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韶成的故事在时代风云里是如此静默动人,但是他的生命却是历史与信念的重量。吴韶成是吴石的儿子,而吴石的名字,在历史中被书写为“密使一号”,他曾经是一名国民党军官,为了两岸统一的目的,冒着生命的危险去潜伏到敌人内部,用血肉之躯捍卫自己的信仰,最终是在台湾被捕,并且坚定地走向了牺牲的道路,用生命高呼出“盼两岸早归一统”。
![]()
吴韶成的童年并不轻松,父亲几乎将革命信念深深植入家庭,似乎对年少时的吴韶成就有某种不可抗拒的影响。1949年,在南京火车站,他们父子做了次很短而坚定的告别,吴石给儿子留下一张字条“有事找何康”和20美元,那时的吴韶成还小,大概不懂那张字条里的深意,他的一生却选择了以沉默作答。
纸条是吴韶成和父亲最后的联系,可他竟然从来没有找过这字条的帮助。吴石虽然是个烈士,但是吴韶成没有想过要拿父亲的身份去改变自己的一生。吴石被抓了,他的消息上了报纸,16岁的吴韶成看到了父亲遇难的消息,选择了沉默。他把纸条和信念埋在心里,从此不再提起自己的家世,这不是逃避,只是选择用自己一个人扛起生活。
![]()
也许父亲的牺牲对吴韶成影响巨大,但他从不仗着家世。南京大学毕业之后他去了河南冶金厅,在最基层当个技术员。吴韶成没有主动亮出自己的家庭背景,也没有利用自己是烈士之子去谋取任何方便。面对档案上标注的“旧国民党军官家庭”,他仿佛并不在意,外界的各种嘈杂声音在他耳中依旧如故,而努力工作成了他的唯一准则,他也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这一点—一步步做到总经济师。
时间在吴韶成的生活里慢慢流淌,而他的生活方式,则像流水一样透明安静。他家里没有奢华的装潢,家具旧但干净整洁,物尽其用是他一贯的原则,连电器都是这样,直到不能用了才会换掉。对于家庭,他想给后代留下书本,于是为孙女买了三千本书,而不是流行的小提琴、钢琴或者昂贵玩具。他认为知识才是最值钱的东西,这也是对父亲信仰的一种传承吧。
![]()
至于父亲的事迹,吴韶成的态度则比较低调。遇到媒体或者电视台的采访请求时,并不是一味拒绝,而是婉言谢绝,他不想因为这些事而成为公众人物,只想用行动践行父亲的理想信念,而不是表现自己是烈士之子,也不想因家庭出身获得荣耀与特别待遇,单位想凭借他的身份给他评优,他一口回绝了,坚持要用自己的工作业绩争取荣誉。
吴石在1973年被追认为革命烈士,这是对烈士信仰的肯定。政府发给吴韶成和妹妹650元烈士抚恤金,他们决定上交党组织,用这笔钱来传递父亲的精神。他的一生都是低调地坚持着自己的信仰。
![]()
吴韶成晚年依然安静无声,他曾到北京无名英雄纪念广场去参观,但是既没发表讲话也没有拍照留念,只是默默鞠了三个躬就离开了,这种悄声无息的感觉让人感到真实又坚定。他生病以后写了一份简单的遗嘱,把省吃俭用存下的20万遗产以及藏书全部捐献给郑州大学,这笔捐款会用来设立“吴石奖学金”,而且他还交代子女要低调行事,不要宣传也不要炫耀,这最后的选择又一次体现出他的生活准则,公益事业是纯粹的,没有任何私心在里面。
女儿问过他,为什么不留下些钱给家里用呢?他的回答大概是:每个人都要自己走自己的路。这个回答很直接也很让人思考。其实里面是对人的尊重,对父亲的传承。他认为一个人能做什么事靠的是他自己本事和努力,而不是借着家里的势力起步的。
![]()
吴韶成的一生,是自立理念贯穿始终的信仰流传。他愿意用生活的点点滴滴来为父亲争光,以低调独立的姿态把家风传给下一代。他在藏书里还有着父亲留下的手写标记,那是他们父子之间最深的联结与信念的真实呈现。他的孙女也在他的教育下学会知识的力量以及生活中的清白。
吴石用信仰横渡时代巨浪,为理想捐躯;而吴韶成用生活守住清白,用脚步丈量信念。父子俩在不同的人生阶段选择了不同的方式来为国家、为信仰奉献。而在吴韶成的捐赠里还有一张《长江万里图,这是吴石和朋友共同创作的一份珍贵的历史文物,也成为了他留给祖国的最后一笔遗产。
![]()
吴韶成的故事像一溪清水,虽静但蓄着力量。他的一生向世人传递了一种价值,家世不是用来夸耀的,而是如何把精神、信念付诸行动去影响更多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