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刚开始做化疗时,总觉得自己怎么越来越困,力气也跟不上。”65岁的李阿姨,有天中午不小心在沙发上睡着了,一醒来发现气色和精神竟然好了不少。
从那以后,家里人鼓励她每天中午好好休息一会儿,没想到,原本反复的焦虑情绪渐渐消退,连平时嫌弃的饭菜都觉得香了许多。
可你是否也纳闷,癌症患者能午睡吗?午睡会不会耽误治疗?李阿姨的变化只是个案,还是背后有科学依据?很多人其实并不了解,适当的午睡,对癌症康复到底有多少好处,也存在哪些隐患。
在中国,每年有超过400万新发癌症病例。不管是手术、化疗还是放疗,长时间的治疗和心理负担让不少患者身心俱疲。“午睡补充精力”的说法流传甚广,但不少家属担心:睡太多是不是意味着活动量减少,康复难?
研究显示,哈佛医学院2022年一项对1832名肿瘤患者的随访调查发现,平均每天午睡30-60分钟的人,在六个月后精力恢复评分提升了约14.7%。
专家解释,癌症治疗会造成身体各系统处于高压状态,午睡是一种“主动修复”模式,能让器官得到一定缓冲,利于新陈代谢和免疫力再平衡。
![]()
当然,并不是说时间越长,效果就越好。科学午睡的前提,是注意节奏和时长。中国抗癌协会建议:中午12点到1点间,闭目养神20-40分钟最佳,过度贪睡反而容易出现心慌、头重等问题。
癌症患者规律午睡半年后,究竟会发生哪些积极变化?以下五点最值得注意:
改善精神状态,降低焦虑感
权威数据显示,持续30分钟午休的癌症患者,焦虑伴随级别较未午休者低22.3%(数据引自2021年《中华肿瘤杂志》统计)。
短暂的休息,让大脑和神经系统从紧张中抽离,减少不良情绪侵扰,夜间睡眠随之改善。对处于治疗期的患者尤其重要,能够缓解情绪不稳、易怒困扰。
增强免疫力,提升抗病力
午睡属于“深度恢复期”,有助提升关键的体液免疫指标。以T淋巴细胞活性为例,规律午休患者3个月后平均提升10.1%。
这意味着机体识别肿瘤细胞、提高抗感染能力的本钱更多了。尤其是手术或化疗后体质大损时,科学午休可助一臂之力。
缓解疼痛与不适,提高身体舒适度
疼痛、乏力几乎是癌症患者最常见的困扰。午睡过程让交感神经得以调节,不少患者反馈血压波动幅度减小,肌肉酸痛、头晕等体感症状更加轻微,原本需要止痛药的用量也相对减少。
改善食欲与消化,预防消瘦
研究表明,规律午睡组的患者3个月内体重稳定率提升了18.2%,恶心呕吐发作次数下降约15%。这是因为休息时消化系统能专心工作,胃肠功能整体得以调理,从而更好吸收营养,预防营养不良和体重下降。不少家属反映,午休后病人对晚餐的胃口明显变好。
![]()
延缓体能退化,促进自主活动能力恢复
午睡6个月后,康复出院患者的步行耐力平均延长2.8分钟。《欧洲肿瘤期刊》指出,合适的休憩能帮助骨骼肌修复和能量储备,为日常活动提供基础动力。对于年纪大的癌症患者来说,这一优势最容易被忽略,但对维持自理能力尤为关键。
![]()
虽然午睡好处不少,但也需讲究科学方法,盲目跟风可能反而“毁健康”。专家建议,从以下几个细节入手,帮助家属和患者轻松上手:
控制时长,莫超一小时。最佳午休时间为20-40分钟。若晾晒阳光充足,可于午饭后一小时后入眠,避免刚吃饱即刻躺卧。
合理安排作息,顺应身体节律。午睡无需刻意强求,没有困意者可选择闭眼静养、轻音乐冥想替代。重要的是顺应自身感觉,不做机械任务。
睡姿讲究,减少骤起头晕。建议采取平躺或左侧卧位,头部微垫,醒后缓慢起身,避免体位性低血压。
营造安静环境,提升午休质量。周围噪音会影响入眠,必要时可佩戴耳塞或拉上窗帘,保持空气流通。
和主诊医生随时沟通,监测特殊变化。发现午睡后疲乏感更重、夜间睡眠变差、突然低血糖等,应及时调整午休计划,让专业医生做个性化指导。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