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运舞台之上,个个皆是主角(全运大视野)
![]()
上海网球队的教练吴迪。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
段华(右)引导媒体工作人员就座。(受访者供图)
![]()
张继红于地铁站出口处开展指引服务工作。本报记者王亮摄
![]()
郑孔崴现身于第十五届运动会的赛场之上。图片由十五运会澳门赛区筹备办公室提供。
自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盛大启幕,粤港澳大地沉浸于浓郁的全运氛围中,精彩赛事接踵而至。竞技场上,运动员们奋勇争先、全力角逐,教练员们全神贯注、精心指导;赛场之外,工作人员与志愿者们坚守岗位、默默奉献,以热忱的服务传递温暖……每一个参与者都以自己的方式书写着独一无二的全运篇章,他们共同勾勒出十五运会的绚丽图景,也将大湾区的活力与激情彻底点燃。
——编 者
上海网球队的教练名叫吴迪。
全运会激发出人们更为磅礴的能量
本文记者:李硕
“这是我参加的第五届全运会,也是我担任全职主教练后的首届全运会。踏入赛场,那种感觉既熟悉又带着一丝陌生。”上海网球队教练吴迪感慨道。在本届全运会中,他不仅要精心谋划20岁以下组团体赛的排兵布阵策略,还得全心全力安排主力队员张之臻的训练与备战事宜。“教练同样需要持续学习和成长。”吴迪直言,全新的身份赋予了他全新的动力。
吴迪在全运会的网球赛场上曾创造辉煌,实现了男单项目的三连冠壮举。对他而言,18岁那年斩获的全运会单打金牌意义非凡,如同矗立在职业生涯旅程中的一座重要里程碑。吴迪透露,正是凭借这枚金牌,他获得了更多的关注与支持,由此踏上了逐梦职业网球的道路。
在第十二届全运会上,吴迪携手年仅16岁的张之臻,勇夺男双金牌。这一成绩不仅是两人默契配合的见证,也为首次征战全运会成人赛事的张之臻注入了强大的信心。
吴迪谈到,全运会与职业赛事有着显著区别。职业赛事往往代表个人参赛,而全运会则是代表各地出战,这种代表家乡、集体参赛的使命感,能够激发出运动员更强大的能量。
在第十五届全运会的舞台上,网球项目开创性地增设了20岁以下组团体赛。上海队的表现稍显遗憾,男团在首轮便折戟沉沙,女团也于第二轮遗憾止步。尽管成绩未能尽如人意,但在吴迪眼中,全运会对于年轻队员而言,无疑是一次珍贵的历练契机。无论胜负如何,年轻队员们都能借此机会近距离观摩高水平选手的训练与比赛,从中汲取宝贵经验,这本身就极具价值。
在女团第二轮比赛里,上海队选手葛玲佑一度在决胜盘以5∶0的比分领先,然而最终却遭到对手逆转。目睹此景,吴迪一边安慰着队员,一边忆起自己往昔的经历——曾在全运会男双决赛中遗憾错失金牌。那一夜,吴迪辗转难眠。但到了第二天的男单决赛,他顶住巨大压力,成功斩获金牌。“那种极致的体验,对我的心志是一种淬炼。”吴迪回忆道。
从驰骋赛场的球员转型为幕后指导的教练,吴迪深感幸运,自己恰好身处中国网球蓬勃发展的好时代。往昔作为球员时,诸多遥不可及的梦想,如今正以教练的身份一步步变为现实。这不仅是对吴迪的鼓舞,更化作强大动力,促使其持续学习进取,一心渴望为中国网球的发展开辟更为广袤的天地。
广州体育学院亚运篮球馆的工作人员段华
我们皆渴望贡献一份力量
本报的记者陶相安
当场馆内的最后一场比赛落下帷幕,广州体育学院亚运篮球馆的工作人员段华也结束了当日的忙碌。“我是学校的老师,能在自己的学校参与十五运会,感觉格外亲切。”段华说道。
广州体育学院亚运篮球馆将作为十五运会排球男子20岁以下组以及霹雳舞比赛的举办场地。段华承担起这两个项目的宣传与媒体运行相关工作。
据段华介绍,这座场馆是为2010年广州亚运会而精心打造的,曾成功承办过篮球赛事。他在这里已工作了十多个年头,留下了无数难以忘怀的珍贵记忆。当年,他曾担任体育展示经理,后来学校举办的各类丰富多彩的活动也经常在此开展。当得知全运会有项目将在校园内举办时,大家内心都无比激动,满是期待。
在本届全运会的筹备工作中,学校用心良苦。始终坚守节俭办赛的原则,对场馆展开了升级改造行动:翻新灯光装置、增添高清电子显示屏、安装专业扩音设备、修葺功能用房……这一系列举措,成功让老旧场馆重焕生机与活力。
当目睹那熟悉的场馆以全新的面貌呈现在眼前,我们的内心充满了动力,工作热情高涨。在赛事进行期间,段华从容不迫地应对各类突发状况。与此同时,同事们与学生们也踊跃地投身到志愿服务、技术支持、运动康复等各项工作当中。作为一所体育类高等院校,我们充分发挥自身的专业特长与优势。段华提到,在本届全运会中,学校不仅为赛事输送了优秀的运动员和经验丰富的教练员,还在赛事组织、文化推广、艺术创作等诸多领域积极贡献力量。“我们都渴望为全运会尽自己的一份心力。”段华说道。
