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六步溪,挥不去的丹青与乡愁
![]()
当年为参加工作离开六步溪,这一去便是35年。在城里从职场打拼到退居二线,其间虽常趁休假回村探望,但心里始终存着一个念想——等退下来,想为家乡做点事,把山里最美的景色、可口的美食、动人的故事、乡亲们的热乎气好好宣扬出去。今年初秋,我特意和爱人邀来在省城做记者的初中班主任刘老师,一同扎进山里策划了6天采风,合作写下三篇歌颂家乡的文章,每篇浏览量均超20万,不少在外游子留言说“看了更想家了”。可热闹过后,我总觉得不够——采风时父老乡亲拉着我唠的心里话、眼里藏的期盼,那些甜里裹着愁的日常,同样沉甸甸的。
丹青之韵:六步溪的山水旧忆与新颜
六步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静卧湖南安化境内,14239公顷土地上,6094.3公顷核心区藏着湘中罕见的原生态景致,“湘中西双版纳”的美名与“中国森林氧吧”的称号相得益彰,六步溪村的“湖南省最美乡村”牌匾,更是村支两委与乡亲们共同守护的见证。
![]()
这份景致来得不易:往昔闭塞成了天然屏障,山民守着“砍树留根”的古训,老一辈提1958年老虎咬人的事,总咂着嘴说“那时候的生态才叫好!林密得能藏住风,走进去连太阳都筛不进多少光”。计划经济时采育场砍树六年,是村里老人带年轻人揣着烤红薯跑县市政府,磨破嘴皮才拦住,老人们至今叹:“没那六年糟践,这林子早是正经原始森林了,哪还用叫‘原始次森林’啊!”
如今“不砍成材树、不捕野物”成了铁律,益阳法院还在此设立生物多样性司法保护基地,以“恢复性司法”守护绿水青山。护林员老贺巡山的背包里,总装着小铲子和塑料瓶,小铲子用来松土护古树,他还曾救下受伤的海南鳽。这里已成“天然基因库”:南方红豆杉、银杏、伯乐树共3种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扎根沃土,金钱松、鹅掌楸等36种二级保护植物错落林间;白颈长尾雉、云豹、林麝等6种一级保护动物、29种二级保护动物在此栖息,前些年发现的一公斤重大鲵,正是生态优良的鲜活证明。
走进六步溪,最先被“峡谷纵横、瀑布成群”的景致震撼。坝塘冲幽谷、网溪大峡谷、玄溪大峡谷蜿蜒交错,溪水晶澈见底,圆润石子与穿梭小鱼清晰可见,夏日溯溪时,鹅卵石滑过脚掌,凉丝丝的溪水漫过脚踝,惬意清爽。谷间瀑布各展风姿:坝塘冲主瀑如白练垂空,网溪瀑布汛期声如雷鸣,玄溪叠瀑碎成银花,狗龙坑160多米的银带瀑布晴日映出七彩长虹,江溪两瀑一柔一刚,尽显巧趣。龙塘坑十里画廊四季皆景,春有山花烂漫,夏见苔绿遮石,秋赏红叶似火,冬观松雪映枝,走在谷间溪畔,听瀑声、闻花香,连风都带着清甜。
若说水与谷是六步溪的灵动,那山便是它的壮阔。海拔1078米的冷峰尖是“一脚踏三县”的观景点,天未亮就有追景人,有人裹着外套蹲在石上,手里攥着热乎的红薯。等第一缕光刺破晨雾,云海在脚下翻涌,金色霞光染透云层,远处玄溪笑天龙成了深色剪影,云雾漫过肩头时,连呼吸都裹着清凉,这份张力十足的景观,看过一次便刻在心里。
除此之外,山间还藏着不少野趣景致:婆婆溪的朱红石天然岩门、渣洋的九尾松、网溪的将军岩奇石、玄溪的打古洞秘境、江溪的梯田,还有木榴的大塘天然游泳池与不老松;古森林里,两人合抱的古树遮天蔽日,108棵古松中的“松树王”需五六人携手才能环抱住,夏日里树影婆娑,成了山林间最清凉的角落。
![]()
丹青之暖:烟火里的奋斗与欢喜
六步溪的根藏在时光里——前几年江溪乡亲开垦茶园,挖出东汉双鱼纹铜洗(现藏黑茶博物馆),印证千年前就有人踏足;冷峰尖的永福庵、黄峰界的庵堂是明清老建筑,逢观音生日,乡亲们会自发祈福;民间医生汝为公公的遗物至今留存,他的生日与忌日,乡亲们仍会记挂。
