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各种文物的时候,总是有一种强烈的“既视感”,感觉很多东西都是互通的。
尤其是读上古神话和古代神话,会有明显的区别。像古代神话都是各种皇帝、名臣、民间传说等真实存在的故事改编。
而上古神话,就觉得先民们的想象力是不是太丰富了点,他们怎么做到,能编出大量“不存在”的东西?
![]()
来源洛阳博物馆
这件“鎏金铜羽人”,上世纪80年代出土于河南洛阳机车厂的一座东汉古墓里。
通高15.5厘米,长着一对越过头顶的夸张大耳朵,肩膀上长着一对翘起来的翅膀,跪坐在地上,连腿上都是羽毛的纹路。
双手合抱一件前方后圆筒形器,学者解释是器座。但根据古代的传说,里面应该放着“仙药”,这就是神话传说里的“羽人送药”。
对墓主人来说,它就是“神界天使”,用以接引灵魂升天的使者。
![]()
东汉的王充在《论衡》里就写过,当时人们相信修炼成仙的人能长出几寸长的羽毛,从地面一跃而起飞上天空。
《山海经》里也记载过一个“羽人国”,说那里的人都长着羽毛。
现代人读这本书时常常感到困惑,因为里面描述的山川河流,有些居然和现实中的地理吻合,当然细节上夸张了许多。
这就很奇怪了,在那种交通基本靠腿的年代,古人是怎么知道这么多地方的?难道他们去过,或者这些传说背后有某种真实的基础?
![]()
看着这个长翅膀的小人,很多人会想起西方文化中的天使形象,世界各地都有这种相似的传说。
除了天使,还有像“史前大洪水”这样的故事,中国大禹治水的传说以及西方《圣经》里的诺亚方舟,居然情节都差不多。
这就引出一个更有趣的问题:这些传说不只是古人的想象,会不会是某种程度上真实存在过的记忆?
有人说东汉的文物,怎么能和上古神话对上呢?其实,这件文物的类似文化共同点,在其他遗址也发现不少。
![]()
石家河文化蹲踞玉人
在5000多年前的良渚文化玉器中,就已经开启了羽人想象的先河。当时玉匠巧妙地将人与鸟的元素融合,上方栖踞着眺望远方的鸟形。这种蹲踞姿势(古称“尸坐”)和人鸟结合的设计,是最早的母题之一。
这一形象随后向西传播至石家河文化,出现了人面与鹰嘴并存的玉人。
再向北影响红山文化,演化出侧身蹲踞的祭拜姿态。到了江西大洋洲镇商代遗址,则出现了完整的鸟头人身带翅羽人造型,此时已明确蕴含灵魂化鸟升天的含义。
由此可知,良渚时期的人鸟结合玉雕,可能表达着祖先灵魂通过玉觿存储智慧,借助鸟形飞升为天的原始信仰。
![]()
新干县大洋州商墓出土 活环曲蹲羽人玉佩饰
到战国时《山海经》称其为“羽民”,至汉代则演化为“羽化登仙”的观念:世人通过修行可在死后羽化飞升,或经历“尸解”成仙。
这条从新石器时代到后世神仙思想的演变脉络,完整清晰,直叫人觉得不可思议!
再说个能让人联想的,鎏金铜羽人的长相,它有着典型三星堆文化的特征:鹰钩鼻。
更有意思的是,三星堆与附近的金沙遗址,都出土了大量双手反绑的俘虏跪像。
![]()
俘虏跪像 金沙遗址出土
再想到良渚玉器上面的羽人,大部分也都是跪坐或跪着驮人!那么有没有一种可能,当初这两个地方的文明打得不可开交?
要知道,三星堆遗址虽然是商代晚期,但这个文明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
于是双方都把对方的俘虏,做成“跪像”,而“羽人”不知道上古的口音怎么读,没准是“禹人”的谐音呢?因为大禹出生在蜀地。
总结一下,就是古蜀文明和中原及周边文明打得“火热”,有胜有负。并且共同经历过一些“上古大事件”,然后融进自己的文化里面。
随着时间的推移,“羽人”被神话,没准《山海经》里面的“羽人国”,真的是根据现实改编的!
![]()
西安也出土过西汉铜羽人
《山海经》成书于战国至汉代初期,与《易经》、《黄帝内经》并称为上古三大奇书。
中国的上古历史有太多空白,只能在“神话故事”里寻找一些线索。
但随着现代考古发现越来越多,学界会慢慢捋清这其中的关系,所谓源远流长不是一句空话,许多传说正在变成事实。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