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初,中超梅州客家队的17岁小将魏祥鑫刚从法国试训回来。这位中国足球的新星,心里藏着一个去欧洲踢球的梦想。
“我想出去试试,一年时间看看效果。不行就回来。”魏祥鑫说得实在,却也透露出年轻球员的不自信。
四月底,魏祥鑫一个人踏上了去法国的旅程。这是他第一次独自出国,目的地是法甲欧塞尔俱乐部。
“刚开始真的有点懵。”他坦言,“不光是人生地不熟,训练节奏也完全不一样。”
在欧塞尔的三周试训中,魏祥鑫主要跟着俱乐部的U19青年队训练。他很快发现了差距。
“那边的训练节奏特别快,身体对抗很激烈。刚开始确实跟不上。”
不会说法语,成了魏祥鑫在训练中的一大难题。
“有时候在对抗训练中,因为沟通不畅,队友就不把球传给我了。”他说,“语言对留洋球员真的太重要了。”
除了语言,饮食和生活也都是挑战。好在欧塞尔俱乐部有十几名中国工作人员,周末会带着他一起吃饭、踢球,让他少了许多孤单。
中资俱乐部伸援手
欧塞尔俱乐部在2016年被中国企业家周云杰收购,从此成了中国球员登陆欧洲的一个跳板。
这种模式在亚洲足球强国已经很常见。日本在比利时收购了一家俱乐部,专门帮助日本球员适应欧洲足球。俱乐部还会为每位日本球员配翻译,帮他们克服语言关。
相比之下,中国球员在这方面得到的支持还远远不够。
一年时间够不够?
“出去待一年试试,不行就回来。”魏祥鑫的这个想法,代表了很多中国球员的心态。
但一位足球界人士指出:“只给自己一年时间,确实有点短。想要在欧洲站稳脚跟,需要更多的耐心和坚持。”
魏祥鑫自己也明白这个道理。在另一次采访中,他说希望能在欧洲踢上“三四年再回国”。这种矛盾的心态,恰恰反映了年轻球员在理想和现实之间的摇摆。
中国球员的留洋路
从全国范围看,年轻球员出国踢球面临的困境,和低龄留学生惊人地相似。
调查显示,超过六成的小留学生在国外会感到郁闷。每年都有近三分之一的人因为适应不了环境,不得不提前回国。
足球运动员也一样。独自在异国他乡,要面对语言、文化、训练方式的全新挑战,没有强大的心理素质很难坚持。
中国足球需要建立更系统的留洋支持体系。比如在荷兰、比利时等国家建立稳定的“跳板”俱乐部,为年轻球员解决后顾之忧。
梦想还在继续
现在,魏祥鑫还要等待。因为他才17岁,要等到年满18周岁后,才能确定能否拿到欧塞尔的工作合同。
但不管结果如何,这次试训已经为他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越早出去踢球可能会更好一些。”魏祥鑫说。
在法国那个三万多人的小镇上,他不仅看到了欧洲球迷对足球的热情,也看到了中国足球与世界水平的差距。
留洋不是终点,而是成长的必经之路。中国足球需要的不是短暂的留洋经历,而是一个能让年轻球员持续成长的支持体系。
这条路,魏祥鑫才刚刚起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