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女子吐槽“年轻人不生娃是因上班陪娃没时间、辞职带娃钱不够,别光指责生育率低却不提人均收入低”,引发全网热议。有人认同这是现实困境,也有人拿“过去穷也养多娃”反驳。其实年轻人不愿生娃,核心是生活压力与养育成本的双重挤压,而非“不想生”,催生不如先解决年轻人的生存难题。
一、女子怒怼催生:这届年轻人,生娃真的“两难”!
网上天天有人念叨“结婚率低、生育率低”,甚至指责年轻人“不想承担责任”,一位女子忍不住拍视频回怼,字字扎心:
“别再骂年轻人不生娃了!夫妻俩都上班,孩子没人陪;一个人辞职带娃,钱又不够花,这局咋破?动不动说生育率低,咋不说说人均收入有多低?这不是又想马儿跑,又不给马儿喂草,还让马儿生崽吗?”
她还补刀:“以前生娃是添劳动力,现在生娃纯烧钱,吃喝拉撒、早教补课,哪样不要钱?连基本生活都扛不住,谁敢生?”
这话戳中了无数年轻人的心。现在养娃早就不是“给口饭吃就行”,从婴幼儿奶粉尿不湿,到上学后的早教班、兴趣课,再到日常陪伴的时间成本,都是沉甸甸的压力。夫妻俩要是都上班,孩子要么扔给老人(可能面临婆媳矛盾、隔代教育问题),要么请保姆(月薪几千块又是一笔负担);要是一方辞职带娃,单靠一个人工资,房贷、车贷、生活费一扣,基本存不下钱,万一遇到老人生病,更是雪上加霜——这不是“不想生”,是“真不敢生”!
![]()
二、法律+现实双解读:年轻人的“生娃顾虑”,真不是矫情!
1. 法律层面:生育保障虽有,但“落地”仍有差距
我国《劳动法》《妇女权益保障法》明确规定,女性有产假、生育津贴,用人单位不得歧视孕期女性;部分地区也有男性陪产假,但现实中问题不少:
- 生育津贴低于实际工资,很多宝妈产假期间收入“缩水”;
- 陪产假天数短(多为7-15天),男性很难真正参与育儿初期;
- 托育服务配套不足,3岁以下婴幼儿托育机构少、费用高,法律虽鼓励发展托育,但不少家庭还是“托不起”。
简单说:法律给了“生育保护”的框架,但具体到“钱够不够、托育有没有”,很多年轻人还是没底气。
2. 现实层面:“养娃成本”远超收入增速
有数据显示,现在养一个孩子从出生到18岁,一线城市花费超百万,三四线城市也得几十万,而普通人月薪大多几千块,扣完房贷车贷,能留给养娃的钱寥寥无几。
就像网友说的:“我和老公月入1.2万,要还房贷车贷、养两个娃,还要给患病公婆治病,孩子三个月没吃零食,只能买箱雪饼解馋”——这不是个例,是很多普通家庭的真实写照。
对比过去,“穷养娃”的前提是:房价低、教育支出少、老人身体好,而且那时候“多生一个多份劳动力”,现在完全反过来,养娃是“纯烧钱”,压力根本不在一个量级。
![]()
三、网友吵翻了:催生vs反催生,到底谁有理?
支持女子的网友:戳穿了“站着说话不腰疼”的催生
- “太对了!我和老公上班忙到脚不沾地,下班还要带娃,根本没自己时间,再生一个真的会崩溃!”
- “人均收入没上去,养娃成本飞涨,催生之前先想想怎么让年轻人‘敢生、养得起’!”
- “以前一个人上班养全家,现在全家上班养不起一个娃,这差距没人提?”
反驳的网友:觉得“压力是借口,穷有穷养法”
- “真没那么苦,我们以前穷的时候养3个娃都过来了,现在年轻人就是娇气,压力是有,但不至于不生。”
- “每天看到孩子就开心,压力扛扛就过去了,别总盯着钱,亲情比啥都重要。”
中立网友:理解困境,但也盼改变
- “不是不想生,是生不起、养不起,要是托育便宜点、工资高点,谁不想有个二胎?”
- “别光指责年轻人,也别光怀念过去,关键是解决实际问题——比如提高工资、完善托育、减轻教育负担。”
结论:催生不如“帮衬”,年轻人要的不是口号是实在!
年轻人不生娃,从来不是“自私”“不想承担责任”,而是现实压力下的理性选择:上班陪不了娃,辞职养不起家,托育没着落,收入跟不上养娃成本,这道“死循环”不打破,再怎么催都没用。
那些拿“过去养娃容易”反驳的人,忽略了时代变了——现在的年轻人要扛房贷、拼职场、顾老人,养娃早已不是“添双筷子”的事。与其空喊“多生娃”,不如多做实在事:提高工资水平、完善生育津贴、增加托育机构、减轻教育内卷……只有让年轻人“生得起、养得起、陪得起”,生育率才会真正回暖。
最后想问大家:你觉得年轻人不生娃的核心问题是啥?要是托育免费、产假延长,你会考虑生娃吗?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