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东坡诗词入翰墨,郑长安书法展为常州添雅韵

0
分享至


溪 山 好

郑长安书苏轼诗词文赋书法作品展

展览时间:

2025年11月9日—12月3日

展览地点:

常州美术馆

(常州市新北区锦绣路2号文化广场内7号楼)



11月9日,由江苏省书法院、江苏省青年艺术家协会、江苏省青年书法家协会、常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常州美术馆、常州市书法家协会、常州市苏东坡研究会承办,常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常州市青年书法家协会、赣榆区发促会秦山书画分会、江苏红荷文化有限公司协办的“溪山好——郑长安书苏轼诗词文赋书法作品展”在常州美术馆开幕。


中国书协顾问、全国教育书画协会名誉会长兼高等书法教育分会会长言恭达,中国书协理事、楷书委员会秘书长、江苏省书协副主席、江苏省书法院院长李啸,中共常州市委常委、市委宣传部部长陈志良,民革江苏省委会副主委、常州市委会主委、常州市政协副主席张加林,苏轼第三十代世孙、常州苏东坡纪念馆常务副馆长苏东等领导嘉宾近200人出席开幕式。言恭达、李啸分别讲话,常州市文联副主席蒋志文、苏东坡第三十代世孙苏东分别致辞。开幕式由常州美术馆馆长李庆主持。郑长安向常州美术馆捐赠作品,并致答谢词。


本次展览集中呈现了郑长安先生近年来的96幅精品力作,展期至12月3日,为广大书法爱好者与常州市民带来了一场兼具艺术价值与文化内涵的视觉盛宴。






苏轼《纵笔三首》200cm×100cm


苏轼《和秦太虚梅花》134cm×70cm

情怀立根 哲思为魂 创变致远


▢言恭达

我今天又看到了你们很多熟悉的面孔。我想今天作为长安的不止一次展览,但这次是最宏阔的展览。因为在展览一个月前,那天晚上,他扛着几大包一百多幅作品,一幅幅来给我展示,并且进行了适当的调整。

我想这对常州来说,我个人的感情是很深的,它实际上是我的第二故乡,因为当时是上世纪70年代初,我24岁,我弟弟亢达20岁。我们两位来到常州,用绘画来换取对生活的支撑,实际上真正唤起的是常州那片不是家乡的家乡情。

就像“溪山好”这个词一样,像苏东坡当年在常州得到的感受一样,为什么?因为中国书法、中国绘画是中国人一生的修行,它是我们中国哲学最本质、最简洁的一种表达。

就常州来说,它生活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对所有的,不管将来或者苏北苏南的人都一样,是抱着一种欢迎的姿态来融入它的文化当中。从这一点来说,长安是从苏北来到常州的,刚才李啸院长说得非常好,长安把他的生命、他的灵魂绽放在常州的土地上。当然他在这里也找到了他心爱的人、组成了家庭,对他来说都是很幸运的。

我非常佩服常州的领导,2014年,在全国首创“名师带高徒”活动。常州作为一个历史文化名城、一个古城,它为我们全国艺术界,不单书法界,带来了一个非常好的活动,它是一张名片,它连接了名家、初学者、文学艺术界、社会的一个通道。那么,当他完成了常州的“名师带高徒”之后,他调到李啸院长的江苏省书法院。2019年,江苏省委、省政府又举行了规模宏大、百位导师的“名师带徒”活动,长安本身有这个需求,还要继续学习,常州市的领导也希望我继续带领长安。在这个情况下,又过去一届,当然现在是第二届。

我讲这些历史,要说明什么呢?也就是说对郑长安这样一个青年逐步进入到中年的书家、一位文化人,他的变迁,是和他所处的地缘、所处的文化、所处的个人经历,包括他所在的单位,共同融合,用自己的生命来打造的一张名片。因此很多人认为郑长安现在好像名气越来越大,大家都知道他。我想对他来说,实际上他还是在不断地从起步到进步到升华。应该说他现在从春天进入到了秋天,当然还不到秋色这样一个季节里,他已经很丰收了。这种丰收对一个书家来说,他不能满足的,他确实也是在表达,始终也是一种谦卑的心态来传承中华文化和中国书法。

对长安来说,如何总结他自己一路上过来的、几十年的艺术生涯,我想可以用六个字。

第一个是:情怀。我们都是在新中国成长起来的艺术家,首先当你投入到某一门艺术的时候,你要出彩,你要进入到最深层次的文化基因、文化底蕴的时候,首先要注意情怀两个字,也就是说家国情怀支撑着,你可以用一年、两年,甚至几十年工夫,来筑你的万里长城,这是艺术的长城。对他来说,这种情怀他在我面前不止一次地表白,也是他用自己的实践表达的。这个情怀不但是他书法艺术的技法训练,更多的是对中国文化、中国艺术的书法美育方面的铺垫。因此这种情怀奠定了他一定要为新中国,为改革开放以后的中国文化、中国艺术,能够采集一朵花、一朵小花都已经很满足了。但这个花不是一般性个人的,恰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花园当中绽放的一种时代之花。

