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授权转载自公众号:Letsight(ID:letsight520)
文丨慢慢
在体育界与学术界的交叉地带,谷爱凌、周方知、陈巍、张斯洋等名字如同璀璨星辰。他们不仅在赛场上斩获冠军荣耀,更凭借体育特长叩开了名校大门。
这些耀眼的案例,让众多中国父母看到了体育爬藤的别样可能性,仿佛为孩子找到了一条通往顶尖学府的新赛道。
然而,在体育爬藤这条看似充满希望的道路上,却弥漫着各种各样的误区。
有人言之凿凿地声称:“体育爬藤没有几百万不用碰”,将高昂的费用描绘成一道难以跨越的门槛;
还有人断言:“体育爬藤只适合有天赋的孩子”,把无数普通孩子挡在了门外;更有人大倒苦水,说体育爬藤既要兼顾专业训练,又要应对学业压力,比单纯卷学术还让人崩溃。
这些信息不对称和四处流传的流言,让许多家长陷入了既向往又犹豫的困境。
其实,体育爬藤并不是一场金钱堆砌的豪赌,它更像是一场温柔而长久的陪伴——量力而行、因材施教,孩子与家庭一同成长。
Lily是四个孩子的妈妈,四个孩子都凭借体育特长,在升学路上拿到了很好的结果。四个孩子、四条不同道路,原来体育爬藤不仅是吃苦的代名词,居然也可以玩出花来。
本文以第一人称讲述。
1
四个孩子
四条不同的体育之路
我是Lily,四个孩子的母亲,我的四个孩子都拿到了不错的申请结果,而体育在他们的申请中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每个孩子都有不同的天性和特质,如何在学业与体育之间找到属于他们自己的升学路径,我想自己还是有一些经验可以分享的。
1. 大女儿
我的大女儿运动天赋并不算拔尖,虽然她从小喜欢排球,高中时加入了校队,还当过队长。
但她的排球水平算不上顶尖,但打排球这段经历培养了她的团队协作和领导力。
在申请大学的时候,最后她以“学术+领导力+体育精神”的综合形象,进入了藤校康奈尔大学。
2. 二儿子
二儿子同样选择了排球,却一路打到了全美青少年最高水平,甚至拿到过全国大赛的MVP称号。
那段时间,我们和哈佛、斯坦福的教练都有过沟通。当时斯坦福有一位加拿大国家队的天才少年,如果那位少年放弃斯坦福,我们就能拿到offer。
可惜对方最终选择了斯坦福,缘分让我们选择了哈佛,二儿子在那里度过了四年,成为球队主力,并担任过队长。这段经历既有遗憾,也有圆满。
不同于哥哥姐姐们选择的集体运动,最小的两个孩子选择的是单项运动,因为单项运动更容易掌控训练时间和节奏。
3. 小女儿
小女儿Rosie选择了网球,这在美国是一个竞争非常激烈的项目。尤其在男子网球项目中,强手如林,但女子网球在美国依然有一定机会。
但Rosie凭借稳定的UTR积分和坚持不懈的努力,进入了Top D3和部分D1大学教练的视野,在11年级开始担任校队队长,如今正处于招募阶段,还在为自己的Dream school努力中。
4. 小儿子
最小的儿子Stanley,曾尝试过篮球、足球、体操、冰球等多项运动,直到八年级才真正找到自己的热爱——壁球。他专注训练一年,就冲进了全美前100名。
四个孩子,四条路,有的靠学术为主,有的靠体育突围,有的两者兼顾。
![]()
Lily的四个孩子(左一、左三、右一、右二)
体育不是万能的钥匙,但它能让孩子展现出更真实、更完整的自己。
无论是团队精神、领导力、还是抗压能力、自我管理,这些都是书本和分数之外,大学招生官同样看重的品质。
2
别再用计算器养孩子
体育爬藤真正的门槛不是钱
在大多数家庭中,孩子参与体育运动并不是为了成为职业运动员。
每个孩子或多或少都具备一定的运动天赋,只要从小接受适度训练,这份能力是完全可以积累和发展的。
尤其是在申请美国大学时,体育可以成为一条重要的升学路径。很多孩子如果目标是“play for college”,其实有八成以上在身体素质上都完全合格。
在很多人眼里,体育爬藤就是“烧钱”。但在我看来,真正的门槛是坚持和方法。
![]()
儿子Stanley打壁球
首先,不要只算钱。中国部分家长容易被“天价私教”这些信息误导了,打网球并非一定需要高昂投入。
在美国,几乎每个社区都有免费球场和练习墙,还有许多捐赠项目可以资助孩子打球。
不是所有孩子都需要天价私教,合理安排私教课、团课和周末比赛,就能走出自己的路。
