个国家拥有资产。
然而,近年全球经济低迷、地缘政治冲突加剧,让这些海外投资频频“踩雷”。
最典型的例子是其在英国的连锁酒馆业务Greene King。脱欧后,英国经济面临挑战,Greene King的经营陷入困境。
根据其母公司长实集团发布的2024年财报,Greene King在2024年因成本飙升和消费疲软,被迫关闭了47家门店,成为集团业绩的明显拖累。
在加拿大投资的能源公司赫斯基能源,也因环保政策趋严和油价波动,股价表现惨淡。
更引发巨大争议的是2025年3月的那笔港口交易。长和集团宣布将旗下位于全球23个国家、共计43个港口的资产组合,以228亿美元的价格,打包出售给美国资产管理巨头贝莱德集团(BlackRock)牵头的财团。这笔交易立刻引发了轩然大波。
![]()
要知道,巴拿马运河是全球贸易的关键咽喉要道,中国作为世界第一贸易大国,其18%的海运货物需要经过这里。
在中国正大力推进“一带一路”倡议的背景下,这些港口的战略意义不言而喻。
更耐人寻味的是,据中国商务部官网在交易后转载的学者分析文章指出,中方相关企业此前曾尝试接触收购这些港口资产,但未能成功。
如今,这些关键物流节点被出售给美国资本巨头,引发了关于“是否背弃国家战略利益”的强烈质疑和批评。
![]()
虽然长和解释称出售是出于规避政治风险并强调保留了香港、深圳等中国核心港口,但巴拿马国内随后爆出的“港口运营合同涉嫌违宪”的法律诉讼,更让这笔交易蒙上阴影,进一步损害了李氏家族在中国内地的政治声誉和商誉。
四、 迟暮的“超人”与无解的困局
兄弟内耗、战略失误、海外资产受挫、政治声誉下滑……这一系列问题,最终都指向了那个轮椅上的老人。
李嘉诚的身体状况,已不允许他像过去那样事必躬亲、力挽狂澜。
一个明显的信号出现在2025年7月,香港特区政府公布了新一届行政长官顾问团名单。
细心的人发现,此前一直名列其中的李泽钜,这次名字悄然消失了。
![]()
而香港其他几大传统豪门,如郑家、郭家、李兆基家族,均有代表在列。
这个微妙的变动,被广泛解读为李氏家族在香港本地政治影响力显著下滑的标志。
缺席2025年粤港澳全运会火炬传递等重要活动,更是与“融入大湾区发展”的国家战略导向形成鲜明对比。
![]()
曾经在回归庆典上站在最前排的李嘉诚家族,如今在关乎区域未来的重大场合却身影寥寥。
![]()
在家族办公室的深处,据说李嘉诚近年来已多次修改遗嘱。
![]()
律师团队甚至建议引入职业经理人机制来暂时稳定局面。
然而,这对于一个以家族控制为核心的商业帝国来说,无异于承认接班计划的失败。
第三代孙辈中,年纪最大的也不过20岁出头,距离真正能接班至少还有十年之久。
![]()
这漫长的权力真空期,充满了巨大的不确定性。
望着窗外维港依旧繁忙的船只,李嘉诚或许比任何人都清楚眼前的困局。
![]()
他白手起家,凭借过人的胆识、敏锐的政商嗅觉和精准的全球视野,在东西方之间游刃有余,打造了这个万亿帝国。
“财富可以传承,但那份洞察时代、驾驭风险的胆识与智慧,却难以复制。” 这是他成功的关键,恰恰也是两个儿子最欠缺的核心能力。
尾声:2909亿港元,一个令人窒息的财富数字。
它堆砌起一个辉煌的商业传奇,却似乎无法为这位97岁的老人换来一个无忧的晚年,更无法自动解决接班人危机和帝国的未来走向。
李泽钜能否走出绑架案的阴影,重拾商业魄力?李泽楷能否摆脱“天才”幻觉的束缚,脚踏实地建立可持续的基业?
兄弟二人能否放下芥蒂,为了家族的未来达成某种共识?这一切,都是巨大的问号。
![]()
金钱可以买来很多东西,但买不来一个合格的接班人,更买不回流逝的时间和重塑性格的可能。
李氏家族的未来,仿佛被笼罩在一片浓雾之中,无人能看清方向。
这场关乎万亿帝国命运的等待,不知何时才能看到曙光。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