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静晔
轻资产、无抵押、周期长、风险高的特质,让不少手握核心技术的科创团队在起步阶段举步维艰。
“谁解科技型中小企业资金之渴?”11月13日,在人民网江苏频道 “人民荟客厅”圆桌会议上,来自企业、银行、创投和担保机构的代表围绕“破解初创期科创型中小企业融资痛点”展开对话交流,政银担等多方协同成为共识。
![]()
研微(江苏)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马仁虎交流发言。人民网 李昱辰摄
“成立初期没有亮眼财务数据,没有充足抵押物,有的只是技术积累,传统金融机构往往望而却步。”研微(江苏)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马仁虎的发言,道出多数初创期科创企业的困境。这家2022年成立的半导体公司瞄准先进制程设备国产化替代,研发周期长、资金需求大是企业成长路上面临的严峻挑战。
![]()
江苏高投集团副总经理崔兆飞交流发言。人民网 李昱辰摄
江苏高投集团副总经理崔兆飞用数据印证了这一痛点。他说,科创型中小企业普遍有“高死亡率、高资金需求、长投入周期”特性,90%以上难以跨越从技术到产业化的鸿沟,长期高频的融资特征又和债权融资的抵押要求、财务导向等传统风控逻辑较难匹配,“融资难、融资贵”由此成为制约它们发展的核心瓶颈。
![]()
中国银行江苏省分行普惠金融事业部总经理岑朝武交流发言。人民网 李昱辰摄
面对困境,传统银行的风控逻辑正在被打破。中国银行江苏省分行普惠金融事业部总经理岑朝武透露,该行用五年实现了普惠贷款从700多亿元增至3500亿元,其中普惠型科技贷款近1000亿元。“银行的思维方式已经在变,从过去看历史财务数据转向看未来成长潜力,从看重抵押物转向看重团队和技术。”他说。
江苏中行的转型打法颇具章法。岑朝武介绍,该行大力推进自身数据库建设,在国内首创上线“1650”产业链数字拓客“全景视图”,实现重点产业链客户数据入库,全面提升对企业的精准画像能力、需求响应速度、项目服务效率,提前锁定“含科量”高的潜在客户;与江苏高投等创投机构合作投资22个项目共88亿元,借外脑破解技术评估难题;通过资源倾斜、考核机制优化,实现普惠贷款免责比例超80%,让客户经理敢贷愿贷。
研微半导体在获取融资支持上是个“幸运儿”:公司成立3个月就获得江苏中行1000万元“孵鹰贷”,今年初又获得5000万元“成长贷”,研发得以稳步推进。
![]()
江苏省信用再担保集团副总裁姜斌交流发言。人民网 李昱辰摄
银行转型的同时,担保机构成为破解“信用失灵”的重要一环。江苏省信用再担保集团副总裁姜斌认为,初创期企业面临信用表达、信贷准入、政策工具“三个失灵”,担保机构则可以通过增信、分险、中介“三个功能”破题。该集团研发的“苏创积分担”模型弱化财务指标、强化“含科量”,让技术流转化为资金流;省科技担保公司推出的“苏科担”对成立三年以内企业实行纯信用零门槛准入,运营一年新增业务规模150亿元,超三成为首贷首担。
“我们通过国家、省、市、县多级分担风险,与国担基金累计合作规模超9500亿元,其中三成服务中小科技企业,集团再担保代偿补偿共37亿元,争取省级以上政策支持资金21亿元,有效降低了银行不良率。”姜斌介绍,他们通过园区保综合金融服务模式,与96家园区合作搭建融资平台,企业无需多头对接即可获得一揽子服务,规模达950亿元。
除了银行和担保机构协同发力,创投基金“耐心资本”亦为科创企业成长提供了重要支撑。崔兆飞介绍,江苏高投集团目前组建了183只基金,管理规模超3000亿元,通过“投资—赋能—退出—再投资”循环,支持1625家企业,其中273家实现上市或并购重组。另外,针对科创企业高风险特征,江苏组建了省战新产业基金,定位“耐心资本”,不以盈利为主要目标,在基金存续期、天使投资亏损容忍率、整体考核机制等方面加大探索,为投早投小和超前布局未来产业留足“耐心”空间。
科技与金融犹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唯有持续深化全生命周期服务,才能让更多初创期科创企业穿越“死亡之谷”。与会者认为,破解痛点亟需长效制度保障。崔兆飞建议,健全与科创规律匹配的长周期考核机制,提高风险容忍度,激励机构“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马仁虎则从企业视角期待金融机构提供全生命周期陪伴式金融服务,“这种信任和支持,能让创业者心无旁骛专注技术研发和市场拓展”。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