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在菜市场听见两个老嫂子在聊天,一个说:“我家那个不争气的侄子,前几天跟人打架,被警察带走了,现在关在局子里,也不知道是拘留所还是看守所。”
另一个接话:“那可得小心,我听说这两个地方不一样,以后对孩子影响大着呢。”
听着她们的对话,我突然想到,确实很多人分不清看守所、监狱、拘留所。
![]()
先说说看守所。
这个地方,关的都是犯罪嫌疑人。
什么意思呢?就是有证据怀疑你犯了罪,但法院还没最后判决。
比如偷盗、诈骗、或者把人打成了重伤这类案子,再收集整理证据链环节的时候,就会先关进看守所。
我认识一个朋友,他儿子去年就进了看守所。
小伙子刚大学毕业,晚上和朋友吃烧烤喝了酒,跟人起冲突,脑子一热,拎着一个啤酒瓶就给人脑袋开了花。
从被警察带走那天起,一家人就陷入了漫长的等待。
这可不是一两天就能出来的,他给人脑袋开了瓢,那人住进医院,有轻微脑震荡。
我记得是从九月中旬一直到第二年的元旦过后,朋友的儿子才出来。
那段时间,我朋友的头发白了一大半,见人就问:“能不能托关系见一面?”
可这是绝对不行的。
在看守所阶段,家属是绝对不能会见的,只有律师才能进去了解情况。
那种煎熬,真是度日如年。
他说,最怕晚上接到陌生电话,既盼着是消息,又怕是不好的消息。
看守所就像一个命运的“待定区”,案子在水里漂着,没落到岸上,所有人的心都悬在半空。
等到法院判决书下来了,如果判了刑期,比如三年、五年,那就要正式转到监狱去了。
当然,有一种情况是不会转去监狱的。
![]()
那就是直接判了死刑,并且是立即执行。
看守所,就是去监狱的一个缓冲区。进到看守所之后,往往会待上比较长的一段时间,排除“死刑立即执行”这种特殊情况之外,在这里无非就两种结局:要么出去,要么转去监狱。
监狱的生活,反而有了种残酷的“规律”。
虽然失去了自由,但制度上还是给犯人留了些念想。
表现好的,每个月能有一两次给家里打电话的机会。那几分钟的通话,对他们来说,比什么都珍贵。在监狱工作的人说,他们见过太多服刑人员,接到家里电话时泪流满面的场景。
这几分钟的通话,是他们在高墙内唯一的精神支柱。
相比之下,拘留所算是“来得快、去得也快”的地方,最多住个十几天。主要处理的是治安问题,比如酒后闹事、打架没出大事的。而且期间是可以家人探视的。
之前我小区里有个小伙子脾气暴,遛狗的时候跟人争执,动起了手,被关了十天。
回来后人老实了不少,说在里面天天睡大通铺,几十号人挤在一起,晚上灯亮得刺眼,还得轮流值班。虽然时间短,但那滋味,他一辈子都忘不了。
说到生活条件,这三个地方真是天差地别。
拘留所和看守所,主打一个“熬”字。
大通铺、明亮的灯光、简单的伙食,能把人的性子都磨平。监狱虽然也是失去自由,但生活相对规范,住的是上下铺,像条件艰苦的集体宿舍,总算每个人有了个固定的小空间。
但这些生活上的苦,熬一熬也许就过去了。
真正厉害的,是那些看不见摸不着的“后遗症”。
就像小区的那个小伙子,只是进了趟拘留所,后来想贷款买个小货车,银行那边就卡住了。一查,说有“不良记录”。这还只是最轻的。
如果进了看守所,哪怕最后查清楚没事出来了,这段经历也像白衣服上染了墨,怎么洗都觉得不干净。
更要命的是,这会直接影响到孩子的前程。
现在孩子们考公务员、进好单位,都要“政审”。
![]()
爹妈但凡有严重的刑事犯罪嫌疑,这一关基本就过不去。咱们辛辛苦苦一辈子为了啥?不就是为了孩子能有个好出路吗?
至于从监狱里出来,那身上就永远背着一个标签——有前科。
这个记录是终身的。
找工作,正规单位一看档案就不会要;自己想做点小生意,办执照、贷款都难。社会很难再完全地信任你、接纳你。
外面的世界,就算有再多烦恼,再多辛苦,但你是自由的。早上能去公园遛个弯,傍晚能和家人一起吃顿饭。这些看似平常的日子,其实是人生最大的幸福。
高墙之内,再好的条件,也换不来这份踏实和自在。失去自由的滋味,咱们平常人真的想象不到。
但愿咱们每个人,都能一辈子用不着去弄明白,那三个地方里面的日子,究竟是怎么过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