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8月5日,笔者拍摄于巴黎卢浮宫。
(本期英文链接:Art Forum Morning Bell (XXII) — From Checking in at the Louvre to Savoring Street Coffee.pdf)
(This issue's English version link:Art Forum Morning Bell (XXII) — From Checking in at the Louvre to Savoring Street Coffee.pdf)
编者按
自“艺坛晨钟”于2025年元旦开篇以来,青年艺术家群体借线下相聚拓展创作之境,也在每一次对话与展示中触摸艺术的本真。而今,在既有的积淀之上,正启幕新的维度——《视野与在场》。这是一个没有边界的艺术现场,亦是一场持续发生的思维探索。在这里,艺术家们将从画室的静默中走出,以个体之眼观照艺术与世界的广阔关联。我们将不再只是观看成型的作品,而是走进艺术家们思考的现场。《视野与在场》内容无界,形式自由:从个人展览的呈现到创作手记的深刻体悟,从异国生活的观察笔记到对当代艺术生态的批判性思考;它既可以聚焦某一群体的创作困境,也可纵论技术迭代下艺术语言的变迁。它可能是一段音频、一篇图像札记、一场对谈实录,也可能是一次突发式的批判观察。它既是艺术家的一手经验,也是思想者的理性辨析。我们期待它成为一个多元、真实,甚至带有“未完成”气质的公共笔记。每一期内容,都不只是分享,更是一次邀请——邀请每一个您与我们一同注视、反思、提问,甚至争鸣。艺术,从来不只是画面之中的事,更关乎在画布之外,我们如何栖居于这个时代。
![]()
2025年8月16日,笔者在巴黎卢浮宫拿破仑庭院。
本期作者
Peng Siyu
彭思渝
硕士研究生,2020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师从林逸鹏教授,现居南京。
2019年参加第三届“锋转墨变—当代青年水墨画展”
2021年参加南京师范大学首届研究生教学画展
“巴黎教会我:艺术的终极意义,是让自由成为日常,让灵魂拥有血液的温度。”
——彭思渝
2019年,短暂初游法国,我在卢浮宫待了整整三天,眼里只有《蒙娜丽莎》那抹猜不透的微笑与《断臂的维纳斯》的曲线比例,满脑都是以往课堂上、书本上学到的艺术史考点与技法分析——我笃定,创世名作是需要仰望的艺术地标,是得揣着攻略才能触碰的“标准答案”,也是我巴黎之行的终极目标。直到2024、2025年,两次深度旅居,我从最初执着于重访每一个艺术殿堂,慢慢转向追随当地人的生活节奏:在街角咖啡馆与朋友闲聊,在公园长椅上看书发呆,在广场草坪聆听街头艺人的即兴演奏,沿着塞纳河畔漫步静待日落……慢慢感受孕育出群星璀璨艺术大师,又被艺术大师感化的艺术之都。也正是在这样的时光里,我才真正领悟:巴黎之所以能够成为艺术之都,源于这座城市对自由的深刻理解与极致尊重——自由,才是艺术生长的肥沃土壤。
![]()
2024年8月5日,笔者拍摄于卢浮宫达鲁阶梯。
慢节奏:
给思想松绑,让灵魂呼吸
2024年夏天,我带着“重游所有艺术地标”的执念再访巴黎,从卢浮宫《蒙娜丽莎》的温柔笑意里,追到兰斯大教堂尖拱上雕刻的圣像光影;从枫丹白露长廊的宫廷壁画,转到凡尔赛宫镜厅映出万千华彩的水晶灯下。徜徉其间,这些艺术圣地的厚重与璀璨无需多言,印证了早已入心的坚信。但同样让我获得启示的、豁然开朗的,是发生在这些殿堂之外的寻常时光里。
![]()
2024年8月6日,笔者在巴黎卢浮宫古希腊雕塑展厅。
