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荔枝新闻)
转自:荔枝新闻
![]()
人文历史类纪录片承载着文明记忆、连接着过去与未来,不仅是对历史真相的执着追寻,更是对文化价值的当代重构,在全球化与数字化的浪潮中面临着叙事革新与国际传播的双重挑战。
11月15日,第31届中国纪录片学术盛典的重要单元——“金荔枝”行业圆桌对话在无锡荡口古镇举行。论坛二以“创新•创造:人文历史的时代叙事与全球对话”为主题,由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田维钢主持,汇聚了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影视剧纪录片中心纪录频道导演、《舌尖上的中国4》总导演张涵冰,浙江卫视文化专题部副主任、纪录片《李叔同》总导演黄小裕,安徽广播电视台纪录片中心导演吴卓,爱奇艺纪录片频道高级总监宁玉琪,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国际传播部副主任杨阳与广东财经大学湾区影视产业学院院长贾毅等业内资深人士,共同探讨人文历史纪录片的创新路径与发展趋势。
![]()
叙事创新:真实与创新的平衡
论坛首议题探讨如何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实现叙事突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影视剧纪录片中心纪录频道导演、《舌尖上的中国4》总导演张涵冰以作品为例,介绍了通过“反转的反转”和“彩蛋的彩蛋”等叙事技巧,增强故事的情节化和趣味性,使传统美食题材焕发新活力。她强调,调整叙事语态,使内容更贴近年轻观众,是实现创新的关键。
![]()
作为纪录片《李叔同》的总导演,黄小裕在分享中将创作过程视为一场“历史的侦探工作”。她带领团队遍访海内外二十余座城市,系统梳理弘一大师存世真迹,以严谨的学术态度进行影像考证。在表现形式上,她创新性地采用面向社会的演员海选和“旧影复刻”式情景再现,不仅成功吸引了年轻群体的关注,更在拍摄过程中对部分珍贵史料的真伪提出了新的学术见解,实现了创作实践与学术研究的双向赋能。
![]()
安徽广播电视台纪录片中心导演、中法合拍纪录片《发现皇城》中方导演吴卓在对话中认为,合作拍片不仅是技术与资金的结合,更是叙事视角的融合。在《发现皇城》中,她邀请国际汉学家与考古学家共同走入凤阳明中都遗址现场,以“现场发现”的纪实过程代替“结论阐述”,使欧洲观众得以透过人物的探索与情感,自然而然地理解并欣赏中国历史文明的深邃与优雅。
![]()
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纪录片学术委员会委员、爱奇艺纪录片频道高级总监宁玉琪展示了AIGC技术在纪录片中的应用,指出AI能够有效生成视频内容,降低制作成本。他强调,技术是服务于内容的工具,未来将在《史记2》等作品中进一步探索AIGC与叙事的结合。
![]()
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国际传播部副主任杨阳从市场与用户角度阐述了叙事创新的驱动力。他介绍,其部门核心业务涵盖纪录片制作与国际合拍,并依托与香港电讯合资运营的now jelli紫金国际台,构建了自主可控的国际传播渠道。同时,部门积极拓展全球版权合作网络,年国际版权贸易额超千万元人民币,文化贸易出口额位居全国前列,发行范围遍及全球60多个国家和地区。江苏广电还设立了节目研发与用户研究中心,常态化开展跨国别用户研究。在创新实践方面,他以《神遇》系列之首部《当苏格拉底遇上孔子》为例,透露项目大量应用AIGC技术,诠释“神奇的相遇”与“精神的相遇”这两重深刻内涵,这不仅是对技术的运用,更是对叙事方式提出的全新挑战。
![]()
广东财经大学湾区影视产业学院院长、教授贾毅从学界角度分享了“理论驱动创作”的创新教学模式。他以纪录片项目《佛山西甲》为例,阐述了如何运用列斐伏尔的“三个空间”理论来构建叙事框架、指导拍摄实践,并有效组织学生分组协作。他还介绍了“湾区影视训练营”通过聚焦具体人物与微叙事,成功融合粤港澳三地学生进行跨文化创作的经验,为纪录片叙事创新与人才培养提供了新路径。
![]()
全球对话:中国故事与世界共鸣
在第二议题中,嘉宾们探讨如何通过纪录片构建跨文化对话空间。针对AIGC技术对国际传播的推动作用,宁玉琪指出,技术本质上是工具,能够为内容表达提供更多想象力和更高效率,但在跨文化交流与东方文化传播中,内容本身及其所承载的文化主体性比技术更为关键。张涵冰认为,美食题材需通过调整叙事语态,让海外观众共情中国文化的审美与生活哲学。吴卓指出,以人物故事重塑宏大叙事,是国际传播的有效方式。
![]()
贾毅分享了通过聚焦小人物和人文精神,减少文化折扣的实践经验。他提到,在粤港澳学生合作拍摄的纪录片中,聚焦具体人物和微文化,能够增强跨文化认同。
![]()
黄小裕以《李叔同》为例,探讨了历史题材在国际传播中的挑战与机遇。她表示,面对复杂的历史背景,创作团队应以严谨的史实和普世的人文精神作为叙事基石,通过真实的故事内核与共通的文化情感,促进国际层面的理解与对话。
杨阳从创作手法上提出建议,强调了主持人在跨文化传播中的关键作用,并以获奖作品《沿着运河看中国》为例,说明邀请外国学者担任主持人,能以其“他者”视角同时承担发问与解释的双重角色,成为跨文化解读的有效抓手。
未来展望:技术创新与人文精神的深度融合
在论坛收官环节,嘉宾们展望了纪录片发展的未来图景。杨阳强调:“未来纪录片应着力展现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探索从内容共创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同体叙事。”黄小裕指出:“技术创新必须服务于内容深度,扎实的田野调查永远是纪录片的根基。”
贾毅教授预见:“人机协同将成为新常态,但技术永远无法替代创作者的人文情怀。” 张涵冰以“将鞋子分出左右脚”的生动比喻,强调创新源于对日常细节的深刻洞察。吴卓坚信“优秀纪录片具有穿越文化壁垒的力量”,宁玉琪则预测“创作主体多元化与形态微型化将成为趋势”。
本次论坛展现了新时代中国纪录片创作的蓬勃生机,与会嘉宾的前沿思考与实践经验,为纪录片如何更好地承载历史记忆、促进文明互鉴提供了富有启示的答案。在技术创新与全球对话的双重驱动下,中国纪录片正迎来创新发展的黄金时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