第二个:哲思,我常说哲思为文,所有的艺术,包括我在全国为中国书协会员进行培训的时候,跟二十来个省的中书协会员交流的一个题目:守护文化灵魂,回归艺术本真。现在大家都在评论中国的书坛怎么样、中国的画坛怎么样、中国的乐坛怎么样。实际上一句话还是要回归艺术本真,本真是什么?本真用什么来体现,那就是哲思,要用中国的哲学来破解。今天我们所看到的各种社会现象,更多是用中国的哲学来引领自己的艺术创作走向新的高度。

当然在哲学方面要谈,那不是一句话讲得完的,它是非常多的,而且是你一生受用的,永远学不完的。也不是一句话,老庄哲学就解决问题的,不是这样。可能我们对中国的哲学,它的哲理思辨,中国书法的文化性,它的哲学依据、它的思维形态、它的创新法则等,可能我们一般人比较模糊,或者说跟着大潮在进行推动,而长安在这一点上非常清楚,为什么呢?我非常满意他的,不是他今天写了多少作品,在不断地进步,不断地发展,包括他自己以及为江苏省书法院做了哪些事情。可能更多的,只有看到他对书法艺术这样特有的一门中华传统艺术进入当代性的一种探索,而这种探索是用中国哲学进入世界性的一种共同的反馈。

中国书法,我一直讲八个字:“向内、重和、尚简、贵神”,这八个字,始终是我们不能回避的。不管现在的书坛行书有什么样变化,从长安来说,他始终坚持着。而在坚持当中非常重要的从哪里来?要读中国的古代书论,读我们的经典,这是从古代书论当中的营养进入到当代性的一种转换,就是一个美学的转换,而这种美学的转换给你带来的是无穷的一种时代的风格、时代的情结。

因此你可以从哲思开始进入第三个关键词:创变。我常用创变两个字来替代创新,因为我们艺术不是工厂,不是一个工厂的创新解决问题的,而我们艺术是要有变,要通变。正如孙过庭《书谱》中所说的“通会之际,人书俱老”。因此,从通变的角度,长安所掌握的是,我感觉到,一方面他是读过很多书,因此在他身上,不是单纯地写书法,他写了很多文章,而且已经可以结集的文章,有的还获过奖。文章的整个范围也比较广,也都是在研究书法本体。而在这个方面,对他现在的指导、对他的艺术创变,带来了无穷的这方面的优秀因素。

所以他的作品,我感觉到,正如我在前言中所写:越来越清逸。中国书画艺术当中最高的气息是“逸气”。这个逸气带来了我们整个中国艺术能够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一个独特的艺术高峰,因此这种气息在长安的作品当中一直弥漫着,我说永远不能改变。即使你写大字,不管怎么样,都要保持这样的气息,当然,从书法来说,他这种气息实际上就是学养,就是对艺术本体的一种深度认知。因此在创变当中首先要坚持气息。在创变当中,必须要按照我们中国书法艺术本体的一个时代演进,汲取它的优质因子,在这个地方是要变,但变要变得有度,变要变得有规律,变得符合我们中国人一生修行的这样一个自己。

因此我想,我不可能用很多的话来陈述长安的特点,但我用这三个关键词,从他的情怀,进入到他的哲思,进入到他的创变,这是一条线,而这条线我相信会引导他一生几十年的追求,而且永无止境,所以让我们共同携起手来,走向秋天的深处。

(本文为中国书协顾问、全国教育书画协会名誉会长兼高等书法教育分会会长言恭达先生在“溪山好——郑长安书苏轼诗词文赋书法作品展”开幕式上的讲话整理稿,题目为编者所加)


苏轼《定风波》180cm×60cm


苏轼《书上元夜游》22cm×32cm

笔下有溪山


▢李啸

因为“溪山好”,今天,我们仿佛实现了一次久别重逢。郑长安用他手中的笔,为我们铺陈了一条回家的路,引导我们沿着东坡的诗词文赋,一步步走回这位伟大诗人灵魂的归宿之地,也走回我们心中共同的文化故乡。

古称毗陵的常州,对于苏东坡而言,是他“今且速归毗陵,聊自憩,此我里”放下尘世行囊的终老之地。对于长安来说,是他艺术和爱情生长的地方,这里孕育了他的成功与幸福。这份跨越时空的链接,让长安的笔墨带着体温,让今天的展览充满温度。

