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文|职业餐饮网 张铎
一周之内,日流水从 3.9 万元骤降至 1700 元。
那是 13 年前,禽流感突袭之际,烹然四季创始人原小鹏遭遇的第一次“生死线”——这场突如其来的断崖式下滑,成为他创业生涯的第一课。后来,他把那段经历总结为一套企业“逃生学”。
13 年后,危机重演,内卷席卷整个餐饮业,堂食客单价回到十年前。让无数品牌陷入新一轮的生存焦虑。不同的是,这次没有“谈禽色变”的恐慌,而是一场更漫长、更钝痛、也更考验底层能力的消耗战。
餐饮企业究竟靠什么才能“活下去”,并在混沌中“进化”?
烹然四季的故事,是从被迫逃生开始,延续于对品质的执念,通过审美李破局,最终落脚于对组织惯性的清醒反抗。
![]()
幸存
贯穿十三年的“逃生学”
十三年前,原小鹏三十出头,在深圳做着一门稳妥的酒水贸易。
机缘巧合下,他被一锅轻甜清香的椰子鸡击中。便决定转行,在北京开出第一家椰子鸡火锅店,靠地域差和时间差,抢下“第一口蛋糕”。
品牌名带着几分浪漫——“烹然四季”。灵感来自电影《怦然心动》也藏着“烹自然,品四季”的理念。
门店选址则是一个极具时代感的“草莽决策”,他就靠QQ的网络热力图,看哪儿上网的人多,就把首店开在哪儿。最终,首店落在东三环团结湖。
2012年底,门店开业,生意出奇的好,日流水冲到3.9万,团队信心迅速膨胀,一切看起来都很完美。
黑天鹅总在完美的时候降临。
禽流感爆发,整个市场都“谈禽色变”。烹然四季的营业额在一周内从3.9万雪崩至1700元。
“那时候来一个客人,我们恨不得捧到天上去。”原小鹏回忆。
客流锐减,情绪蔓延。为了稳住团队,他抓培训、办团建、开运动会——用尽一切方式维持团队的精气神。
![]()
他们甚至用一种“悲壮”的方式捍卫品质。有客人害怕风险,提出“吃出问题得负责医药费”,他们就一一签下“生死状”。
禽流感前后持续三波,亏损整整一年。
“那时候人挺傻的”,原小鹏回忆,他和合伙人们不停地往里砸钱,“一直堆,一直堆”, 他唯一的信念是:“见过那个高峰,就有信心能够回去。”
到了2013年底,生意终于回暖,日营业额突破五万。但此时,所有合伙人的资金已然见底。
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最终没有出现,运气站在了他们这边——“百团大战”正酣,有平台买断了他们的线上团购,一笔百万级别的预付款,让他们活了过来。
“如果没有那笔钱,可能就死在黎明前的最后一米了。”
回过头看,原小鹏感谢那场禽流感,让他们对市场永远充满敬畏心,他将这种敬畏心总结为“逃生学”。
这种逃生意识,让烹然四季在2020年疫情前就发力外卖。当危机再次降临时,他们得以从从容容,游刃有余。
“我们必须学会‘边跑步边系鞋带’,”他总结道,“做餐饮是逆水行舟,你的参照物如果都在后退,你最终还是会被淘汰。“
这种敬畏心贯穿至今。面对当下市场内卷、客单价下滑,原小鹏依然将此定义为“逃生阶段”。 市场永远不缺机会,但机会来临时,你必须还活着。原小鹏说。
![]()
![]()
坚守
一双筷子背后的“质价比”
当下,消费者捂紧了钱包,客单价不断下探,几乎回到了十年前的水平。
“性价比的‘性’是模糊的,”原小鹏说,“真正卷到现在,大家该清醒地认识到——这是一个‘质价比’的时代。”
在他看来,如今的消费者花10块钱,要获得比过去更多的价值。“创造他花钱的机会已经非常难了。性价比不再够,他们要的是品质的确定性。”
这种确定性,不只是吃得好,“你要先‘打动’他,再‘感动’他,时不时,还得让他‘心动’一下。”
![]()
烹然四季有一句宣传语,“离原产地只有一双筷子的距离”。
这不只是一句营销,而是原小鹏的“偏执”。这种偏执,体现在每一个“不划算”的细节里:
“我们一共35个原产地直发,早期都是我自己亲自去找的。”原小鹏说,“我们想法很简单,有些东西,你只有在原产地才能尝到它的味道。”
海南的文昌鸡,他们打通“鲜食达”陆空联运,花了300万自建央厨做排酸,并确保48小时从活鸡到餐桌。 云南的“水性杨花”必须“朝采夕食”,他们凌晨采摘,空运直送,晚上售卖。
烹然四季是北京最早上“活体鲜菌”的餐厅之一。菌包带着进口基质土直接上桌,运输重、成本高,却保证菌体“活”的鲜度。蔬菜也以“带盆活体”形式进店,只为确保零污染与最高的新鲜度。
原小鹏坦言,核心食材的毛利率不足40%,第三方的供应链根本“配合不了”。
