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任何国家,市场都有一个最简单的经济原则,那就是首先投入钱开办一个工厂,购买材料,然后生产出来的产品需要到市场上去交换,换回来的利润再次投入生产,才能保证生产可持续。
如果产品卖不出去,那么这个厂肯定要倒闭。
曾经有人问我,吃饱饭和建设重工业有什么关系,意思是认为新中国吃饱饭也能建设重工业。还有人说什么“一打基础就是30点”这样的话,那么我们来看看为什么是打基础。
从上面的市场规律可以看到,我们不管是轻工业还是重工业,你生产出来的产品首先就要拿去交换才能换钱回来再投入。
这在今天任何工厂企业都是一样,但是新中国面临着国际封锁,我们的产品又都是起步阶段,生产出来的产品想卖出去基本上很难。
既然卖不出去,肯定就没有收入,那么企业怎么运转,国家本来就没多少钱,又要建设,又要打仗,这钱根本不够用,是不是企业只能倒闭?
也许有人说可以在国内市场卖,可是国内到底有没有市场我们来看看,新中国从1949年建立,那是经历百年战后的通货膨胀的经济,大部分人都是身无分文的穷人,真要按市场经济来,那这资本家生产的产品卖给谁呢?
都是穷人连饭都吃不饱,还哪有钱去买其他东西?而这个时候的农村实际上又回到了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老百姓才堪堪有了自给自足,基本都不可能去买城市产品,城市工厂产品卖不出去,最后会怎样,不用我说了吧。
实际上新中国前几年就是这样进行的,形不成大市场,就很难积累资金扩大生产。虽然说国家经济确实用三年时间稳定了,但要想完成工业化,以这样的小农经济慢慢攒,起码是百年之后才可以实现。
但是以二战之后的世界局势,根本不给时间中国这样的大国去发展,先不说美苏两个大国一个想颠覆我们,一个想把我们变成他们的附庸,就光是当时世界工业化窗口期如果我们一旦错过了,中国就彻底毁跌入谷底。
所以,不管是世界局势还是国内情况,我们没有更多时间去慢慢积累发展了,只能是以最快的速度实现工业化。
但是要想快速实现工业化没有钱怎么办?
这个时候唯一的办法就是在土地上找剩余价值,从土地上获得建设工业的原始积累。
而新中国到处都是百年战火后的穷山恶水,到处都是贫瘠之地,以当时的粮食亩产量只有252斤,仅仅比战国时期的237斤好一点,但这点粮食连吃都不够,还哪有剩余价值来搞工业?
这时候毛主席才决定通过集体经济来发动群众,鼓励上山下乡,将城市的人员动员起来,去建设农村,在农村土地上创造剩余价值。
由于集体经济的作用,大量城市知识青年去了农村之后,很好的融合在农村,如果是私有制就根本行不通。而知识青年在农村充分发挥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优势,最大限度释放了劳动力,使得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
战国时期亩产量是237斤,根据秦国历史记载人口是2000万人。而新中国亩产量是252斤,人口是近5亿人,从这里就可以看出别说吃不饱,活下来都艰难。
所以我们要清楚一个事实,新中国之前从没有吃饱过,我们没有理由去对新中国一争长短。
但是毛主席等第一代领导人还是尽最大努力把农业产量提高,由于用钱的地方实在太多,又要发展工业化,这些粮食还远远不够,所以才决定在保证每个人基本温饱的条件下,再来把剩余的农产品拿去换钱,再投入建设工业之中。
很多人不知道,当时苏联实际上是援助我们304个项目,但毛主席等领导人知道老百姓太苦了,不能多加,所以只定下156个。
回头看历史,我们不难发现,新中国的很多运动都是为了促进社会发展和为社会主义保驾护航而展开的,根本不是那些公知所说的那样什么耽误时间。
新中国要实现工业化,可不仅仅是办几个厂那么简单,而实际上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因为面对国际封锁,我们在每一个环节上都需要自己有,否则只要缺一个你就可能所有的都做不成。
就比如我们要造电脑,现在要是缺某一个部件造不出来,我们可以去国外买,无非是多花点钱。但新中国就不行,世界性封锁,这些关键性技术发展,他们是不可能给你的,那么我们怎么办?
答案是自力更生,我们就自己搞,什么都可以自己搞,自己现在多点困难,多吃点苦,把所有的搞出来,后来人发展起来就容易了。
就这样,一个完整的工业体系在这场伟大的建设中诞生,正是这些完整工业体系,在改开之后得到迅速发展。
也正是这个完整工业体系,让我们在特朗普发动的“关税战”中能够从容应对。
那一代人为什么要这么省吃俭用,无非就是为了我们的后代子孙能过得更好!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