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宣传部部长李书磊在《人民日报》发表署名文章《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文中围绕“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作出系统部署,尤其对文化产业发展提出诸多具有前瞻性、指导性的新提法与新观点。小编梳理出十个要点,为文化产业从业者提供参考:
一、文化产业成“十五五”支柱产业培育重点,锚定中等收入向高收入国家跨越关键期
二、文化体制机制改革聚焦“激活市场”,强化知识产权保护与行政审批优化
三、“政府+市场”协同发力,构建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治理格局
四、文化企业培育强调“活力+竞争力”,支持打造优秀文化品牌
五、数智化赋能成文化产业转型核心路径,新型文化业态成增长新引擎
六、新大众文艺被纳入文化产业体系,规范引导网络文化业态健康发展
七、文化旅游业成文化产业重点赛道,明确“文化赋能旅游”发展逻辑
八、文化贸易政策创新成“走出去”关键,助力文化企业开拓国际市场
九、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产业开发协同推进,强调“活态传承”的产业价值
十、重视文化消费培育,夯实文化产业发展根基
![]()

一、文化产业成“十五五”支柱产业培育重点,锚定中等收入向高收入国家跨越关键期
文章明确提出,文化繁荣兴盛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标志,要深刻把握文化发展规律,“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十五五”时期我国将由中等收入国家迈向高收入国家,从历史经验看,这一阶段正是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黄金期。基于此判断,文章将文化产业与旅游业并列为“支柱产业培育目标”,强调要抓住这一战略机遇期,通过加大改革力度、强化政策支持、用好科技支撑,推动文化产业从“潜力产业”向“支柱产业”跨越,以文化赋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这一定位不仅明确了文化产业在国家经济结构中的重要地位,更将其发展与国家整体现代化进程深度绑定,为行业发展注入强劲政策动力。

二、文化体制机制改革聚焦“激活市场”,强化知识产权保护与行政审批优化
在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改革路径上,文章提出“坚定不移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并明确两大核心抓手:一方面,健全文化领域行政审批备案制度,通过简政放权降低市场准入门槛,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参与文化产业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将“加强文化知识产权保护”置于突出位置,从制度层面保障文化创作者与企业的合法权益,为文化创新创造提供稳定保障。这一改革方向直指文化产业发展中的痛点,此前部分领域存在的审批流程繁琐、知识产权保护不力等问题,通过制度优化为市场主体“松绑”“护航”,让文化产业发展更具活力与创造力。

三、“政府+市场”协同发力,构建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治理格局
文章清晰界定了政府与市场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角色定位:既要“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健全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培育充满活力和竞争力的优秀文化企业与品牌;又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实施积极的文化经济政策,加大财政、税收、金融等政策支持力度。这种“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的协同模式,打破了此前“要么重市场轻调控,要么重调控轻市场”的单一思路,强调通过政策工具引导市场方向,同时依托市场活力实现资源高效配置,为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构建起科学的治理格局。文章强调“只有充分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调动一切有利于文化发展的积极因素,才能汇聚文化发展的强大动能,推动文化繁荣兴盛。”

四、文化企业培育强调“活力+竞争力”,支持打造优秀文化品牌
在市场主体培育层面,文章提出“培育充满活力和竞争力的优秀文化企业和品牌”。一方面,通过完善文化生产经营机制,让企业拥有更灵活的创作、生产、传播模式,激发内部活力;另一方面,鼓励企业深耕细分领域,打造具有辨识度、影响力的文化品牌,提升在国内国际市场的竞争力。这一观点顺应了文化产业“从规模扩张到质量提升”的发展趋势,有助于推动文化企业从“小而散”向“大而强”转变,形成一批能够代表中国文化形象的龙头企业与知名品牌。