其次,不要急于放弃。很多孩子在14–16岁进入青春期,生理和心理剧烈变化,情绪波动大,叛逆心理强烈,常常对既定道路产生怀疑甚至抗拒。
这并不是孩子“变坏”,也不是父母“失败”,而是成长的一部分。家长要耐心等孩子“开窍”的那一刻。
最后,不要孤注一掷。学业与体育完全可以并行,尤其在美国体系下,学校会提供灵活支持,关键在于时间管理。
体育生往往比普通学生更高效,知道如何快速完成学业,把精力留给训练。
![]()
小女儿在网球训练中
科学训练也至关重要。美国的体育体系相对完善,训练方法更系统化,也为家庭提供了更明确的路径。
在这里,每个热爱并专注的孩子都能找到机会,不会被条条框框限制。
氛围同样重要。在美国,无论是网球还是壁球,孩子与家长普遍有着良好的素养和风度。
输赢并不会带来过度批评,反而让比赛成为一种愉快的经历。相比一些充满紧张和戏剧化的环境,这样的氛围更能帮助孩子保持热爱与自信。
![]()
大儿子和小女儿、小儿子
从上海到美国,我们的家庭和很多新移民一样,经历了语言与文化的挑战。
初来乍到时,邻居、学校家长都会默默观察我们。与其畏首畏尾,我们选择主动真诚,慢慢融入社区。这种心态上的开放与平和,也帮助孩子更快找到归属感。
接触过国内外很多家庭后,我发现在中国,很多家庭喜欢用计算器来规划教育。以学钢琴为例,学多少年钢琴、投入多少钱补习,家长想要看到的是否“值回票价”。
但教育不是投资回报率的冷冰冰计算,它更像是一段陪伴。
我的女儿Rosie就是一个例子,在繁忙的训练之外,十年级时迷上了天文学,从10年级的暑假,她写下的summer plan里有一条就是成为百万粉丝博主!
真到着手去做的时候,她发现涨粉是非常难得,尤其是天文这个垂直领域,没有八卦、噱头、搞笑,真人出镜,全是思考、启发以及对宇宙的无限遐想。
但她拿出打网球的坚毅态度,坚持每天在社交媒体分享两条相关内容,主动去思考和大博主合作,最后效果非常好,短短三个月已经粉丝四位数,并且有3条百万爆款视频。
这种从兴趣出发的自我驱动,远比家长的强推更有力量,更重要的是,他们在摸索中形成了一套完整解决问题的逻辑。
所以,别再用计算器养孩子了。在孩子的热爱和努力面前,真正重要的,是支持、耐心与信任。
3
一个从荣誉到迷茫,
再到蜕变的故事
最后,想和大家讲一个故事。我的女儿Rosie,她曾是上海体操全能冠军,站在领奖台上的那一刻,眼睛闪闪发光,信心和荣誉感写满了她的童年。
体操是一项只与自己较量的运动,而转到网球后,她需要不断做出判断,这个完全不同的世界突然让她失去了安全感。
小时候,她常因一次误判而陷入内疚,甚至影响整局比赛,也会因遇到不够公平的对手而情绪受挫。那份曾经属于体操冠军的笃定,逐渐被迷茫取代。
进入青春期后,心态的波动让问题进一步放大。14岁那年,她几乎对网球产生了巨大的抵触,常常情绪失控,甚至拒绝上场训练。
![]()
Billie Jean King Cup
那段时间,我和丈夫常常在深夜开车出去兜风,互相安慰:“她的技术没问题,只是心态还没成熟。”
随着她度过了16岁生日,就像一个开关被打开。不断的经验积累,她逐渐学会“以不变应万变”。
她明白了,在高速球中,误判在所难免,偶尔的错判双方都会有,最后其实是均衡的,不用过度紧张。
更重要的是,她的心态逐渐成熟,面对UTR分数低的对手,她不怕输不起;面对更强的对手,她反而把比赛当作挑战,没有压力,只要赢下一分都是惊喜。
如今,她重新爱上了网球,不再是出于家长的期待,而是真心喜欢这项运动。那个曾经站在体操赛场上的小冠军,终于在网球场上找到了新的自信和归属。
那一刻我明白,体育带给孩子的,从来不只是分数或名次,而是一种心态的成熟与韧性。
体育爬藤的过程,不只是孩子一个人的旅程。它需要全家人的投入和调整,周末开车三四小时去比赛、半夜开长途车安慰彼此,在孩子情绪低落时互相打气。
这些经历,最终沉淀为家庭的独特记忆。孩子不仅在体育里成长,家长也试着放下焦虑、接纳不完美,学会在过程中收获幸福感。
体育升学,从来不只是冠军的游戏,也不是富豪的游戏。它可以很温柔,可以因材施教,可以让家庭和孩子共同成长。
--------End---------
继续阅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