城里人习以为常的硬化路、电灯、手机信号、水冲厕所,在这村子里,都是村支两委带着老百姓一砖一瓦拼来的。过去摸黑靠煤油灯、挑水翻山常摔跤,如今公路两旁立满太阳能路灯,夜里亮得能照见路尽头;拧开水龙头就有清水,旱厕改成水冲厕,吊脚楼旁还多了小花园。
村里以粮食种植为基础。村支两委牵头搞“企业+农户”种茶,六步溪红茶在当地小有名气,企业保底收购让茶农心里踏实;六步溪的水销往周边县市,山间的野猕猴桃、黄桃,林下的黄精、人参,还有野生蜜,虽收入不算多,却是乡亲们稳稳的额外进项。
近年乡村旅游慢慢热起来,周边的民宿也相继发展起来,各有风情:江溪的三邑民宿“一脚踏三县”,网溪的民宿临溪而建,夜里能听到潺潺流水声入眠;六步溪的民宿与村部在一起,格外壮观,银玄村的民宿则藏在林中,一推开门,满鼻都是草木清香。
山里人纯朴真诚,待客没半点虚假客套,向来亲帮亲、邻帮邻,哪家有困难,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上次采风去村里,乡亲们拿出珍藏的腊肉、自家养的土鸡、山里采的野生菌,还端出自酿的米酒,围坐拉家常、叙乡情。村里的山歌队有自选曲目,在当地小有名气,逢年过节或是红白喜事都会积极演出,如今还在筹备山歌的申遗事宜。2022年山洪冲毁谢康家,他压在废墟里受伤,急需治疗费,村干部一招呼,乡亲们你凑几千、我拿几万,一天就凑齐了46万元,这份不分你我的情分,至今想起来都让人心里发暖。
现在日子好了,六步溪人的送读热情格外浓,每年都有不少孩子考上大学走出大山——有的成了救死扶伤的医生,有的成了教书育人的老师,有的成了服务群众的公务员,有的成了踏实肯干的创业者。这些走出去的年轻人,没有一个忘本,不管干哪一行、走到哪里,都想着为家乡做贡献,这份记挂,早成了六步溪人刻在骨子里的规矩。
![]()
丹青之重:红色故事里的传承与初心
多亏我的爱人夏文——她在安化县档案馆工作,常陪省党史办走访老人、核实史料,冷峰尖下六步溪的红色故事才得以清晰还原,每个细节皆真实可考。
1935年冬,红二、六军团分两路奔赴六步溪:贺龙、关向应率红二军团从沅陵官庄出发,沿柳林十八拐翻冷峰尖;红六军团一部从溆浦经烟溪、木榴山道迂回,最终在江溪的稻田里顺利汇合。为抢占战略转移先机,红军后续两次在此迂回,还在湖南坡与敌人激战,稳稳守住了这处关键据点。
队伍汇合后,红军在六步溪郭家屋场附近的土坯房设立工农指挥所。夜里,指挥所的煤油灯总亮至深夜,战士们在此调度任务、整理物资。院中的老枫树至今留着碗口大洞,据当地老人讲,那是红军烘湿衣服留下的痕迹,而档案馆的红军日记中“宿六步溪郭家屋场侧,烘衣于枫树下”的记载,也与老人的说法相互印证。
安顿妥当后,红军打开江溪村土豪李叙赞的粮仓,将268石稻谷全部分给贫苦百姓。邓万席家缺灯油,领到两背斗糙米后,一名红军班长又送给他一盏带裂缝的马灯。这盏灯被邓家悉心珍藏,1986年捐赠给江溪村红色陈列馆,如今仍摆在展馆显眼位置。
起初百姓误把红军当敌军,郭家屋场的村民大多躲上了山。八岁的李章铁没跟上家人,缩在茶兜树下发抖。一名红军战士发现后,抱起他用方言轻声安抚,递上半块烤红薯,送他回家时还顺手帮着收了院里的稻谷。躲在山上的村民见此情景,渐渐放下了戒备。之后红军在冷峰尖与土匪宋官荣激战,一声炮响便驱散了匪患,百姓彻底安下心来。
江溪村和黄峰界都是红军的宿营地,战士们只在田边铺稻草过夜,从不上门扰民。休整时还主动帮村民修补农具、清扫院落。这份真诚深深打动了当地人,郭家屋场周边18名青年连夜报名参军,带着家乡的泥土踏上了长征路。如今指挥所里陈列着2018年征集的煤油灯、竹编粮筐,经县文物局鉴定,均为1930年代湘赣边区常用器物;红军当年跋涉的山道,如今也成了热门的红色徒步路线。