从今天的展览来观照长安的成长,我觉得在省书法院近年来的行政管理、创意策划、主题展览等各项工作,无疑让长安得到了历练,也从中受益。此前他举办过两次跟东坡相关的书法展览,这一次更臻完美。最让我欣赏的是展览的四个篇章,从“溪山履迹”“毗陵我里”到“高山流水”“千古风流”,既层层递进,曲径通幽,又有“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感觉。宛如一次深情的寻访,只是寻访的方式换成他温润的笔墨,这着实太富诗意。

四个篇章,各尽其妙。

“溪山履迹”,是漫随东坡的宦游足迹,曲折起伏,唯见溪山。经由长安秀逸典雅的笔触,我看到的不仅是远方绵延的山河,更有江南水韵、常州风物流转其中。

“毗陵我里”,是走进东坡“此心安处”的日常与情感。他对这片土地的归依感,在长安书卷气弥漫的笔墨中,变得可亲可感,如街坊里巷的一块门匾、一副春联。

“高山流水”,是聆听东坡朋友圈吟咏唱和。长安的笔下在此愈发流美畅达,信笔流淌如琴瑟和鸣,将文人的知己之遇、知音之交的冰雪肝胆,轻拢慢捻,娓娓道来。

“千古风流”,是仰望东坡的精神文化高峰。他光耀后世、脍炙人口的千古名篇在长安的笔下也表现为浑融与正大,这是一个后学对这位文化巨匠诚挚的故乡礼赞。

温润如玉的长安,其书正如其人。秀逸中见风骨,典雅中寓性情。长期浸淫于常州的人文气息中,其艺术自然承接着奔腾的江水与千古的文脉,生命与文化正是在传承中走向永恒。请允许我化用东坡的名句,共同寄望于未来:“唯愿文脉如此水,千年不复回。”愿苏东坡播下的种子,通过一代代郑长安们的浇灌,在斯地生生不息。

展览最动人的地方,在于它用书法构建了一个温暖的空间,让相近的灵魂在此相遇。让我们感受“溪山好”的召唤,感觉好书法的温度。最后,我还是要用恭达老师的话来结尾:“真正的书法艺术,永远是书写者整个生命的在场与超越”!

(本文为中国书协理事、楷书委员会秘书长、江苏省书协副主席、江苏省书法院院长李啸先生在“溪山好——郑长安书苏轼诗词文赋书法作品展”开幕式上的讲话内容)


苏轼《自金山放船至焦山》30cm×42cm


苏轼诗二首34cm×44cm


序言

▢言恭达

常州,这座千年文脉滋养的江南名城,自古便是人文荟萃、翰墨流芳之地。昔年东坡先生择此而终老,将其生命的最后足迹与不朽诗魂深深镌刻于此,遂使龙城平添了一份跨越时空的文化重量与精神标高。

苏轼之于中国文化的意义,早已超越文学艺术的范畴,而成为一种鲜活、圆融的生命态度的象征。他的一生,是“在路上”的一生,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溪山履迹,处处皆有生机活力。故而他在《菩萨蛮》中发出“买田阳羡吾将老,从来只为溪山好”的咏叹,这是东坡历经宦海浮沉、人生颠沛后,对自然山水、闲适生活的向往。

在我看来,“溪山好”不仅是自然景色的秀美可人,更是东坡超然物外、豁达乐观精神境界的生动写照,是一种哲学层面的领悟与境界的升华。

东坡早年怀抱济世之志,其眼中的溪山,或为抒怀对象,或含比兴寄托。及至中年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山川风物成为他抚慰心灵、参悟人生的道场。晚岁北归,选择常州作为归老之地,一句“溪山好”,已然褪尽了所有外在的附加与情绪的波澜,是历尽千帆后对世界本来面目的直观照见与全然接纳。无论外界风雨如何变幻,内心的“溪山”依旧美好,这标志着他人格修养的最终完成——一种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从容与自在。

因此,长安以“溪山好”为其书法展览之主题,可谓深得东坡精神之三昧。他通过书法笔墨,探寻的不仅是东坡笔下的文字风景,更是那文字背后博大、温暖而坚韧的灵魂栖息地。

我在《主体身心的在场与超越——论中国书法本体的起源》中指出:“中国书法的本体也要回归到‘人’的行为上,把书法作品及其形式看作结果。作为行为的‘书法’,简单说就是‘书写’,在个体层面上,它是眼部、手部、心灵三种感官符合艺术表现目的的一系列协调运动。”长安对此段话领悟尤为深刻。他明白书法即是人,“书为心画”,书法是眼、手、心协调自然书写后达情乐性的自我表达。要“技道并进”,技法是根基,道心是灵魂。只有“心手相应”,才能“达其性情,形其哀乐”。

