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5%的保护率写在纸面上,像一张奖状,贴在疾控中心走廊,可真正决定生死的,是打完针后第七天你走进地铁时有没有把口罩拉上去。2024年3月的新四价疫苗确实比老疫苗多挡住12%的病毒,可那12%不会自动跑到老头老太太身上,得自己抬腿去社区医院。
![]()
北京西城区上周给六十岁以上老人免费开打,第一天来了三百人,第二天只剩一百三,第三天干脆门可罗雀。
![]()
工作人员把冷藏箱往屋里搬,一边搬一边叹气:针还是那些针,人却躲回家,等发烧才想起自己没打。
有人把疫苗当护身符,有人把疫苗当买卖。
南京一家私立门诊把新疫苗包装成“VIP套餐”,一针收三百八,还告诉你“越早打越划算”。
官方定价是一百二十八,多出来的二百五十二就是“插队费”。
他们抓住的,是怕排队、怕麻烦、怕死的心理。
三天时间,这家门诊进账二十万。
疾控中心后来派人去查,门诊负责人摊手:没造假,没过期,只是加了钱。
![]()
老百姓用钞票投票,投出来的是“怕”字,不是“懂”字。
真正该怕的,是药盒里的时间。
国家药监局把巴洛沙韦酯的窗口期从48小时拉到72小时,看似多给一天,其实把“早治”两个字稀释成“还可以拖”。
杭州一位IT小伙喉咙疼第一天没当回事,第二天加班到夜里两点,第三天中午烧到39.5℃,跑去医院开药,药师一句话:超过72小时,吃也白吃。
小伙当场红了眼:不是给三天吗?
药师把说明书摊开,指着最下面一行小字:症状出现起算。
早一天吃药,病毒复制量可以差出一万倍,那一万倍不会写在新闻里,只写在肺片的白影上。
![]()
北京朝阳医院把三联快检试剂摆进急诊,15分钟出结果,医保还给报销。
听起来像便民,背后却是一道算术题:快检95%准确率,意味着每100个阳性里会漏掉5个。
春节后那周,一位大妈检测阴性回家,三天后咳血再回医院,CT显示双肺磨玻璃影。
医生回头查记录,当时病毒载量低,试剂没捉住。95%听起来很高,落到个人头上,只有0和100。医院后来把“阴性仍要观察”打在电子屏上,红字滚动,像给算法擦屁股。
孩子发烧,家长最慌。
国家流感中心说5岁以下就诊率一月涨42%,数字冷冰冰,幼儿园门口的场景滚烫烫。
广州天河区一家私立园上周同时倒下了三个班,老师把体温表贴在微信群,一列38℃+的红字。
![]()
园长想停课,家长不同意:没人带娃。
最后折中方案:发烧孩子回家,不发烧的继续读。48小时退烧返校制度写在纸上,家长请不来假,就给孩子灌退烧药,把38.5℃压成37.2℃,送进园那一刻,药劲一过,温度反弹,病毒跟着滑梯冲进下一个小朋友的鼻腔。
制度是好制度,可制度不会帮你带娃。
孕妇更尴尬。
新版指南说奥司他韦安全,可很多准妈妈翻遍说明书仍看见“妊娠数据有限”六个字,不敢吃,硬扛。
深圳南山医院上周收了一位孕26周的高热孕妇,入院时胎心180,大人缺氧,孩子窘迫。
医生把抗病毒药碾碎从胃管打进去,48小时后体温回落,胎心降到150。出院时医生反复交代:药有副作用,高热也有副作用,两害相权取其轻。
![]()
准妈妈红着眼眶点头,她听懂了,却忘不了自己签字时手在抖。
科学知识抵不住母性本能,本能告诉她们“不吃药最安全”,病毒却最喜欢这种本能。
空气净化器、智能体温计、含氯消毒片,电商平台上销量蹭蹭涨。
CADR值≥300的机器两千块一台,滤芯四个月一换,一次四百。
北京顺义一位退休大爷把工资卡绑在手机上,一口气下单三台,客厅、卧室、厨房各摆一个。
到货那天,他把窗户关得死死的,机器开到最大档,屋里PM2.5降到个位数,可流感病毒主要靠飞沫,不是颗粒物。
机器轰隆隆转,大爷心里踏实,第二天还是中招,高烧39℃。
![]()
他躺在病床上总结:机器没毛病,毛病在把净化器当疫苗用。
钱花了,安全感买了,病毒不认发票。
锌片、维D、坚果、牡蛎,这些也上了热搜。
研究说补锌可降低30%呼吸道感染风险,可那30%的前提是原本就缺锌。
北京协和医院营养科测了五百位老人,缺锌的只有12%,剩下88位吃再多也只当心理安慰。
一位老太太把锌片当糖吃,一天嚼六片,吃到第六天恶心反胃,跑急诊挂水。
医生一句话:缺才补,不缺就是毒。
![]()
营养补充剂不是护身符,是修理工,房子没坏,修理工也能拆墙。
数字天天更新,南方省份还在爬坡,北方开始回落。76.3%的H3N2占比听起来像股市行情,可股票跌还能补仓,病毒涨只能补命。
山东德州一位村医每天骑电动车给留守老人送药,后备厢装着奥司他韦、巴洛沙韦酯、退烧贴,还有一打未拆封的疫苗。
他路过谁家,就喊一嗓子:打不打?
回答多半是:再等等。
村医把疫苗冰包抱在怀里,像抱着一箱过期就扔的钞票。
等来了春天,等来了流感下山,等来了白肺,却等不到一句“我打”。
![]()
说一千道一万,病毒只认动作,不认口号。
打针、戴口罩、洗手、早吃药,每一样都只要几分钟,可这几分钟就是有人省。
省下来的时间刷手机、打麻将、排队买炸糕,然后花半个月住院,花半年恢复,花一辈子后悔。
新疫苗、新药、新检测,科技把墙砌得再高,也得自己抬脚迈过去。
墙不会走路,人会走路,走不走,看的不懂,是怕,是懒,是侥幸。
下一个被送进急诊的,会不会就是没打疫苗、没早吃药、没戴口罩的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