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业世界里,那些真正能改变生活的生意,往往不是源于多么宏大的构想,而是始于一个没人在意的小烦恼。
张旭豪这个名字,如今可能没多少人常挂在嘴边,但他创办的饿了么,早已经把“外卖”两个字刻进了中国人的日常。
从上海交大一间高楼层的宿舍里,几个大学生的“偷懒念头”,到被阿里以95亿美元全资收购的商业巨头,再到年过三十转身扎进高尔夫领域,他这一路走得,既有草根创业的热血,也有面对巨头的清醒,藏着太多值得说道的门道。
![]()
“懒”从来不是纯粹的负面标签,很多时候,它正是真实需求的直接信号。
2008年,时年23岁的张旭豪正在上海交大求学,他居住的宿舍堪称校园里的“边缘地带”,楼层高且位置偏僻,骑自行车去食堂需耗时十分钟,若想前往校外餐馆,路程则更为遥远。
彼时大学生课业繁重,每天为了一顿饭来回奔波,成为困扰日常的实际难题。
面对这样的困境,张旭豪与室友们萌生了一个简单的想法:既然下楼吃饭如此不便,为何不将盒饭搬到网上售卖?
![]()
2008年的互联网尚未深度渗透到餐饮消费场景,移动支付尚未普及,手机导航更是无从谈起,线上订餐模式不仅缺乏成熟先例,连合作商户都普遍持怀疑态度。
不过此时的饿了么还只是停留在构想阶段,仅以收集菜单、电话订餐的简单模式试水,并未正式启动运营。
2009年4月,24岁的张旭豪正式推出饿了么网站,创业之路才算真正起步。创业的第一步便是洽谈商户合作,而结果正如预期般艰难。
![]()
面对一群大学生提出的“网上卖饭”构想,商户们的第一反应全是拒绝,在当时线下生意稳定的市场环境中,没人愿意轻信陌生的新模式,更担心由此增添额外麻烦。
但张旭豪与团队并未退缩,他们坚持一家家登门沟通,一次谈不拢便二次拜访,二次无果便反复尝试,最早一批合作商户,正是经过五六十次的持续沟通才最终达成合作。
资金短缺是初创阶段的又一难题,初期资金并非仅靠信用卡套现,核心来源包括张旭豪父亲提供的12.8万元,以及团队成员凑集的学费、生活费,多方筹措后才勉强购入8台电动车,几人亲自化身外卖配送员。
![]()
没有导航,便依靠纸质地图摸索路线,时常走错方向,没有移动支付,便收取现金结算,每晚对着一堆零钱对账至凌晨,电动车被盗是常事,偶尔还会遭遇客户误解与指责。
在最艰难的阶段,这群年轻人只能在宿舍里畅谈未来,彼此打气鼓劲,硬生生扛过了创业初期的种种考验。
团队最初并未设定宏大的商业目标,仅仅是为了解决自身与身边人的实际困扰。
创业领域向来如此,过于空泛的“颠覆行业”口号往往难以落地,而源于真实痛点的微小构想,因足够贴近需求,反而更易扎根生长。
![]()
2009年网站上线后,张旭豪做出了一项影响饿了么发展轨迹的关键决策:放弃自营外卖业务,专注打造网上订餐平台。
但转型初期,饿了么的处境依旧艰难:缺乏正规经营资质,属于无照经营;张旭豪外出洽谈业务时,骑行的是电动车,车把上还挂着一把锈迹斑斑的大锁,与竞争对手“小叶子当家”老板开着汽车谈业务的派头形成鲜明反差。
市场竞争同样严峻,当时“小叶子当家”已覆盖上海多所高校,成立于2007年的该平台注册资本100万元,虽曾在交大周边活跃,但运营规模远未达到行业垄断级别。
![]()
其确实采用补贴策略争夺商户与用户,流传较广的说法是“订餐送冰红茶、荷包蛋”,不过这一细节缺乏权威史料佐证,更可能是当时外卖平台普遍使用的促销手段。
而彼时的饿了么,仅能依靠初期筹措的资金维持运营,完全不具备参与补贴大战的资金实力,市场份额面临被挤压的风险。
在资金悬殊的局面下,饿了么并未选择正面硬拼,而是转向差异化竞争赛道,从商户的核心痛点出发,提供不可替代的实际价值。
团队发现,商户真正的困扰并非缺乏订单,而是订单管理混乱、运营效率低下。