你有没有试过在巴黎的公园里、塞纳河两岸,什么也不做,就发呆一整个下午?我试过。在卢森堡花园的绿椅上,我曾静坐一下午,看阳光把书页染成温暖的金黄,感受时间仿佛被调成了0.5倍速,连风拂过的痕迹都变得清晰可触。不远处的草坪上,人们正以各种姿态享受着这份闲暇——有人蜷在野餐垫上,书摊在胸口随呼吸轻轻晃动;有人仰面躺着,手臂搭在额前,任由阳光在睫毛上舞动,全然不管时钟走了几格。
![]()
2024年8月9日,笔者拍摄于巴黎第十六区诗人广场。
在塞纳河两岸、西岱岛广场草坪或是肖蒙山丘坡地上,总能看到随意聚集的人群。一串黄澄澄的香蕉、几瓶冒着细泡的啤酒,往草地上一放,大家便自然打开了话匣。没有精致的餐食,不必刻意整理衣装,身体随意舒展,双手不自觉地比划着话题,笑声清脆而动人,没人急着结束这场漫无目的的相聚……
![]()
2024年8月10日,笔者拍摄于巴黎肖蒙山丘公园。
这种“慢节奏”有高福利社会的生存姿势,也体现选择自由的主观意志,不追求过多的财富,拥有专属于感受、思考与表达的“精神时间”,为思想解除了时间的枷锁。当生活不再被密密麻麻的日程表切割成碎片,灵感才有了扎根生长的缝隙。那些咖啡馆闲聊中偶然捕捉的灵感、塞纳河畔静坐时沉淀的情绪、草坪畅谈中激烈碰撞的思想——这些看似“无用”的闲暇,本质上都是对精神自由的坚守。伟大的艺术从来不是流水线上的产物,自由思想在闲暇的滋养下萌芽、生长,艺术是自由思想的果实。
![]()
2025年8月15日,笔者拍摄于巴黎市政厅广场。
包容:
孕育自由,让表达无畏
一个能包容的社会,本质上是尊重多元价值的社会,而这份尊重与包容恰好契合了艺术“自由表达”的核心本质。
令我印象尤为深刻的,是奥运会期间巴黎杜乐丽花园每晚的“流动展品”——圣火热气球。我奔赴花园的那夜,恰是它最后一次向暮色攀升。开阔的花园里挤满了人,这是我第一次在巴黎触碰到“人挤人”的密度,却寻不到半分混乱与嘈杂。当橘红色火焰骤然点亮夜空,热气球缓缓腾空时,没有预想中喧嚣的欢呼,只有一阵阵掌声缓缓漫开,清晰动人。有人轻声道出“merci 巴黎”,带着笑意的致谢很快得到众人的附和,偶有细碎歌声混入,却丝毫未打破这份平和。没有栏杆阻隔,人与人之间反而多了份默契的距离:举手机记录的人会自然压低手臂,避免挡住旁人视线;想换角度拍照的人,会侧身贴着人群边缘轻轻挪动,从不会强行穿梭,人们准确掌握着自由的度以及相互之间的边界。这一切,让拥挤的空间始终浸在相互尊重与包容的氛围里,像一场无需彩排动态的公共艺术。
![]()
2024年8月8日,笔者拍摄于巴黎杜乐丽花园。
更让我动容的,是巴黎市政厅前的“雨中起舞”,它让我真切见证了包容如何催生自由表达的勇气。每日轮换的体育活动让这里成了热闹的“街头乐园”,从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艺术场地”。一场骤雨突然落下,我以为人群会四散离去、音乐会就此停歇,却听见歌手的声音依旧嘹亮,手风琴声混着雨丝飘得更远。我放弃避雨,循声回头望去:一个湿发女孩正踩着积水旋转,裙摆扬起的弧度像极了雷诺阿画里的芭蕾舞者;接着是牵手的老人、搭肩的年轻人,越来越多人加入这场雨中即兴起舞——没有规整的舞步,没有刻意的编排,只有随心而动的自然表达。没人在意湿了的头发与衣衫,或踮脚转圈,或随节拍轻轻晃动,脸上笑容比晴日里的阳光还要透亮。在这一刻,每个人都找回了最本真的表达欲望,每个灵魂都敢于展现最真实的自己。这正是巴黎最珍贵的品质——包容每一种表达,尊重每一个声音。在这里,享受自由和艺术表达不是少数人的特权,而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权利。
![]()
2024年8月20日,笔者拍摄于巴黎市政厅广场。
艺术反哺:
让灵魂自由成为文化基因
