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常说“无证驾驶”,通常指的是汽车。没想到某一天,日本社会看到了一种完全不同的版本——有人无证驾驶“电车”,而且不是在偏僻的荒线,而是在岐阜县等地运行的养老铁道。
![]()
据日本《朝日新闻》11月13日报道,事情发生得极为突然。列车抵达车站后,司机站起准备进行下一步作业。
![]()
就在这个短短的空档,一名二十多岁的车站工作人员突然坐上了驾驶席。他没有驾驶资格,却用带着强硬意味的语气说:“我想开车,让我来吧。”
![]()
司机的反应颇为微妙,铁路公司后来在调查里提到两人性格的差别:坐上驾驶席的年轻员工态度强势,而司机本人性格温厚。
![]()
在日本的工作环境里,面对面的时刻,文化里“尽量避免冲突”的习惯往往比制度更快地主导判断,许多人担心拒绝会让场面变僵,让对方面子挂不住,结果自然而然选择含糊其辞。
![]()
最终司机没有硬性拒绝,只能站在旁边监督让对方开了一站路。当时车上有十名乘客,他们都不知道驾驶席上的人并没有任何资格。
![]()
这并不是一次性的冲动。一个月后,这名车站工作人员再次向另一名司机提出同样的请求。这一次路线更长,从一站变成五站。理由仍旧是想“开一次车”,语气仍旧强势。
![]()
铁路公司事后发现,这名工作人员曾两次参加铁道司机培训,但每次都以“家庭变故”为由中断。理由显得沉重,同事们也因此同情他。
![]()
后来公司核实才发现,这些所谓的家庭变故全部是他个人捏造的。死亡诊断书、医院名称、医生签名,全都是虚构。
![]()
公司在公布这一点时语气里带着明显困惑,因为动机看上去无法自洽:既说想成为司机,又逃避培训;知道岗位严格,却选择危险的方式接近驾驶席。
![]()
外界的讨论也跟着延伸开来。有网友提出疑问:如果他当时在上班,为什么会离开自己的岗位?如果是休息日,又为何穿着制服?这些细节没有明确答案,只能说明他对“坐上驾驶席”的执着超出了常理。
也有人猜测,也许他意识到培训难以通过,于是走上了一条与现实脱节的路径,希望以一种不可能被认同的方式圆梦“司机”这个身份。
![]()
铁路行业在日本长期被视为安全标准的象征。资格制度严密,训练流程繁琐,外界普遍认为这是一个最不应该出现越界行为的场域。然而决定行为的并不总是制度本身。他们文化里对拒绝的回避、人际之间的力量差、维持现场和气的压力,会在关键时刻形成影响。
![]()
“不擅长拒绝”在日本社会是一种广泛存在的行为方式。这并不是性格问题,而更像是一种从小到大被灌输的处事习惯。拒绝意味着破坏表层的和谐,也意味着让对方难堪,因此许多人宁可绕着说,也不愿直接否定。在日常生活里,这让交流显得柔和,但放在要求明确界线的岗位上,柔和反而变得脆弱。
![]()
在铁路行业里,这种情况更容易浮现。列车运行依赖团队协作,讲究流程一致,一个人强势,一个人老实,这种组合在日常里并不罕见,也容易形成一种让人难以逃开的压力。驾驶员在这种文化环境中做出的判断,往往是先维持气氛,再考虑制度,而不是反过来。
![]()
养老铁道已将这名车站工作人员暂时撤离岗位,处分程序也在推进。公司内部开始重新检视现场管理和培训体系,这一次更多是从细部着手,因为问题并非发生在制度的主干位置,而是在一些被长期忽略的地方。
![]()
十名乘客在那段行驶中并未察觉异常,这种完全正常的日常状态,反而把驾驶席上的偏差显得更突出。越是机制严谨的行业,越容易在某个毫不起眼的瞬间被人际关系的力量轻轻撬动。铁路系统没有因此出事,这当然是幸运的,但也让人看到原本以为稳固的部分,偶尔会因为一句难以拒绝的话而偏离轨道。
推荐AI学日语APP:日语闪卡汪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