五、数智化赋能成文化产业转型核心路径,新型文化业态成增长新引擎
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文章将“推进文化和科技融合”作为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举措,明确提出“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拓宽文化发展空间,推动文化建设数智化赋能、信息化转型”。特别强调“能否抓住这一轮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科技革命机遇,是决定我国文化能否生机勃发、能否在国际竞争中胜出的一个关键因素。”把人工智能为代表的前沿技术作为推动文化产业跃迁的“关键变量”。具体而言,既鼓励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数智技术在文化领域的创新应用,用科技手段改造传统文化产业、催生新型文化业态,如数字文创、AI生成内容、沉浸式文化体验等;又强调“创新数字时代文化市场监管政策”,在推动技术赋能的同时,防范虚假信息、文化碎片化与浅表化、过度娱乐化等弊端。这一观点凸显了“科技是文化产业创新的推进器”这一核心认知,为文化产业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发展+监管”的双重指引。
![]()

六、新大众文艺被纳入文化产业体系,规范引导网络文化业态健康发展
文章首次将“新大众文艺”明确纳入文化产业发展体系,指出“新大众文艺是新生事物,也是生机勃勃的文化热土”,主张“繁荣互联网条件下新大众文艺,支持人民大众广泛参与真正的文化创作”。同时,针对网络文学、网络游戏、网络视听等新兴业态,提出“引导规范其健康发展”的要求,既肯定了新大众文艺在文化产业中的重要作用,又明确了“支持+规范”的发展原则。这一新提法打破了传统文化产业“精英主导”的局限,认可了大众在文化创作中的主体地位,同时通过规范引导,避免新大众文艺陷入“过度娱乐化”“低俗化”的误区,让其成为繁荣社会主义文艺的有生力量。

七、文化旅游业成文化产业重点赛道,明确“文化赋能旅游”发展逻辑
文章特别指出“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将其作为文化产业的重点发展方向之一。不同于以往“旅游带动文化”的传统思路,文章强调“以文化赋能经济社会发展”的逻辑,主张通过挖掘文化内涵提升旅游产品的品质与附加值,让文化成为旅游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例如,依托历史文化遗产开发深度文化旅游项目、结合地域特色文化打造沉浸式旅游体验等,实现“文化+旅游”的深度融合。这一新提法不仅为文化旅游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更将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文化价值的传播与旅游经济的发展有机结合,推动文化旅游业从“流量驱动”向“价值驱动”转型。

八、文化贸易政策创新成“走出去”关键,助力文化企业开拓国际市场
在提升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的背景下,文章将“完善文化贸易政策”作为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举措,强调通过政策创新为文化企业“走出去”保驾护航。具体而言,既鼓励更多优秀文化产品走向世界,又通过完善文化贸易服务体系、搭建国际文化贸易平台、优化文化出口退税等政策,降低文化企业的国际市场开拓成本;同时,结合国际传播规律,支持文化企业根据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需求,打造“本土化”的文化产品,提升中国文化产品的国际接受度。这一观点将文化产业发展与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深度结合,为文化企业“走出去”提供了清晰的政策指引,有助于提升中国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与全球影响力。
![]()

九、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产业开发协同推进,强调“活态传承”的产业价值
文章提出“文化繁荣与对文化遗产的高度尊重和有力保护相伴生”,主张在保护文化遗产的基础上,推动其“活态传承”并融入文化产业发展。例如,通过开发文化遗产主题的文创产品、打造文化遗产沉浸式体验项目、举办文化遗产相关的节庆活动等,让文化遗产从“静态保护”走向“动态利用”,既实现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弘扬,又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丰富的资源支撑。同时,文章强调“与一切破坏文化遗产的行为作坚决斗争”,明确文化遗产保护是文化产业开发的前提,避免“重开发轻保护”的短视行为,实现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

十、重视文化消费培育,夯实文化产业发展根基
文章指出,文化产业发展离不开消费市场的有力支撑。要积极培育文化消费市场,通过多种方式提升民众文化消费意愿与能力。一方面,持续优化文化消费环境,如打造便捷的文化消费平台,完善文化消费基础设施,降低文化消费门槛;另一方面,创新文化消费模式,发展线上线下融合的新型文化消费场景,拓展文化消费空间。同时,鼓励文化企业开发更多符合大众需求、兼具创新性与性价比的文化产品与服务,满足不同层次消费者的多元需求,以文化消费的增长带动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形成文化产业发展的强大内生动力 。
来源:文化产业新视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