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可能提供的“社会资源”,又被惦记了。
近日,山西省忻州市长征小学(西校区)向家长发放“家校联系卡”。表格中,“家长的擅长项目或可提供的社会资源”尤为显眼。具体问题包括:“您有什么擅长的技能”“可以参与到学校的各类活动中”“可提供的职业资源有哪些”等。
![]()
11月14日,忻州市长征小学(西校区)发布情况通报,承认“联系卡问询项目设计欠妥”,并表示已第一时间停止卡片填报收集工作,向全体家长诚恳致歉。
当事学校的道歉与纠偏虽为这起争议事件画上了句号,但教育机构紧盯家长“社会资源”的现象,并非首次出现。例如,2024年10月,浙江温州某幼儿园的家长群里出现一份《家长社会资源统合调查》问卷,让家长对其可提供的资源进行备注;2025年3月,江苏盐城某幼儿园发放家长资源调查表,调查信息包括家长的家庭产业、可以为幼儿园提供哪些教育资源等。
学校过度收集学生家庭背景信息,本质上是对教育公平原则的背离。家长群体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主要提到两方面担忧:一是家庭隐私可能被过度暴露,二是老师会借此“看人下菜碟”。
人们有理由怀疑,学校摸清家长“底细”后,一些本属学校的核心职责,会不会被变相转嫁给家长?在这种情况下,有资源的家长可能频频收到“求助”请求,不堪其扰,没资源的家长则会陷入“帮不上忙就是不配合学校”的道德绑架,进退两难。这不仅会加重家长的身心负担,更会消解家校之间的信任基础,让本应同心协力的育人伙伴关系出现裂痕。
上游新闻的评论直击问题要害:将调查的触角伸向家长“背景”,甚至直接询问家长能够提供的“社会资源”,并详细举例“医生、警察、律师”等职业及“公司、植物园、博物馆”等工作场所,逾越了合理的行为边界,难免让家长产生联想,学校是否会将学生按家庭资源区别对待。
《每日经济新闻》进一步分析了此举所传达的错误教育导向:此举看似在“了解家长”,实则查户口、摸家底、探虚实,以掌握家长资源,利用家长资源,潜在结果就是悄悄给家庭“分等级”。这种做法不仅会让普通家庭的家长感到压力,担心孩子因父母“资源有限”被区别对待;更会在孩子心中埋下“资源至上”的种子,认为“父母的资源”比“我的努力”更重要
平心而论,在具体的家校沟通场景中,教师与家长打交道,难免要对学生的家庭背景有一定了解。学校希望家长支持学校发展,这个想法本身也无可厚非。不过,就像红星新闻的评论所强调的:“前提是应该建立在自觉自愿的基础上,并最大限度减小其对教育公平的影响”。学校了解此类信息,其初衷理应是为了促进教育,而且牟取利益、推卸责任。
在类似事件中,我们常常能看到“家委会”的身影。比如,此次山西忻州涉事学校自称是为了推进家长学校换届筹备工作,而此前温州某幼儿园发布的《家长社会资源统合调查》,则是以家委会名义发布。对此,有的家长因为具备某些能力而不堪重负,也有的家长可能利用手头的“资源”,让自己的孩子在学校里获得超出其他人的待遇。在这种情况下,本意在于加强家校沟通的家委会机制,可能异化为学校与部分家长利益交换的平台。
从本质上看,学校打着家长“资源”的算盘,只瞅着这点眼前利益,对其声誉及其长远发展有弊无利。就像每日经济新闻的评论所言,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教育的买方市场(家长和学生)时代正加速到来,“若某些学校或教育集团仍抱持教育产业化的功利化思维,以汲取家长社会资源、异化教育本质的方式生存,必将被时代加速淘汰”。
对于家校沟通中学校搜集哪些信息,教育部门已有具体规范。2022年3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普通中小学招生入学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要健全义务教育入学报名登记制度,按照材料非必要不提供、信息非必要不采集原则,进一步规范报名信息采集,明确“严禁采集学生家长职务和收入信息”。
教育的本质是“有教无类”,家校关系的底色是育人,而非功利的资源交换。期待各地教育部门严格落实相关规定,对过度采集家长资源的行为及时纠偏,让学校回归教书育人的本位,更让家长不再因“资源多寡”而担忧孩子的未来。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