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 (林倩伊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超)1600元vs359万元——两个悬殊的数字,勾勒出一条令人震惊的国潮玩具侵权链条。前者是获取某国潮玩具品牌核心图纸的代价,后者是售卖该国潮玩具仿品的非法获利。
随着国潮文化兴起,原创玩具、盲盒等文创产业蓬勃发展,成为消费市场的新热点。但这份繁荣背后,一条由品牌前员工主导的“盗图-制假-售假”黑色产业链,正悄然侵蚀着原创企业的心血与国潮品牌的信誉。
苏州工业园区人民检察院近期办理的这起典型案件,揭开了国潮玩具被“克隆”的全过程——涉案3人通过复刻正版爆款,非法获利359万余元,最终因假冒注册商标罪获刑。
某国潮品牌玩具公司是国内知名文化创意企业,其销售的木质立体拼接玩具凭借独特创意在市场上备受追捧。然而,正是这份成功,让曾担任该公司客服主管的刘华(化名)看到了“商机”。
2022年,已离职的刘华注册公司并开设网店,但自有产品销量不佳。眼看老东家的木质拼接玩具在市场上供不应求,甚至“一货难求”,他动起了歪心思。
刘华找到与此前同在该公司担任生产主管,决定生产前公司的仿冒产品盈利。生产主管找到仍在前公司任职的质检员,以1600元好处费获取了关键的生产图纸,并交由朋友的小作坊生产。刘华则负责伪造品牌授权文件,联系印刷厂制作假冒包装盒和说明书。
仿品生产完成后,为规避监管风险,刘华并未在自有网店直接售卖假货。而是通过微信、小红书等渠道联系6家电商店主,以比正品低10%-15%的批发价供货。因设备、工艺和原材料差异,仿品在颜色与质感上仍与正品存在一定差异。每当遇到客户质疑,刘某便以“海外版本”“出口转内销”等话术搪塞。
2022年9月至2024年7月,该团伙共销售假冒玩具6.5万余套,非法获利359万余元。
“涉案玩具设计精巧,刘华等人的行为是否也侵犯了原公司的著作权?”有着多年知识产权案件办案经验的检察官王军在审查案卷后,通过自行补充侦查,证实了刘华等人生产销售的6款玩具中,有5款具有独特审美价值,应受著作权法保护,刘华等人的行为同时侵犯了被害单位商标权和著作权。
“这起案件不仅侵犯了企业的知识产权,更透支了国潮品牌的信誉”,王军指出。一方面,6.5万余套假货抢占了正品市场份额,直接造成359万余元的经济损失;另一方面,仿品的劣质体验让消费者对品牌产生负面认知。
依法追责的同时,检察机关着眼于源头治理。办案中发现,刘华曾注册与原品牌高度近似的商标,极易造成消费者混淆,涉嫌不正当竞争。苏州工业园区人民检察院及时向主管部门发出检察意见,最终刘华的涉案公司及网店被注销,有效遏制了“蹭品牌”行为。
“国潮品牌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创意和设计,知识产权就是它们的‘生命线’。”王军提醒,随着文创产业的快速发展,类似的知识产权侵权案件逐渐增多,企业既要严格控制核心图纸、设计方案等涉密信息的访问权限;也要及时进行商标、著作权、专利权登记,构建全方位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
对消费者而言,购买国潮玩具时应选择品牌官方旗舰店或授权经销商,警惕价格明显偏低的“尾货”“外贸单”;若发现产品存在质量问题或疑似仿品,可及时向品牌方或监管部门反馈,留存相关证据维护自身权益。
检察机关将持续深化知识产权综合司法保护,既依法打击侵权犯罪,也通过创新机制助力企业防范风险,让国潮品牌在法治护航下走得更远更稳。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