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亚地图上,孟加拉国的轮廓像是被印度“包裹”起来的一块湿地拼图。面积比中国的浙江省还小,却硬生生挤进了1.7亿人,人口密度是中国的近9倍。
达卡街头扒火车的少年、恒河边洗涤尸体的画面、开门见山的贫民窟,让外人第一眼就贴上标签:混乱、脏乱、贫困。
![]()
但就是这么一个看似“毫无希望”的国家,却硬是没饿死人,甚至实现了基本粮食自给。这不光是个经济问题,更是个国家如何在夹缝中活下来的战略命题。
那么,这个国土寸土寸金、自然灾害频发、工业发展磕磕绊绊的国家,到底靠什么撑起了1.7亿人的饭碗?
![]()
恒河三角洲的馈赠与诅咒
孟加拉国的地理位置是个“天赐”的陷阱。它坐落在恒河三角洲的末端,85%的国土是肥沃的冲积平原,水稻一年能种三季,理论上是个天然粮仓。年均水资源是黄河的26倍,听着像是农业天堂。
但问题也随之而来。全国80%的土地都属于洪泛区,水多得几乎失控。
1998年那场大洪水,数月之间淹掉了全国三分之二的土地,3000万人无家可归。从地理学上看,这是世界上最脆弱的国土之一,靠天吃饭吃得让人心惊胆战。
![]()
农业成了孟加拉的命根子,但这根命根子也被“卷”到极致。人均耕地只有0.05公顷,连中国都比它多四成。水稻种到极限,投入产出比几乎见顶,每一粒米都靠人力堆出来。
为了活下去,孟加拉拼命追赶农业现代化。中国援建的化肥厂、提供的杂交水稻技术,确实帮了大忙。
1971年水稻年产量还只有1000万吨,现在已经是3500万吨以上,靠着这口饭,才勉强压住了人口的增长速度。
![]()
不过,历史债还没还完。殖民时期的“生态负资产”今天还在收利息。英国当年在这里“改稻为鸦”,强制农民种鸦片,直接打烂了粮食系统,1770年那次大饥荒,饿死了上千万人。
如今,印度上游排污,恒河污染一路流到孟加拉,渔民打不到鱼,水质恶化到连洗衣服都得挑日子,生态上的“不平等条约”还在继续。
![]()
殖民创伤的阴影,至今未散
别看现在孟加拉被贴上“最不发达国家”的标签,历史上它可不差。18世纪,达卡的纺织工人超过8万人,孟加拉手工棉纺全球闻名,占全球GDP的4%-5%。
但自1765年东印度公司接管之后,税率飙到50%,哪怕天灾也要交税,连绣花针都被榨干。短短几十年,从富庶之地变成“帝国的粮仓”,但却再也吃不饱饭。
印巴分治之后,孟加拉成了“东巴基斯坦”,名义上是一个国家,实则是西巴的殖民地2.0。
![]()
资源、外汇全被西巴垄断,语言还硬塞个乌尔都语,最后民族矛盾爆炸,1971年独立战争一触即发。
战争结束,留下一地废墟:基础设施毁了,粮食系统瘫了,瘟疫、饥荒接踵而至,光靠自己根本站不起来。
工业化本该是翻身的机会,但孟加拉的工业模式,是典型的“低端出口依赖型”。成衣出口占了全国外汇的八成,400万人靠这口饭吃饭。
![]()
劳务输出成了外汇的新支柱,尤其是中东国家。但这笔钱背后的代价,是大量青壮年流失,人才断层严重,本土产业想升级都没人可用。
靠外援、靠出口、靠汇款,这三根支柱看似撑住了国家,实则每一根都在风雨飘摇。
![]()
灾害、贫困与生存的韧性
如果说地理是命运,那孟加拉人活下来的方式,就是在命运里找缝隙。
洪水年年有,他们就造了“浮动农田”,在水上种菜;孩子上不了学,就建“船上学校”,哪怕水漫过家门,也不让教育断档。
这种“与水共生”的方式,听起来像灾难片里的设定,实际上是普通孟加拉人的日常。
![]()
近些年,中国的基础设施援助发挥了关键作用。帕德玛大桥通车那年,全国GDP直接拉了1.5个百分点,8000万人出行时间缩短一半。
但修一座桥容易,管住改道的河流难。今天修好,明年水改道,桥可能就“失联”了。
人口问题,也是孟加拉的一大死结。1971年,平均每个妇女生七个孩子,如今生育率已经降到更替水平以下,控制速度在发展中国家里堪称奇迹。
![]()
但人口基数太大,现在年龄中位数才29岁,离“人口红利”到尽头还有段距离。问题是,这批年轻人找不到工作,极易成为社会动荡的火药桶。
贫困问题更是从小延续到大。40%的孩子营养不良,人均年肉类消费还不到7公斤,甚至不如中国1987年时的水平。这种“低营养、高生育”的恶性循环,才是真正拖垮发展的慢性病。
![]()
地缘夹缝中的战略博弈
2024年,哈西娜政府结束了长期执政,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尤努斯上台,接手的是通胀9.7%、青年失业率1/5的经济烂摊子。
孟加拉的政治从未稳定过,街头游行、政党互掐几乎成了政坛常态。在这样的局势下,国家政策很难连贯推进,发展计划经常“换人换剧本”,这也注定了孟加拉难以摆脱“低水平稳定”的宿命。
不过,变局中也藏着机会。孟加拉近年加入了RCEP,希望借助区域一体化缓解对欧美市场的依赖。
![]()
中方也在农业层面加紧合作,云南农科院的基因育种技术让部分水稻产量提升了近50%,这对一个人均耕地极少的国家来说,不亚于“战略级突破”。
但真正的挑战还在未来。气候变化正逐步将孟加拉推向“气候难民”的边缘,海平面上升已经威胁到沿海农田。
而在地缘政治层面,美印正在南亚博弈加码,孟加拉被夹在中间,想走中立路线却难以自洽。美国想拉拢它制衡中国,印度则试图在恒河水资源上施压,孟加拉的外交空间越来越窄。
![]()
孟加拉能否突围,最终取决于它能否跳出“低端出口+外汇依赖+人口红利”的老路,真正建立起自主可持续的发展路径。
恒河的水,一年能灌溉三季稻田,也能一夜之间冲毁百万个家园。这就是孟加拉国的现实:既靠大自然养活,又被它不断惩罚。它既是南亚最脆弱的国家之一,也是最能熬的那一个。
![]()
信息来源:百度百科“孟加拉共和国”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