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中澳关系再度成为焦点。
一方面,中国恢复从澳大利亚进口油菜籽,首批试运货达6万吨,被外界视为中澳贸易关系回暖的积极信号;另一方面,澳大利亚官员和媒体却接连炒作“中国威胁”,从军事到经济层面频频向中国发难。
这种经济合作与政治对立并存的现象,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逻辑?澳大利亚为何在经济受益的同时,选择对中国采取强硬态度?
![]()
自2020年因病虫害检疫问题暂停从澳进口油菜籽以来,中澳贸易关系一度陷入低谷。
如今,中国重新开启从澳大利亚进口油菜籽的试运货,首批货物达6万吨。
这对于澳大利亚经济来说显然是重大利好。澳大利亚重回中国市场,不仅能缓解其国内农业出口的压力,也反映了中国在进口来源上的多元化策略,避免将“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然而,就在经济合作出现回暖迹象的同时,澳大利亚却在政治上连续对中国发难。
澳大利亚国防部长马尔斯在“2025年‘印太’国际海事博览会”上声称,中国的军事建设对澳大利亚的海上航线构成威胁。这已不是他首次发表类似言论。
今年5月的香格里拉对话会上,他也指责中国进行“二战后最大规模的军事扩张”,并缺乏“透明度”。
此外,澳情报部门更是指控“中国支持的黑客”入侵澳大利亚通信和基础设施网络。
对于澳方的系列抹黑言论,中国外交部迅速作出回应。
外交部发言人郭嘉昆明确表示,澳方的言论是“故意散播虚假叙事,蓄意挑动对抗”,并敦促澳大利亚停止发表不负责任的言论。尽管如此,澳大利亚为何仍对中国采取如此强硬的态度?
首先,澳大利亚借炒作“中国威胁”,为其军备扩张寻找借口。
近年来,澳大利亚大力推进军事发展,与美国、英国签署AUKUS协议,计划购买核潜艇,提升远程打击能力。
为了获得国内支持,澳方需要制造“外部威胁”,而中国成为了其刻意渲染的对象。
![]()
其次,澳大利亚的对华强硬态度与其配合美国“印太战略”密切相关。作为美国在亚太地区的重要盟友,澳大利亚近年来与美国和其他盟友加强军事合作,例如与菲律宾的联合军演、参与南海事务等,目的在于巩固其在印太地区的战略地位,同时换取美国在军事和外交上的进一步支持。
最后,澳大利亚炒作“中国威胁”,也是为了转移国内矛盾。当前,澳大利亚国内面临多重挑战,包括高企的通胀、社会矛盾加剧以及对政府的不满情绪。通过渲染外部威胁,澳大利亚试图将公众注意力从内政问题转移到国家安全议题上,缓解执政压力。
尽管中澳关系在经济合作上呈现出一定的回暖迹象,但澳大利亚在政治上的对华强硬态度仍在阻碍两国关系的进一步改善。
中国作为澳大利亚最大的贸易伙伴,对澳大利亚经济有着重要影响,而澳大利亚对中国市场的依赖也不容忽视。未来,中澳关系的走向将取决于双方能否在经济合作与政治分歧间找到平衡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