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北街头,随处可见的“中华民国”标识与岛内民众的日常身份证明紧密交织,成为一道独特的政治风景线。这一诞生于1912年的称号,历经百年沧桑,如今却成为横亘在两岸统一道路上难以忽视的障碍。
![]()
这事往回看,辛亥之后那阵,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把临时政府一宣布,帝制收尾,共和开篇,后来战事起伏,版图几经易手,书上的节点一条条排着,到了1945年,日本战败,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摆在那,台湾回到中国,这个接收由当时的“中华民国”政府去办,接着1949年另一头,北京升起新旗,中央政府坐在那边,国民党退到台湾,手里这个称号还在用,海峡两边从此两套权力体系并列走,国际场合的座位问题拉锯多年,1971年联合国大会第2758号决议把代表权落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对外代表全中国,这一条写进记录,美国也在建交名单里,数字现在是181个国家站在一个中国原则上建立外交关系,台澎金马在国际法语境里的定位,跟着这套格局被广泛接纳。
![]()
称号没消失,岛内生活还用,成了两岸认知最容易拧巴的地方,大陆这边把1949年当成分水岭,历史往后走,“中华民国”被视作被推翻的旧政权,剩下一个历史外壳,岛内民众每天对着的又是另外一套场景,身份证上那行小字,护照封面那几个字样,投票时的制度名称,学校里的课程安排,人的身份感受从这些细枝末节里长出来,政治上又一层叠加,国民党讲两岸同属一中,嘴里的“一中”挂的是“中华民国”,民进党把壳拿来用,与“台湾”画等号,政策往前推的路数是一步一推的渐进式,2024年赖清德在双十讲话里说“中华民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互不隶属”,一层语义放在那里,借这个称号去触碰一个中国原则的红线,现实操作里可感可见。
![]()
走到“九二共识”,能看到一个灰度带是怎么搭起来的,1992年那句“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但对含义各有表述”的默契,让事务性协商有了回旋,1993年辜汪会谈坐到一起,后面直航开起来,2008年ECFA签下去,货走得快,人也走得快,近年岛内当局把“中华民国”的主权符号往上抬,法条里写上把大陆定义为“境外敌对势力”,原来那点模糊空间被压缩,政治对话的门越关越紧,经济这头又是一幅画,供应链在一块转,半导体产线对市场的依存摆在账上,2025年台湾对大陆的半导体出口占比超过四成,产业里的人都清楚单子的流向,可没有政治互信,融合发展就像车到坡口踩着刹车,动力和顾虑交织在一处,难快起来。
![]()
要解这个称号的结,不能只盯着法条,一头是法理,一头是身份感,白皮书写过,《台湾问题与新时代中国统一事业》里把“一国两制”的框架讲明白,台湾可以有高度自治,前提要拿掉“主权符号”,军队这类国家属性不保留,外交权也不保留,有学者提了个路径,把岛内当局视作“区域性特别自治政府”,在一个中国原则下分阶段谈,程序一步步走,把“去主权化”落在事项清单上,另一边要更深一点,社会面先织密,经济合作把项目落地,青年交流把人带过来,文化层面把共通的那部分亮出来,称号背后的紧绷度就会松一松。
生活里的场景比口号更有黏性,台湾青年到大陆创业,园区给的税费扶持、场地、导师资源,一项一项靠得住,金门的水从福建过海,居民家里的水龙头拧开就是稳定供给,清明前后两岸同胞一起到黄帝陵行礼,典礼里那套仪程很老,走完心里那点“家”的感觉又被拎起来,等这些事积累到一定量,称号的声音会往后退一格,最后解决台湾问题的钥匙,不只在桌面上把台独主张和外部介入管住,也在把从1912年延续到今天的称号之结,一寸一寸解开。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