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人虽迟但到!
你大概想象不到,在2025年4月的庐山石门涧景区,三名外籍男子竟然在“爱池”水潭里脱衣服泡澡,还把岸边的救生圈当玩具耍,临走时还“贴心”地留下了香皂盒。
![]()
这事被网友拍下来传到网上,瞬间点燃了舆论。
大家一眼从样貌认出是印度人,有人调侃:“这是把恒河沐浴的习惯带到中国景区了?”更让人恼火的是,他们明明看到“禁止下水”的警示牌,却视若无睹。
等到11月14日,庐山石门涧景区终于发了通报,承认“管理疏漏”,表示要加强巡逻、增设隔离、换多语种提示牌、安排外语工作人员等等。
可这份通报偏偏没提对那三位“泡澡客”的任何处罚。网友们一下子炸了:违规下水、破坏环境、占用救生设备,就这么轻飘飘地过去了?难道因为是外国人,就能享受“超国民待遇”?不少人直接联想到“崇洋媚外”四个字。
![]()
![]()
![]()
![]()
![]()
讽刺的是,几乎在同一时间,国家刚公布了新的“K字签证”
不少人把这件事联想到最近引发争议的“K签证”政策。
虽然官方文件明确“K签证”针对的是商务、科技、合作交流,并不是移民政策,但在舆论层面,许多人天然就有警惕:你门户放宽了,可素质跟不上、规则意识不足的人如果越来越多,我们国内的秩序和公共环境会不会被稀释?
偏偏在这种情绪敏感期,又来这样一个“说了不让下水,但外国人偏要泡澡,景区还不好意思处罚”的现实案例,那种“我们很欢迎你,但你也要遵守规矩”的基本期待,被瞬间撕破。
![]()
![]()
![]()
这件事的核心矛盾其实很简单:
中国社会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移民型社会,对公共秩序的稳定性极其敏感。大多数中国人对外籍人士没有任何偏见,但底线很清楚:来到这里,遵守这里的规则,这是最基本的尊重。你不文明,可以教育;你违规,要处罚;你挑战底线,就要付代价。
但这次景区的回应,让人感觉底线变得“松松垮垮”。三个游客把警告牌当摆设,把景区当澡堂,最终换来的是一句“我们以后会加强管理”。
这能不惹众怒吗?
![]()
整改措施写得再漂亮,没有落实到处罚上,就是纸上谈兵。
文明旅游不是靠提醒,而是靠规则;规则不是用来展示的,而是用来执行的;景区不是外交机构,没必要对任何人客气到这个程度。中国不是谁都能随便撒野的地方,越开放,越要有底线;越欢迎外国朋友,越要秉持同一套标准,否则不是文明,而是软弱。
庐山泡澡事件看似小事,却敲响了一个很现实的警钟。下次再有人无视警告下水,希望景区能硬气一点:罚,不分肤色国籍。否则,再多的“加强管理”也只会沦为一句空话。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