“好的食材一定不会辜负客人,也不会辜负你自己。你对他的每一份用心,消费者当他食物入口的那一刻,绝大多数都是能感受到的。”原小鹏总结道。
![]()
![]()
破局
决胜0.5秒的“审美力”
但新的问题随之而来。花了巨大成本,在消费者眼中,可能只是“一只鸡”和“一份竹荪”。
“客人不会给你时间去讲故事,”原小鹏说,“他宁愿刷手机。”
这成了“质价比”时代最大的命题:如何让消费者“看见”你的品质?原小鹏的答案是:放弃“教育”,转做“触达”。
“我们都在寻找接触点,”他说,“在客人的必经之路、视觉聚焦的地方,跟他做信息传达。而且,你一个月最多讲一件事情,千万不要讲多。”
他举例:“这个月我们只讲文昌鸡——48小时从活鸡到餐桌。通过玻璃贴纸、桌面台卡、服务员一句话介绍、小程序弹屏……所有触点释放同一个信号。一个老客人一个月来两次,六次触达,就能形成认知。”
![]()
“我认为,现在餐饮拼的是审美。”原小鹏说得很直接,“审美,是所有餐饮老板的天花板。”
信息媒介已经完全变了。“以前是文字,一目十行;现在是视频和声音,信息密度是过去的几十倍。”
在信息过载的时代,消费者的注意力只有0.5秒。 “在这0.5秒的黄金窗口里,能抓住他们的,全部是审美。”
从品牌头像、色调、排版到字体,每一层视觉都在争夺那0.5秒。 “你要让他在那个瞬间愿意点开你。你的审美要超出别人,才能赢得客户。”
近些年,通过在营销上的发力,烹然四季的客群从“橄榄形”变成了一个“立方体”,老客户年龄迁移向上的同时,年轻人也越来越多。
![]()
![]()
进化:对抗惯性的自驱力
“我个人可能迭代很快,”原小鹏坦言,“但是要带动整个(组织的)机器一起转动,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
原小鹏认为,一个13年品牌最大的痛苦来自内部。他称之为,“惯性对抗”。
烹然四季有近300名员工,其中有从开店第一天跟到现在的13年元老。
“他们那时候了解的市场,到现在已经天翻覆地,”原小鹏说,“但他们的工作环境相对封闭,信息渠道也有限。”
“我经常跟高管说一件事,惯性,是人生中非常可怕的一件事情。要拥抱变化。”
有时候,惯性甚至来自他自己。
就在上个月,烹然四季门店播放了十三年的背景音乐被彻底更换。
“原来音乐都是我自己选的,”原小鹏笑说,“我喜欢融合爵士,太曲高和寡。员工也说听不懂。”
他坦言,“放了十三年,只有这么1次回应”——一个客人在大众点评评论,“这老板很有品味。”
如今,他把播放权交给一位22岁的员工。“我让她去放,她们那一代人喜欢的音乐。”
![]()
原小鹏现在刻意在管理中“留白”。“门店有些无伤大雅小瑕疵,我都看得到,但我不去处理。”
他发现,团队里有不少人拥有强烈的内生驱动力。
“他们会主动去做提示牌,改流程,解决高峰期沟通问题——这些都不是公司布置的。”
“能遇到这样的员工和店长,是运气。”原小鹏说,“我正在学着把一部分‘留白’交给他们,让他们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公司也在引入更多专业岗位与新人力,他最终的目标,是打造一个“自驱力”的组织。
“如果有一天我不在一线了,烹然四季会是什么样子?”
职业餐饮网小结:
十三年过去,烹然四季从“逃生”到“自驱”,原小鹏也从一个创业者,变成了一个与时间赛跑的经营者。
餐饮业从不简单。危机逼人进化,流行迫人改变,组织的惯性又时时拉扯向后——而所谓经营,正是在人与系统之间,不断重启的过程。
餐饮没有永远的坦途,危机是常态。与其被动“幸存”,不如主动“备战”。把“边跑步边系鞋带”刻进DNA,在晴天修好屋顶,才能活到黎明。
消费者要的不是绝对便宜,而是“品质确定性”。放弃低价内卷,用“偏执”的投入,构建“质价比”护城河,舌头不会撒谎。
好产品不会自己说话。在信息过载时代,审美力是品牌的“天花板”。必须在0.5秒内抓住顾客,审美就是最高效的沟通。
品牌最大的敌人,是过去的成功。主动“对抗惯性”、在管理上“留白”,激发组织的“自驱力”,才能真正穿越周期。
“逃生学”“品质偏执”“审美力”“对抗惯性”,这些词的背后,是同一件事:在不确定的时代里,保持清醒、持续修正,并在一次次重构中找到新的秩序。
主编丨陈青 统筹 | 杨阳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