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9月,法国总统马克龙打算给中国留一个G7的席位,这打破了G7几十年的规矩。
更罕见的是,马克龙在国内支持率跌至15%、一年换四位总理的困境下,准备做出这个“大胆”举动。
他为何要赌上政治前途?这盘棋中国会怎么下?
![]()
打开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法国总理走马灯,马克龙为G7递上最后请柬
彭博社近日援引消息人士的话报道称,法国总统马克龙正考虑邀请中方,出席明年在法国举行的七国集团峰会。
德国方面总体上对这一想法表示支持,而法国总统府的回应更是耐人寻味,他们既不承认也不否认,只是强调希望与新兴国家合作。
这种模棱两可的态度,基本证实了消息的真实性,毕竟在重大外交事件上,如此回应通常是一种默认。
![]()
按照G7的惯例,被邀请的嘉宾国基本都是与西方“价值观一致”的国家,比如印度、巴西等。
马克龙这次直接将邀请对象升级为中国,无疑是打破了延续几十年的规矩,称得上一次极为大胆的尝试。
然而,这种大胆的背后,更像是一种被逼到墙角的孤注一掷,一次精心计算的“自救”。
![]()
过去一年,法国政坛简直如同上演了一出“总理走马灯”的荒诞剧,从博尔内到阿塔尔,再到巴尼耶和现任的贝尔南,四位总理接连辞职下台。
尤其是最近几个月,政府更是乱成一锅粥,新总理勒科尔尼上任仅27天便因预算案被驳回而请辞,马克龙又不得不重新任命他。
这种政治内耗的背后,是法国议会中左翼、右翼、极右、极左各派势力的相互掣肘,让整个国家在关键议题上步履维艰。
![]()
最新的民调结果如同一记重锤,狠狠砸在马克龙身上,只有大约15%的法国人还对马克龙执政有信心,超过60%的受访者认为他应该主动下台。
可以说,马克龙正面临着执政以来最严峻的内政困局,他在国内的支持率已经跌到了谷底。
![]()
在内政上无法取得突破,他只能把希望寄托在国际舞台上,试图通过一场外交上的“豪赌”,来为法国和欧洲“抬咖贴金”,挽回自己岌岌可危的政治声望。
邀请中国出席G7,正是这场豪赌的核心筹码,他想以此证明,只有他马克龙,才能让这个曾经的“对手”坐到G7的谈判桌前。
![]()
“新国联”的幽灵与中国的坚守
然而,如果我们仅仅将马克龙的举动解读为个人“自救”,那就过于低估了其背后的复杂性与战略图谋。
这种邀请的深层本质,是美国主导下,试图将G7打造为事实上的“新国联”,进而取代现有联合国体系这一长期战略的延续。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G7基本掌握了全球的金融、高新产业、科技等关键命脉,俄乌冲突爆发后,只有G7能对俄罗斯实施近乎极限的围堵制裁。
![]()
之所以说“近乎极限”,就是因为中国这个制造业产能比整个G7总和还高的存在,像一道无法逾越的屏障,让西方的制裁体系始终存在一个巨大缺口。
所以,美西方都心知肚明,中国就是G7实现其全球治理野心的最后一块拼图。
但加入G7框架,等于在法理上认同了“以美西方意识形态为主导的国际秩序”,而不是以联合国体系为核心的、更公平合理的国际秩序。
![]()
这种秩序替代的危险性,在历史中早有预演,美国刻意制造的台湾问题“法理模糊”便是最好的例证。
美国与日本单方面签署的《旧金山协议》,仅仅提到“日本放弃对台湾岛的主权”,却没有明确“主权给了谁”,这就给日本右翼和外部势力的干预留下了操作空间。
![]()
如今,日本高官甚至堂而皇之地宣称“若台海有事,日本就考虑武力介入”,这种荒谬的论调,其法理根源正是这个被刻意制造的模糊地带。
因此,中国更需要坚定地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绝不能让所谓的“新国联”将其取代,这是原则问题,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
![]()
历史的回响与现实的对照
回望历史,我们会发现一个惊人的相似模式,这几乎是“盎撒集团”惯用的地缘政治手腕。