与六步溪同属保护区境内的银玄村,还留存历经千难万险成功走完长征,他的名字被郑重刻在安化县革命烈士陵园的“长征烈士”碑上,每年清明都有村民专程前来祭拜。1950年湘西剿匪时,解放军在冷峰尖、安堂一带围歼匪首李官云,江溪附近激战中,战士们顶着子弹冲锋,战后还帮百姓修补被土匪烧坏的房屋。据当地老人讲,当年有人躲在地窖目睹了这场战斗,说“解放军和红军一样,啃着冷红薯作战,就算流了血也只说没事”。
红军离开后,那18名参军青年中,俞少杰历经千难万险成功走完长征,他的名字被郑重刻在安化县革命烈士陵园的“长征烈士”碑上,每年清明都有村民专程前来祭拜。1950年湘西剿匪时,解放军在冷峰尖、安堂一带围歼匪首宋官荣,江溪附近激战中,战士们顶着子弹冲锋,战后还帮百姓修补被土匪烧坏的房屋。据当地老人讲,当年有人躲在地窖目睹了这场战斗,说“解放军和红军一样,啃着冷红薯作战,就算流了血也只说没事”。
抗美援朝期间,江溪村的张明、李建国赴朝参战并英勇牺牲,他们的烈士证被家人小心珍藏,每年清明家人都会到陵园献花致敬。今年,村里又有四位青年主动报名参军,分别奔赴新疆、西藏两地戍边。
![]()
乡愁:藏在甜与愁里的牵挂
采风快结束时,我们走在村里的小路上,不少乡亲拉着坐下唠嗑,既诉说着党的惠民政策让六步溪这几年发生的巨大变化,也讲起了心里的期盼。六步溪的山民,以前过日子全靠三样:一是砍伐山林里的木材换钱,孩子的学费、老人的药费都从这里来;二是耕种家里的几亩地,收些粮食够一家人糊口,多余的还能卖点钱补贴家用;三是采茶等换一点零用开支。
后来山林被划入保护区,且大多是核心区,树木再也不能砍伐,木材带来的收入彻底断绝。种田也格外困难——村里的土地多是山头开垦的坡地,土壤本就贫瘠,加上保护区内动植物繁多,庄稼常被野生动物啃食、被杂草挤占,一年忙到头,收成始终上不去,靠种地很难支撑一家人的生活。就连采茶、卖野果子这些零散收入,也只够贴补家用,远远难以圆致富的梦。如今一亩山林一年只能领到16块钱的生态补偿款,和非保护区的标准并无二致。
即便想在缓冲区、实验区找点活干,也处处受限:养牛养羊不准上山放牧,只能圈在家里喂饲料,成本高还卖不上价钱;种点茶叶、黄精,收成本就有限,还没有稳定的销路,堆在家里怕发霉变质;想办个小加工厂,又因靠近核心区通不过环评。之前网溪、玄溪大峡谷有人投资搞漂流,却触碰了生态红线被叫停;想发展红色旅游,又因核心区禁止进入而难以开展。村里没有其他就业机会,青壮年只能外出打工,留守儿童、留守老人越来越多。勤劳勇敢的六步溪人,当初无偿把自家山林奉献给国家建自然保护区,盼着能护好这片绿,也能让日子更稳当些,可到头来,没有因为保护区得到实实在在的收益,反倒少了往日的生计门路。他们心里其实很简单,只是渴望像国营林场、农场的职工那样,有份兜底的待遇,不用总为明天的日子犯愁。
刘老师劝我别写这些,怕不好发表,可我知道,乡愁从来都不只是有甜——美食、美酒、美景、可爱的乡亲、动人的故事是甜,但大家眼里藏着的期盼、心里攒着的难处,这些“愁”也该被看见。就像爱人说的:“这趟回来,才算真懂了你总挂着家乡的原因。”
![]()
总书记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这些人应该下功夫学习、研究,撸起袖子加油干,既要丰产又要丰收,让这句话早日在家乡生根发芽,让我的父老乡亲真正坐拥这份财富,让他们“恰得苦、霸得蛮”的劲头,能换成实实在在的好日子。期盼家乡的明天更美好!
作者曾来生,安化县人民法院干部,法学学士、司法A证,在红网、《湖南日报》《人民法院报》《法制日报》等主流媒体发表文章300余篇,多篇论文获奖。
编辑:湘源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