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晓燃
在田野乡间,他们架起手机,成为帮蟹农带货的新手主播;在街头小店,他们用手语与聋哑店主自如交流;在特教学校,他们耐心陪伴孩子探索烘焙的乐趣……
这些看似不相干的场景,活跃着一群“跨界”青年的身影,他们来自南京烟草。这群年轻人在本职工作之外,于学用结合中,将专业知识与技能带到更多需要的地方。
![]()
高淳烟草青年志愿者在“淳美”直播间里卖螃蟹。人民网 任晓燃摄
线上线下 助力蟹农
“家人们,看这只蟹大不大!”镜头前,徐莉莉举着刚出水的螃蟹向镜头展示。看到弹幕上“主播现蒸一只”的呼声,她利落地将蟹放入蒸锅,直播间里很快飘出诱人的香气。
徐莉莉是高淳烟草客户服务科员工,如今的“主播”身份源于3年前的一次走访。彼时,她了解到,高淳虽以固城湖大闸蟹闻名,但市场竞争激烈,不少蟹农为销路犯愁。
这么好的螃蟹,咋卖不动?带着这个问题,高淳烟草拉起了一支由6名青年员工组成的志愿直播小队,团队成员从零开始学习设备操作、话术设计和互动技巧。
谈起首次直播,徐莉莉坦言“知易行难”:“信息面窄,心里紧张,不知道该说什么。”为了尽快进入角色,她和小伙伴一有空就练习,没有专业设备,先用手机支架;缺乏经验,就对着镜子反复演练。单位也安排了直播技巧培训。
渐渐地,从脚本撰写到直播话术,从选品到场景布置,大家越来越得心应手。“我们参与了多场农产品展销会和农网购物节。”徐莉莉说,现在她能从下午4点播到晚上9点,最高一场有1500人在线。
在高淳,这样的“跨界”故事还有不少。除了直播助农,高淳烟草青年员工还主动架起金融机构与蟹农之间的桥梁,协同银行推广“蟹农贷”等普惠金融产品。
蟹农杨先生就是受益者之一。今年,高温天气导致收成不佳,资金周转困难。了解情况后,高淳烟草青年志愿者及时对接银行,帮他申请“蟹农贷”。3个工作日内,10万元低息贷款到账,杨先生紧锁的眉头舒展开来。
据统计,自2022年以来,高淳烟草通过直播实现助农销售额260余万元,帮助450余户农户获得信贷支持1.2亿元。
![]()
南京烟草志愿者用手语与聋哑店主交流。受访者供图
指尖心间,温暖相连
“您好,有什么可以帮您?”王静远熟练地用手语表达问候,一场无声的交流在他与聋哑店主间展开。
作为南京烟草二分局专卖监督管理科的“95后”员工,王静远从手语“小白”到掌握基本社交手势,进步很快。这得益于单位推行的师徒帮带机制,有手语特长的老员工张顺成了王静远的师父。
张顺早在2014年就获得国家手语翻译员证书,在帮带过程中,他带着王静远一起参与“情系聋哑,助残有爱”志愿服务。
鼓楼区东宏百货商店的刘玉华夫妇是聋哑人,一次店内订货系统出了故障,师徒俩迅速赶到,借助手语沟通,并帮助解决了问题。
“原来温暖可以这样传递。”王静远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张顺还有3年退休,王静远决心学好手语。
“我们二分局的年轻人都参与了这项志愿服务。”王静远介绍,单位的重点帮扶名单上有8户弱势群体,他们定期走访,帮忙干活,演示系统操作,解读政策要点。
“参与志愿服务,让我切身意识到个人价值也体现在帮助他人中。”谈及未来,王静远说,“我想把工作经验整理成手册,方便其他志愿者快速上手。”
江宁特殊教育学校的烘焙教室里,江宁烟草志愿者张涔瑶正引导孩子按下咖啡机按钮。“准备好了吗?三、二、一——”当细腻的奶泡浮现,孩子们眼中闪动着好奇与喜悦。
作为有着20多年历史的“金叶红韵”青年志愿服务队一员,张涔瑶“平时喜欢烘焙,这次算是发挥特长”。原来,恰逢江宁特殊教育学校烘焙教室新建成,队员们便策划了烘焙主题活动。
张涔瑶站在孩子们身边,俯身指导从和面、造型到烘焙的每个步骤。15分钟后,烤箱“叮”声响起,孩子们兴奋地跳了起来。
青春正好,温情不息。南京烟草的年轻人,以奋斗的身影书写着一份爱与责任的答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