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婷
据新京报11月15日报道,某小学一份要求家长填写“家长的擅长项目或可提供的社会资源”“是否单亲”等信息的家校联系卡,在舆论场中激起了广泛的质疑。这看似寻常的信息收集表格,实则如一面棱镜,折射出教育功利化对公平底线的危险试探。当联系卡的初衷从“沟通”滑向“筛选”,我们不得不警惕:这种做法不仅越过了隐私保护的边界,更将教育的核心从“有教无类”的育人本质,异化为“看人下菜”的资源博弈。对此,必须予以坚决纠偏,守住以每一个学生为本的教育初心。
![]()
要求填报“家长社会资源”,是对教育公平理念的公然冒犯与结构性伤害。教育的核心价值在于为所有孩子提供一个平等的起点和公正的环境。将家长的职业、人脉和能量明码标价,无异于用原生家庭的“资源存量”为孩子预设了在校的“关注度”与“机会值”。这种做法并非空穴来风,回想此前媒体报道的某些案例:有学校成立“家长合作委员会”,其核心成员多是官员、企业家家长,学校资源无形中向其倾斜;更有部分教师根据家长“能量”大小,差异化对待学生。这无疑是在纯净的校园内,人为划出了一道“资源起跑线”,让教育这一最应体现社会公平的领域,异化为阶层固化的预演场,最终践踏的是普通家庭孩子平等的受教育权和发展权。
探询“是否单亲”等家庭隐私信息,既是对学生个体尊严的漠视,更是一次于法无据的越界行为。个人信息保护法规定,“只有在具有特定的目的和充分的必要性,并采取严格保护措施的情形下,个人信息处理者方可处理敏感个人信息。”学校此举,对于单亲家庭或面临其他特殊情况的孩子而言,这种标签化的问询,可能加剧其内心的敏感与不安,甚至在校内招致不必要的歧视或区别对待。教育的人文关怀,首先应体现为对每一个个体无差别的尊重与保护。
这份变味的联系卡,违背了家校共育的纯洁初衷。家校沟通的本质,是围绕学生的健康成长,建立起的信息互通、责任共担的“育人伙伴”关系。其信息收集应严格服务于这一目的,如学生的健康状况、兴趣爱好、紧急联系方式等。然而,当联系卡上充斥着与学生学习成长无直接关联的“资源清单”时,家校关系便从平等的协作,潜在地滑向了功利的“资源置换”。学校应是一个简化的、净化的社会环境。若学校自身都沦为社会资源的“角力场”,又如何能履行其“净化”与“引领”的职能?当部分学校、教师的目光开始不自觉地为“资源”所牵引,家校合作的信任基石便会出现裂痕,教育的公益性与纯粹性也随之消解,最终背离了“一切为了学生”的根本宗旨。
教育的本质是“育人”而非“资源筛选”,是“启迪”而非“功利计算”。面对舆论的质疑与法律的边界,学校及相关教育主管部门应立即叫停此类越界的信息收集行为,并对已收集的非必要信息进行妥善处理。长远来看,必须重新厘定家校沟通的合理边界,出台明确的负面清单,确保信息收集严格限定于教育管理和学生服务的必要范畴,坚决摒弃一切与学生成长无关的功利性探询。唯有如此,才能让家校联系卡回归其沟通的本来面目,让教育真正成为守护社会公平、温润每个孩子心灵的坚定力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