一战前,大英帝国的殖民体系同时遭到法国和德国的挑战,他们的对策是分别与两国签署协议,然后坐看谁先沉不住气,最终成功分化瓦解了潜在的挑战者。
二战前夕,英法等国为了给自己争取宝贵的军备重整时间,上演了一出“慕尼黑阴谋”的绥靖闹剧,同时将苏联和德国拉入国联,试图用集体的名义来束缚他们。
![]()
结果呢?德国没过几年就退出了国联,日本也因无法满足其扩张野心而在1933年愤然离席,英法的“小算盘”最终彻底落空。
历史上唯一被G7哄骗当上“G8”的,恐怕只有俄罗斯了,但这并非嘲讽,而是令人唏嘘的事实。
梅德韦杰夫执政时期,俄罗斯对融入西方抱有极大的热情,真的加入了七国集团,变成了八国集团。
![]()
可再看看如今的俄方与西方的关系,再看看俄方对G7的态度,就能明白当初的G8身份给他们带来了多么深刻的伤害。
与俄罗斯的惨痛教训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印度的热切期盼。
印度对于一切能融入西方世界的外交活动和组织,都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似乎只要搭上西方的“快车”,自己就能“高人一等”,向超级大国的梦想迈进一大步。
![]()
一个血淋淋的教训,一个热情似火的向往,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恰恰为中国的选择提供了最清晰的参照系。
而另一边,G7内部的裂痕正在不断扩大,特朗普时期的美国甚至公开拒绝签署G7联合声明,拜登政府虽然有所修复,但G7在全球事务中的话语权确实在逐年下滑。
与此同时,金砖国家、上合组织的不断扩员,彰显着全球南方国家影响力的集体崛起,世界正在加速走向一个更加多元、更加平衡的多极化格局。
![]()
多极化浪潮下的未来之路
面对这种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欧洲的焦虑感日益加剧,他们害怕在中美“G2”共治的格局中被彻底边缘化,失去在全球事务桌上的发言权。
马克龙正是试图抓住这根最后的稻草,他希望自己成为第一个打破旧有壁垒的人,让G7通过与新兴力量的接触来重新焕发活力,维护欧洲的话语权。
当然,他心里或许也很清楚,这种在中美之间“左右逢源”的空间其实非常有限,但只要能让中方出席一次G7峰会,他就足以在外交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为自己的政治生涯画上一个不算失败的句号。
![]()
最新的动态是,中国驻法大使已经透露,马克龙访华“没有重大障碍”,双方正在就具体时间进行协调。
这意味着,未来几个月内,这场备受瞩目的外交互动即将上演,中国是否会接受G7的邀请,很大程度上就看双方当面谈得怎么样了。
但无论结果如何,马克龙的这番“盛情邀请”,都更像是一场在内外双重压力下上演的精心算计。
![]()
其背后,既是他个人在国内政治困局中寻求突破的“孤注一掷”,也是欧洲在全球格局变迁下,因边缘化焦虑而做出的最后挣扎。
他们试图通过将中国拉入G7这个旧有的、封闭的框架,来为这个日渐式微的俱乐部“续命”,并借此维系西方正在流失的全球话语权。
然而,时代的潮流已然改变,一个固守冷战思维、无法代表更广泛国际社会利益的“小圈子”,其衰败是历史的必然。
![]()
中国对所谓“G2”的冷淡态度已经表明,我们对任何形式的“集团政治”或“共治世界”都毫无兴趣,更不会去为一个过时的平台充当装点门面的“嘉宾”。
当新兴力量正在重塑国际秩序之时,G7如果不能真正地反思并拥抱多元、开放的合作模式,那么无论它向谁发出请柬,恐怕都难以掩盖其影响力日渐衰微的实质。
![]()
结语
马克龙的邀请,是一面镜子,照出旧世界的挣扎与新世界的自信。
未来十年,开放的多边主义必将战胜封闭的小圈子政治。
当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你是选择拥抱未来,还是固守过去?
#2025百度军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