在巴黎生活久了,你会逐渐发现,美早已是无处不在的日常。当艺术不再仅是高悬的展品,而是深度融入生活的肌理,它便反过来赋予生活厚重的精神质感,将每个人对自由的选择,慢慢沉淀为整座城市的文化基因。
走进奥赛博物馆,凝视梵高的《星月夜》,我们能读懂什么是以灵魂作画;在路易威登基金会艺术中心,那些驻足大卫·霍克尼回顾展的白发老人们,更是艺术融入生活的生动注脚。他们脚步已不复年轻时轻快,有的坐着轮椅由家人缓缓推着游览,轮子碾过地面发出的声响,丝毫不影响他们凝视画作的专注;有的拄着拐杖由同伴搀扶着行走,每走几步都要停顿片刻,可一旦目光落在画上,眉宇间的倦意便瞬间褪去,眼中只剩明亮的热爱与向往。
![]()
2024年8月21日,笔者拍摄于巴黎现代艺术博物馆。
那些在画前静静伫立的身影,总在我脑海中盘旋。他们的目光如缓缓流淌的溪水,漫过每一处色彩和肌理,仿佛整个世界都凝缩在画框之中。展厅的喧嚣在他们身后隐去,唯有画中的风景在眼底流转,微微前倾的身影、不自觉抿起的嘴角,早已模糊了生活与艺术的边界——自由追寻内心深处的热爱。
![]()
2024年8月13日,笔者在巴黎维克多·雨果故居(中)。
更微妙的是,巴黎的艺术殿堂与日常生活之间,还涌动着一种深刻的精神共鸣:面包店里刚出炉的可颂,带着雷诺阿笔下舞者裙摆的柔和弧度;塞纳河畔,有人靠栏静听琴声悠扬,有人在画板上捕捉河景光影的变幻;社区市集里的蔬果随意摆放,像极了塞尚笔下充满生命力的静物;画框店墙面的布局,恰似马蒂斯《红色的和谐》中错落却和谐的装饰画,随性而不失艺术感;傍晚的艺术桥浸在暮色里,笑声与歌声交织成乐章,唯有一对母女相偎着共赏日落,全然不理会周围的喧闹。这些都不是刻意的经营,而是艺术修养的自然流露。这种无处不在的审美自觉,源于思想自由已经深深植入这座城市的文化基因,成为巴黎最动人的精神底色。
![]()
2025年8月16日,笔者拍摄于巴黎艺术桥。
永恒的启示
离开巴黎前的最后一个黄昏,我再次坐在塞纳河畔。夕阳把河水染成一片温暖的金黄,对岸的卢浮宫在暮色中显得格外宁静庄重——这座曾让我执着仰望、死记硬背考点的艺术殿堂,此刻在我眼中,早已不是孤立的“标准答案”载体,而是整座城市自由精神的一个注脚。而此刻的我,已然挣脱了初见时的片面认知。真正的艺术殿堂,从来不止于石头筑成的建筑里,更在每个敢于自由思考的心灵中;真正的创作自由,不在于拥有多少物质条件,而在于精神能够抵达的广度与深度。这份领悟,源于我在巴黎慢时光的沉淀,源于这座城市骨子里的包容与自由的精神。
![]()
2025年8月16日,笔者拍摄于巴黎弗加兰特广场。
巴黎真正的魅力,是它用千年时光培育出的那份对自由思想的珍视,对独立灵魂的尊重。也正因如此,它才吸引了世界各地的艺术创作者纷至沓来,他们带着不受桎梏的表达欲,用作品将自由精神一点点注入城市的每一寸肌理。这或许就是巴黎给予世界最珍贵的启示:当我们学会给思想留出自由呼吸的空间,当我们敢于让灵魂发出真实的声音,艺术的泉水便会自然涌流,永不枯竭。
但愿世上到处有巴黎!
![]()
2025年8月14日,笔者拍摄于巴黎卢森堡公园。
WORKS APPRECIATION
作品欣赏
![]()
彭思渝作品《部分记忆》
纸本水墨
75×55cm
2018
![]()
彭思渝作品《让阳光照进来》
纸本水墨
45×38cm
2018
![]()
彭思渝作品《明天会更好》
纸本水墨
75×55cm
2018
![]()
彭思渝作品《雨后印象》
纸本水墨
45×34cm
2017
![]()
彭思渝作品《梧桐树下》
纸本水墨
43.5×36cm
2017
![]()
彭思渝作品《女孩与烟花》
纸本水墨
70×40.5cm
2017
本期执行团队:方雨晨 杨通 宁瑶 王涵楚 刁秀航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