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动内容,近两年全球品牌都在扎堆拥抱生成式AI。“降本增效”的口号背后,是AI广告“物理崩坏”“情感失焦”的普遍困境。
![]()
这场看似热闹的技术革命,正在悄悄改写广告行业的底层逻辑。当效率成为首要追求,创意与情感被算法稀释,广告究竟还能承载多少品牌价值?
而这场“降本增效”的狂欢,又会将创意行业带向何方?
一、热潮之下:AI广告为何成品牌必选项
![]()
2023年生成式AI席卷全球后,广告业成为最早拥抱这一技术的行业之一。对于需要在全球数十个市场同步投放素材的国际品牌,以及面临预算压力的本土企业来说,AI的吸引力几乎无法抗拒。
AI最核心的优势在于极致的效率提升。传统广告制作从策划、拍摄、剪辑到后期,整个流程往往需要三个月,而借助AI工具,一个月甚至更短时间就能完成全流程。
可口可乐高管在回应争议时就直言,AI让他们能在一个月内产出以往需要数月才能完成的全球范围素材,大幅压缩了制作与传播周期。
成本控制是品牌追捧AI的另一大原因。AI可以省去真人演员片酬、实景拍摄场地费、后期制作团队人力成本等多项开支
尤其对于需要批量产出素材的品牌,这种成本优势更为明显。H&M用AI生成数字模特,无需支付模特酬劳,还能快速切换造型与场景;
、美团等国内品牌则通过AI合成画面,减少了实地拍摄的时间与资金投入。
行业竞争压力也倒逼品牌加速AI布局。随着AI营销工具的普及,“不用AI就落后”的焦虑在行业蔓延。爱奇艺、快手、比亚迪等品牌已将AI应用于营销全链路
从剧本筛选、场景植入到用户精准触达,AI成为提升竞争力的关键抓手。在这样的行业环境下,即便存在风险,品牌也不愿错过这场技术浪潮。
此外,AI的个性化与规模化能力也契合了当下的营销需求。
AI可以快速生成数百万个独一无二的包装设计,或根据不同用户群体定制专属广告素材,这种“千人千面”的营销模式,是传统制作方式难以实现的。
比亚迪就通过AI创作者大赛,将硬核技术参数转化为海量个性化短,实现了品牌信息的广泛覆盖。
二、现实困境:“降本增笑”背后的三重硬伤
![]()
尽管AI广告的效率优势突出,但实际效果却屡屡翻车,“降本”往往只实现了前半部分,后半部分则变成了“增笑”而非“增效”。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AI目前仍无法弥补的技术短板与创作本质的缺失。
首先是技术层面的物理崩坏。AI擅长模仿与组合,但对现实世界的物理逻辑、光影规律缺乏深层理解,导致生成的内容常出现细节漏洞。
可口可乐圣诞广告中,红色卡车车轮不转动、车厢形状忽变,就是典型的物理逻辑错误;
还有不少AI广告出现人物手指数量异常、光线明暗不连贯、物体比例失调等问题,这些细节瑕疵让广告显得粗糙又怪异。
其次是情感层面的共鸣缺失。广告的核心价值在于通过故事传递情绪、构建品牌与用户的情感连接,但AI没有真实的情感体验,只能基于数据进行模仿,生成的内容自然缺乏温度。
可口可乐圣诞广告之所以被骂“无灵魂”,正是因为它没能延续以往广告中温馨、治愈的节日氛围,北极熊僵硬的表情、生硬的场景切换,都无法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
即便品牌试图通过添加“怀旧胶片感”“背景噪音”等方式营造“人味”,这种人为添加的“人性”也更像技术遮羞,难以打动人心。
最后是创意层面的千篇一律。AI创作本质上是对现有数据的重组与模仿,缺乏真正的原创能力。目前市面上的AI广告大多有着相似的画风、雷同的叙事逻辑,“一眼AI”成为普遍现象。
这种创意同质化让广告失去了独特性,难以在众多内容中脱颖而出。相比之下,爱奇艺通过AI赋能IP营销,构建“共识-共情-共振”的情感连接
其成功关键正在于将AI作为工具,而非创意的主导,最终还是以优质内容为核心。
这些硬伤直接导致AI广告的传播走向错位。观众的关注焦点往往集中在AI的技术瑕疵上,比如吐槽可口可乐的“静止车轮”、调侃AI模特的“诡异表情”,而品牌真正想传递的核心信息却被忽略。广告不再是品牌故事的载体,反而沦为单纯的话题工具,甚至是负面话题的来源。
三、行业异化:流量逻辑下的“黑红也是红”
![]()
AI广告的争议不断,但品牌依然乐此不疲,背后是流量经济逻辑对广告行业的深度异化。在“曝光为王”的当下,“有人骂总比没人看”成为不少品牌的默认准则。
社交媒体算法的规则进一步放大了这种异化。算法更青睐有争议、能引发讨论的内容,越是被吐槽、被批评的广告,获得的曝光量反而越多。