![]()
基于这一洞察,饿了么团队开发了一套餐厅后台管理系统,不仅支持一键打印订单,还能实现经营数据分析功能,有效提升餐厅运营效率。
新的问题随之而来:当时一台新电脑价格约四五千元,一年网费也需两三千元,对于利润微薄的小餐厅而言,这无疑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多数商户难以承受。
为解决这一难题,张旭豪另辟蹊径,前往二手市场采购配件,亲自拼装二手电脑,将设备成本控制在1500元。
他向商户老板们传递的核心价值点清晰明确:花费1500元,既能开通线上经营渠道,闲暇时还能用于娱乐,性价比远超单纯的硬件投入。
![]()
凭借这种务实的解决方案,三年时间内,交大周边几十家餐厅陆续接入饿了么系统,平台的市场根基逐步稳固。
低价补贴或许能带来短期流量红利,但唯有真正解决用户核心痛点,才能建立长久的市场壁垒。
饿了么的突围,不在于资金实力的比拼,而在于对商户需求的深度洞察,商业的核心是价值交换,解决问题的能力,直接决定了发展的高度。
![]()
资金困境始终是初创企业的生死考验,那段时期,饿了么员工仅能领取几百元的象征性薪水,不少核心成员因生活压力选择离开。
就在公司濒临绝境之际,金沙江创投的朱啸虎看中了项目的潜力,于2011年初通过A轮融资前后投入100万美金。
2011年,饿了么APP正式上线,当年成交额便突破6亿,收入接近1000万,从校园创业项目成功跻身互联网新贵行列。
![]()
外卖市场的高速增长,终究吸引了行业巨头的目光,2013年底,阿里外卖、美团外卖相继上线,2014年,百度外卖、小米“我有外卖”也纷纷入局,一场席卷全行业的“外卖大战”正式拉开序幕。
对于饿了么而言,这是一场实力悬殊的博弈,竞争对手手握雄厚资本、成熟运营体系与丰富资源,而饿了么本质上仍是一支缺乏规模化作战经验的“学生军”。
其中美团的扩张势头最为迅猛,王兴带领的团队仅用数月时间,便完成了对饿了么模式的全面复制,且市场开拓速度令人瞩目。
张旭豪原本计划一年开拓60个城市,平均六天进驻一个新市场,而美团外卖平均每1.5天就拿下一个新城市,不到一年便覆盖了一百多个城市。
![]()
双方在组织能力上的差距同样显著,曾有投资人原本有意投资饿了么,但在与美团的王慧文沟通后,明确表示双方实力差距过大,竞争胜算渺茫。
补贴力度从最初的每单2元、3元,逐步升级至“满10减7”的高额优惠,巨头们通过持续砸钱争夺用户与商户资源。
最惨烈的阶段,饿了么单日烧钱金额高达一千多万元,为维持企业生存,张旭豪不得不四处奔走融资,公司股权一次次被稀释,最终阿里成为饿了么最大股东,持股比例达到32.94%,并拥有一票否决权。
![]()
2017年,美团宣布外卖业务实现盈利,而饿了么的盈利之路仍遥遥无期,市场格局已然明朗,2018年,阿里以95亿美元全资收购饿了么。
收购完成后,33岁的张旭豪并未立刻淡出公众视野,而是继续担任饿了么董事长约一年时间,同时兼任阿里巴巴CEO张勇的特别助理,负责新零售战略相关工作,之后才逐渐减少公开露面频次。
在外界看来,手握巨额财富的张旭豪或许会选择退休享受生活,但创业者的基因里,始终带着探索未知的动力。
![]()
张旭豪的创业历程,是草根创业的真实缩影:没有背景与资源,从微小痛点出发,在困境中寻找解决方案,在巨头环伺的市场中顽强生存,最终要么收获成功,要么体面转身开启新征程。
从一间宿舍到665亿商业帝国,再到全新的创业征途,张旭豪的经历印证了,创业的成功从来不是依赖运气,而是源于对市场需求的敏锐感知、面对困难的坚韧意志,以及关键时刻的清醒抉择。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