一个月前,长安把托裱后的一百多件作品拿到我家,请我过目删定。我一一看过,纯粹、宁静、厚重、大气、雅致,他的书法不断精进,令我欣慰!长安从我习书近二十年,他对书法始终抱着一颗近乎虔诚的求道、问道之心,其痴迷与执着、纯粹与热忱,在当下浮躁的世风中尤为可贵。他深知,书法之大道,需在日复一日的笔墨锤炼中,让眼、手、心达成高度的默契,其蜕变恰如草木之生长,坚韧而有力量。

我很欣赏他对展览四个部分的文本遴选与概括。溪山履迹——苏轼生平纪游作品选萃,勾勒苏轼自中进士至终老于常州这四十余年间的人生轨迹与心路历程。按照其生平重要时间节点与地域转换,每年选取一首具有代表性的诗词文赋进行书法创作,构成一部视觉化的“东坡足迹之旅”;毗陵我里——苏轼与常州的深情厚谊,集中展示苏轼与常州深厚渊源的诗词文赋,突出常州在其生命中的特殊地位;高山流水——苏轼与友朋酬答及后人缅怀,拓展展览的时空维度,呈现苏轼的交游世界及其对后世的深远影响;千古风流——苏轼经典名篇荟萃,集中展示苏轼那些脍炙人口、具有极高文学与哲学价值、超越具体时空的经典名篇。

长安以独特的逻辑脉络,构建起一个立体、鲜活的东坡世界,他在这个书法创作过程中,与东坡进行着一场跨越千年的精神对话。由此,我看到长安对传统的敬畏、对文化的赤诚,更有着对东坡精神的深度共情。他写东坡的诗词文赋,是沉下心来的品读,把自己浸润到东坡的人生境遇中,体悟“大江东去”的豪迈,感受“十年生死两茫茫”的深情,领悟“一蓑烟雨任平生”的通达……这份心灵的投入,让他的书法,不是简单的文字抄录,而是情感共鸣后的自我超越。

从这批作品来看,长安的大字,愈见雄浑开阔,沉稳大气;小字更加雅逸清正,意蕴悠长。他心灵手敏,每张作品都能有不同的书写情态,笔触生动,自在通达。他的书写,没有多余的动作,提按自如,使转尽兴,点画圆润,疏密得当,不追求险峻,无意于雕琢,在平和中见韵味,在端庄中显性灵。长安的书法,映照着他澄澈、沉静、豁达的内心,眼之所见、手之所写,皆由心之所系。经意之极后的弱不经意,是他眼、手、心协调一致后向浑然天成之境界的再进发。

“溪山好”,好的是自然之美,是人文之韵,是精神之境;书法妙,妙的是笔墨之趣,是文化之脉,是心灵之道。这些既有古意又见性灵的书作,在提醒我们:真正的书法艺术,永远是书写者整个生命的在场与超越!

是为序。

郑长安


1979年8月生于江苏沭阳。江苏省书法院研究部主任,一级美术师。南京大学书法艺术硕士,常州大学硕士生导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江苏省青年艺术家协会副主席、江苏省青年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兼学术委员会主任,东南大学中国书法研究院副秘书长,江苏书画家联谊会副秘书长。

入选中国书法家协会“国学修养与书法·当代中青年书法理论批评家高研班”,江苏文艺“名师带徒”计划。被评为江苏省首批紫金文化艺术优秀青年,江苏省高层次人才培养计划(“333工程”)第三层次人才,2022·江苏十佳青年书法家。作品获第四届江苏省文华奖、第二届“江苏书法奖”,入展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全国优秀书法篆刻作品展、全国第五届草书作品展、全国首届手卷书法作品展、全国第三届扇面书法艺术展、全国第二届青年书法篆刻作品展、全国第九届书法篆刻展、全国首届草书大展、全国第三届草书作品展、全国第二届扇面书法展、第五届全国书坛新人作品展、第二届全国行草书大展等。出版《郑长安书法作品集》《郑长安书法论文集》(南京大学出版社)。论文入选全国第十一届书学讨论会、全国第二届高等书法教育论坛等。多篇论文发表于《中国书法》《美术》《书法》等。在广州、深圳、徐州、南京、宿迁、哈尔滨、常州、惠州、乌鲁木齐举办郑长安书法作品展。


苏轼《刑赏忠厚之至论》36cm×20cm×4


苏轼《司马君实独乐园》27cm×52.5cm


曾慥《类说 荆公得离骚句法》23cm×67.5cm


苏轼《种茶》27cm×28cm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现代快报 incentive-icons
现代快报
以“讲真话办实事树正气”为办报宗旨、以“新新闻新文化”为特色定位的新型主流媒体。
104778文章数 140642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