可口可乐的AI广告虽然遭全球群嘲,但热搜热度持续攀升,品牌获得了远超普通广告的关注度。这种“黑红流量”让品牌逐渐意识到
即便广告内容存在瑕疵,只要能引发话题,就能实现传播效果的最大化。
于是,广告行业形成了新的传播默契:传播的核心不再是创意本身,而是能否成为“事件”。一次AI生成的滑稽动作、一处明显的技术瑕疵,甚至比品牌故事更有讨论价值。
Kalshi在NBA投放的AI广告,因画面怪异引发热议,虽然负面评价居多,但品牌知名度却快速提升,这种“以争议换流量”的模式正在被更多品牌效仿。
品牌对流量的极致追求,让AI广告的“增效”被重新定义。原本“增效”指的是提升品牌价值与转化效率,但现在不少品牌将“获得高曝光”等同于“增效”。
只要广告能被看到,即便观众是带着嘲讽的心态,也被视作成功。这种错位的认知,让AI广告陷入“为了话题而话题”的怪圈,逐渐偏离了营销的本质目标。
更值得警惕的是,这种异化正在消解广告的文化表达深度。广告本可以作为传递品牌理念、引发社会共鸣的文化载体
但在AI的批量生产与流量的裹挟下,广告变成了缺乏灵魂的“快消品”。它们追求短期话题热度,却难以构建长期的品牌资产,甚至可能因频繁的负面争议损害品牌形象。
四、未来走向:技术与创意的再平衡
AI广告的争议背后,并非是技术与创意的对立,而是行业对两者关系的认知偏差。随着技术的成熟与行业的反思,AI广告正在从“盲目追捧”走向“理性应用”,未来将呈现出多种发展趋势。
技术赋能而非替代,成为行业共识。越来越多的品牌意识到,AI的价值在于辅助创意,而非取代人类创意。
比亚迪与的合作案例中,AI被用于将技术参数转化为可视化内容、分析用户需求、优化直播策略,但核心的品牌故事与创意方向仍由人类主导;
![]()
爱奇艺则通过AI进行剧本筛选与场景打点,让创意团队能将更多精力投入到内容创作与情感连接上。这种“AI+人类”的协作模式,既发挥了技术的效率优势,又保留了创意的核心价值。
情感价值回归,成为破局关键。2025年中国情绪消费市场规模预计达两万亿元,用户对情感共鸣的需求日益强烈。
这意味着,仅靠技术噱头无法长期打动用户,广告必须重新聚焦情感连接。成功的AI营销案例,都离不开对用户情绪的洞察。
爱奇艺依托爆款IP构建“共识-共情-共振”的情感框架,百多邦通过AI解决年轻人的证件照形象焦虑,这些案例证明,只有将技术与情感价值结合,才能实现真正的品效合一。
差异化竞争催生“真人创作”稀缺性。在AI内容泛滥的背景下,“真人制作”正在成为新的品牌卖点。多芬已明确宣布永远不会在广告中使用AI代替真人
这种坚持真实性的态度赢得了不少消费者的认可。
未来可能会出现更多品牌主打“全人类制作”“无AI参与”的广告,通过凸显人类创作的稀缺性与真实性,在同质化市场中脱颖而出,就像预制菜普及后,“真人颠勺”成为餐饮行业的宣传亮点。
行业规范与标准逐步建立。随着AI广告的普及,行业正在探索建立相关规范。“金牛角奖”等AI营销奖项从技术突破性、商业价值、行业普适性等维度评选优秀案例,引导品牌理性应用AI;
不少企业也在构建AI营销的全链路管理体系,从内容创作到舆情应对,降低技术应用风险。这些变化将推动AI广告从“野蛮生长”走向“规范发展”。
五、结语:创意的本质,永远离不开“人”的温度
![]()
AI广告的热潮与争议,本质上是技术进步与行业本质的碰撞。AI确实能带来效率的革命、成本的降低,但广告行业的核心竞争力,始终是创意与情感。
广告之所以能打动人心,不在于画面有多精美、制作有多高效,而在于它能否传递出真实的情感、引发用户的共鸣。
可口可乐的红色卡车之所以成为经典,不是因为卡车本身,而是因为它承载了人们对节日团圆、温馨的情感期待;
那些让人记忆深刻的广告,之所以能跨越时间,是因为它们讲述了能触动人心的故事。这些情感的连接、创意的火花,恰恰是AI目前无法替代的。
未来的广告行业,不会是AI的独角戏,而是技术与人类创意的共生共荣。AI将成为创意团队的得力工具,帮助他们突破效率与规模的限制;
而人类则将聚焦于创意构思、情感挖掘、价值传递等核心环节,让广告回归本质。
当技术的泡沫逐渐褪去,行业终将明白:效率只是手段,情感与价值才是目的。只有守住创意的灵魂,才能让广告真正实现“增效”
而非仅仅停留在“增笑”的层面。而对于品牌来说,与其追逐短期的流量噱头,不如深耕内容价值,用有温度的创意构建与用户的长期连接——这才是穿越技术迭代、实现品牌长青的根本之道。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