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里定了几项硬性动作:把全区的违建台账重新核清
11月12日上午,魏都区制止私搭乱建办公室召集了各街道办负责人开了个会。人都到齐了,大家把近段时间的情况摆上桌,算是把问题看了个明白。不是那种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敷衍着讲,而是把现状、责任、办法都说清楚,讲得直白、务实。
会议对当前形势的判断也很实在:存量违建多、账没理清;新增量仍然不低,说明平时震慑力和巡查不够;已经拆的很多地方没把“销号”做实,台账上还留着尾巴;日常巡查有盲区,责任交接上有缝隙;遇到复杂案子容易卡壳,不敢及时上手。现场很多人都说是这几类问题在拖进度,大家互相也有共识,不是单方面指责谁。
接下来布置的事儿很具体。每个街道要立刻把辖区内的违建逐项核查清楚,不能随便应付。要把谁家、在哪块地、什么时候起建、干嘛用的、责任人是谁、现在什么样,一条不落地做成电子台账,配上照片、位置坐标。台账要按三类分清楚:农村集体类、居民自建类、公共公益类。分好类,处理方法就能分出轻重缓急。
每个办事处还得按人按期把处置计划写出来,要有时间表、有目标:今年要销掉多少案子、什么时间节点必须完成。会议特别强调两点:程序要合规、处置要文明。意思是先走法律程序,先立案、送达整改通知、给期限,逾期不拆再走强制。整个过程都要留痕:文件、照片、签收单、整改协议都要齐全,不能光嘴上说拆了就完事。
日常巡查要从“偶尔查查”变成“定时+随机”双线齐抓。以前很多违建就是在没人盯着的缝隙里长起来的,这回要用好村(社区)网格员、街道执法队,带上摄影取证,做到有人盯、有记录、有回执。新发现的违建要当场制止、及时上报,不能等它发酵成大问题。那些跨部门或历史遗留的复杂案子,要求第一时间上报区制止私搭乱建办公室,区办会组织联合研判,必要时现场会商,避免单打独斗。
区办这次还明确会下沉督导。除了常规抽查以外,发现问题会当场交办,要求限期整改并跟进销号。督导机制强调的是“跟着做、盯着改、登记反馈”,就是说地方办事处既要被推动,又能得到区里的现场指导和资源支持,碰到牵扯多方利益的顽疾,区办会协助协调解决。
对“销号”的要求也细化了:销号不能靠一句承诺,得有证据链。要有书面材料、有整改前后的照片对比、有整改协议、有最终验收记录。农村集体类的处置会考虑土地性质和历史原因,必要时同步走征收或补偿程序;居民自建类处理时要兼顾群众基本居住权益,不能因为拆了人没着落;公共公益类则优先恢复公益功能或移交给相应管理单位,确保公共利益优先。
会议还把舆情管控放在日程上。推进过程中要做风险研判,提前想到可能引发关注的点,准备好回应方案。具体一套是:在重点处置前把信息公开清楚,说明拆除理由和法律依据;和当事人多沟通,把协商过程记录在案;遇到敏感的点及时报区办联合研判,别因为沟通不到位把事儿越闹越大。
分工上明确了责任人。每个街道要有人专门负责台账更新,有人负责日常巡查,还有人负责跟区办对接。对拖延、台账不实或处置不到位的,要按程序问责。把责任线拉清楚,就是为了日后考核有凭有据,谁该干的都能找得到人。
会上还举了几类复杂情况作为参考:像历史上在集体建设用地上建的房子,住人多但手续不全;边界地带的一些公益性临建牵扯多方利益;还有那种拆了又反复筑的小规模私搭乱建。对这些,建议先上报区办组织联合现场会审,必要时同步走法律和行政程序,避免单兵作战扯不清责任。
基层反映的问题也被列明:村民对补偿期待各不相同,历史责任链条复杂,相关证据往往分散不齐。区办表示会在督导中给具体指导,必要时调配执法力量或法律顾问,提供现场支持。大家的共识是,这事儿不是一次两次就能完全清掉的,得有节奏、有耐心地推进。
最后的要求是按时上报清单和处置计划。街道把账目梳清楚、把流程走规范,上报后区办会根据情况安排下一轮督导和联合处置。就这么定了,接下来就看谁把账目梳得明白,把流程走得规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