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阿姨家有个小习惯晚饭后无论天气好坏,总喜欢去社区小超市逛逛。她最乐意的事,就是手里提着一袋水果,回家做果盘。
苹果、梨、葡萄都常买,这两年身边流行起了“排毒水果”,如山楂、柚子、荔枝,大家一买就是一大袋。
就连邻居王大爷每次见到,也会热情提醒:“多吃点水果,养肝排毒!”可就在体检时,医生的话却让在场的人都愣住了:“吃水果补养肝脏?有些水果其实恰恰相反!”
原来,水果并非全是无害或能滋养肝脏的“健康标配”部分水果吃错甚至可能成为“伤肝元凶”。
![]()
到底哪些常见水果吃多了反而会“伤肝”?每天坚持吃水果,究竟是养肝还是给肝脏添堵?尤其是哪些细节最容易被忽视?本文带你全面揭秘,看完别再盲目成袋往家提了。
很多人认为,水果富含维生素、纤维、抗氧化物,每天多吃点自然“有益养肝”。但权威专家和多个流行病学研究表明:肝功能受损与膳食糖摄入、果糖代谢等密切相关,部分高糖水果吃多了反而增加肝脏负担。
举个例子,2018年北京协和医院收治的一项肝脏门诊数据显示,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日均高糖水果摄入量较普通人高出约25%。主要原因在于水果甜味背后隐藏着“果糖陷阱”。
![]()
果糖的代谢主要在肝脏进行,过量摄入果糖,时间一长,可能诱发或加重脂肪肝、肝功能异常。
当下流行的“榨果汁喝”“饭后大量吃水果”等习惯,恰恰把负担最大的一波“糖流”都推给了肝脏,例如葡萄、荔枝、龙眼、香蕉、榴莲等含糖量较高水果,每100克果肉果糖含量可高达6.8克~11.2克,远高于蔬菜或部分低糖水果。
如果再加上过度加工(如水果罐头、糖渍水果),每份摄糖量比连续吃两碗米饭还高。不知不觉中,“以果养肝”很可能变成了“以果伤肝”。
坚持每天水果不断,肝脏就一定受益吗?其实,权威指南多次特别指出,“水果虽好,但并非‘越多越好’,尤其是某些水果和吃法,长期坚持反而可能加重肝脏代谢负担,引发甚至恶化肝脏问题。”
令人意外的是,具有高风险的并非“远离日常”的稀有品,而恰恰是最常见、最受欢迎、最易一次性大量采购的几样。
荔枝。《中国食物成分表(第六版)》显示,荔枝含糖高达15.4%,果糖、葡萄糖比例都高,每次大量食用,被肝脏以极快速度转化成中性脂肪,诱发转氨酶升高。广东一项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显示,每年5-7月荔枝季,肝功能异常初诊患者比例上升约12.6%。
![]()
葡萄和榴莲等高糖高能量水果,同样需警惕。“榴莲每100克能量达150千卡,糖分高达13克以上”,有肥胖、高血脂、脂肪肝基础者,“果盘大餐”之后更易加重肝脏代谢压力。
据中国营养学会统计,中老年人因过量摄入榴莲、葡萄导致肝功能波动者,近5年增幅明显。而“饮果汁代餐”一族,用两三个橙子、苹果榨一杯,“一口气摄入的果糖量,比吃下4两米饭还多”,更高于日推荐。
![]()
再次,还有一类容易被低估的“隐形伤肝水果吃法”如罐头水果、糖渍枣脯等加工型零食,其中糖分与人工添加剂远超新鲜果品,止不住嘴易在无形中给肝脏带来长期高负担。
面对水果与肝脏健康的复杂关系,“完全不吃水果”显然并非答案。中华医学会肝病分会发布的权威建议强调:科学吃水果,重点在品种、时段、控制总量与少碰加工型果制品。具体怎么做?以下方法帮你“吃得安心”:
优先选择低糖水果:如草莓、柚子、火龙果、苹果等,这类每100克糖分少于7克,且富含膳食纤维,对肝脏影响小。
![]()
合理掌控每日摄入量:成年人每日新鲜水果建议摄入量约200~350克(约一小碗果块)。超量食用,尤其是 一次吃大量高糖水果,肝脏容易“吃不消”。
控制食用时段:水果最好安排在两餐之间,避免饭后马上大量进食或用果汁代替主餐。晚上过晚进食水果,更易造成脂肪堆积。
警惕加工型果制品:水果罐头、糖渍水果、果脯等,应严格控制摄入。其糖分、添加成分可能数倍超标,无益健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