在她的认知里,大型赛事的价值绝非仅仅体现于设施的焕新。回想十几年前,师生们的精力大多聚焦于课堂之上;而亚运会举办之后,众人纷纷踊跃投身于体育实践活动当中。这无疑是一堂鲜活而生动的实践课程。段华坚信,借由全运会的契机,师生们将会更为深刻地领悟到体育在推动教育与文化融合方面所蕴含的多元价值。
来自香港的志愿者张继红——
全运会拉近了彼此间的距离。
本报记者:王亮
第十五届全运会男篮22岁以下组比赛在香港体育馆正如火如荼地进行。从紧邻场馆的红磡地铁站走出,身着碧青翠绿服装的志愿者身影随处可见。60岁的张继红便是其中的一位。她手握显眼的指引牌,热忱地坚守在自己负责的路口,为往来的观众提供引导帮助。
张继红留着利落的短发,举止投足间透着温婉与优雅。往昔,她在会计岗位上默默耕耘,今年刚刚告别职场,开启退休生活。当她留意到全运会志愿者招募的消息时,没有丝毫犹豫,果断报名。“此次全运会由三地携手举办,这般珍贵的机遇实在难得,我必定要积极参与。”张继红言语间满是热忱与期待。
张继红对为期三天的志愿服务格外珍视。在她眼中,志愿者工作绝非简单之事,而是一门专业领域。成功入选后,她接受了系统且全面的培训,涵盖仪态规范、场馆指引等诸多方面。据张继红所言,培训内容颇为繁杂。例如,需要提醒观众哪些物品禁止携带;在接待运动员时,要格外关注他们体育器材的安全状况。
与张继红相仿,众多香港市民对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予以高度关注,且满怀热忱,渴望能为盛会贡献一己之力。张继红提及,有朋友在知晓她成功报名成为志愿者后,还嗔怪她没有拉上自己一同报名。
张继红本就是个体育爱好者,尤其对排球项目情有独钟。近些年来,香港竞技体育发展势头迅猛,于巴黎奥运会上成功斩获两枚金牌,这一佳绩令她感慨颇深:香港对体育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优秀运动员崭露头角。
在她的眼中,全运会宛如一座桥梁,让大家的心靠得更近了。这些年来,她亲眼见证了香港与内地之间的交流如繁花般愈发绚烂。身边不少朋友常常奔赴珠海,只为沉浸在那美妙的音乐会氛围之中。她满心期待着,在未来的时光里,能有更多大型的跨境赛事在香港这片土地上精彩落地。
来自澳门乒乓球队的运动员郑孔崴——
让更多青年领略体育风采
本文记者:孙龙飞
当听到那熟悉的粤语加油声在耳畔响起,一股亲切感瞬间涌上心头,这也让比赛时的动力愈发充沛。澳门乒乓球队运动员郑孔崴表示,能够于家门口参与赛事,内心满是激动,同时也倍感踏实。
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由粤港澳三地携手举办,这为澳门乒乓球队搭建起了与内地球员切磋较量的宝贵平台。在男单1/16决赛中,澳门队的郑孔崴虽不敌湖北队选手薛飞,然而这场赛事却让他获益良多。
“对手的实力相当强劲,我唯有一分一分地去拼搏。”郑孔崴如是说道。他坦言,对手在赛场上的出色发挥给自己带来了不小的压力,然而他始终保持耐心,积极寻觅战机,最终成功赢下一局,也收获了现场观众的热烈掌声。“全运会的竞争之激烈,甚至超过了一些国际赛事。对手在处理球的细节以及心态把控方面,都有诸多值得我学习之处。”郑孔崴感慨道。
尽管还是一名高中生,郑孔崴却已在澳门乒乓球界脱颖而出。2023年,他身披中国澳门队战袍,出征杭州亚运会。此番参与十五运会,郑孔崴满心自豪:“家人和朋友都特别支持我。虽然他们没能买到现场的门票,但都守在家里的电视机前,关注着我的比赛。”
近年来,诸多乒乓球国际赛事于澳门举办,世界一流的乒乓球选手齐聚濠江两岸。全新的比赛场馆与优质的赛事环境,让澳门屡屡赢得赞誉。与此同时,当地的乒乓球运动氛围愈发浓郁。
在本届全运会的赛场上,昔日的国家队成员、世界冠军朱雨玲身披澳门乒乓球队的战袍出战。“能和世界冠军一同训练,这对我球技的提升益处良多。”郑孔崴如是说道。
明年,郑孔崴即将结束高中生涯,迈向全新的人生征程。在未来的生活里,乒乓球依旧会是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郑孔崴表示,希望能够继续以中国澳门代表的身份,参与更多的国际赛事,让更多的年轻人领略体育的独特魅力。
(信息源自《人民日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