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i,我是胖胖。
最近在看王朔的书,有一句话直击人心:
“不要怕提反智,中国所谓智慧,无非是琢磨人。圣贤都是老油条,你有义务阻止老油条冒充社会良心。社会无良心,只有上智下愚廉价交换恻隐之心。”
“琢磨人”,这个词用得太准确了!
什么是“琢磨人”?
有一部分就是把一个活生生的人拆解成部件,看他能提供什么、能被利用多少、能否成为某个体系里的螺丝、零件、资源或敲门砖。
无所不用其极地去揣你的底、算你的账、量你的份量,面上说是为你好,实际上是把你当成资源和筹码,一寸寸掂量你的可利用价值。
这是现代社会里最可怕的现象:
人际也琢磨、单位也琢磨、平台也琢磨,连本该最单纯的地方——学校,也开始琢磨。
琢磨到最后,人不是人,是资源,是筹码:
![]()
11月14日,有网友晒出一张名为“忻州市某小学(西校区)家校联系卡”的表格,很快引起争议。
表格里,你能看到孩子的姓名、班级、父母学历、工作单位。
但这些还不算最刺眼的。
最刺眼的是“家长的擅长项目或可提供的社会资源”。
甚至,连“是否单亲”都赫然在列。
这些信息,看似“辅助教育”,实际上是在干一件事:摸底。
摸谁的底?摸家长的底。
顺带着,也把孩子的资源背景摸个底。
有家长说:“我工作不体面,不敢填,怕孩子丢脸。”
胖胖是这么觉得,当权力开始关心你的出身,而不是你的权利时,人的自由就已经被侵犯了。
或许,在一些地方、一些系统里,资源两个字,有时候真就比孩子的努力更有用,比孩子成绩更有效,比孩子的天真和善良更能打开门。
这不是父母心虚,这是经验主义。
孩子在学校混得好不好,和智商有关、和努力有关、和运气有关、但更重要的可能是和父母是谁有关。
这是最古老的偏见。
徐克拍《梁祝》的时候,有一个镜头我一直忘不了:
满口孔孟的教书先生根据学生家庭的财力,给人安排座位。
祝英台家里条件好,直接被领到前排,梁山伯出身寒微,只能安稳地坐在后面。
书院讲的是圣贤之道,墙上贴的是仁义礼智,但落到实际操作,就是谁家里宽裕,谁更靠前,谁没有背景,谁就自然靠后。
时代换了,工具变了,组织形式也现代化了,但有些逻辑可一点没变。
学校看上去是合作,其实是隐形的筛选。
看上去是家校共建,其实是谁能提供、提供什么、提供多少。
看上去是教育的一部分,其实更像是一种温和但不自觉的资源征调。
问题就在这里,孩子来上学,是为了被教育的,不是为了被评估家庭资源的。
而当表格里出现资源两个字,标志就很明显了:
孩子不止是孩子,孩子变成了家长资源的延伸。
家长不止是家长,而是潜在贡献者。
这种逻辑是社会的逻辑,不是教育的逻辑。
我特别在意是否单亲这个选项。
我想象一个孩子,在填写时看到这一栏,他不会理解这是一种统计,他只会理解成:“我是不是和别人不一样?”
他不知道成人社会的标签,他只知道自己被圈划在一个类别里。
他不知道学校的管理要求,他只知道这个信息可能让他在同龄人面前感到尴尬。
教育本该最接近公平,是孩子在现实社会之外能获得一点平等机会的地方。
但如果教育内部也开始学习社会那套看背景、看资源、看条件的逻辑,那孩子未来唯一能依靠的那块平地就塌了。
不是学校坏,也不是老师坏,而是系统的逻辑让所有人都被推着往一个方向走。
成年人不怕自己被比较,但他们怕孩子被比较,怕孩子因为家庭条件感到羞愧,怕孩子在一个本该平等的环境里失去平等。
成年人在社会上怎么斗,孩子不该承受。
教育里最难守住的不是知识,也不是纪律,而是一种态度:
把学生当成独立的人,而不是大人的延伸。
孩子有自己的尊严,有自己的情绪,有自己的边界。
孩子就是孩子。
可能,很多成年人已经习惯在社会的逻辑里生活太久,以至于忘了孩子没有义务提前承受这些逻辑。
教育的底线其实很简单:
让孩子感到自己被正常对待。
不是被特别照顾,也不是被特别关注。
就是正常,不被标签、不被分层、不被审视。
这不是理想,这是基础。
孩子来学校,不是为了被端详,不是为了被评估,也不是为了让家长被动参与某些事情。
他们只是想好好读书,好好成长,做个独立的人。
很多事情不需要拔高,也不需要夸张,学校不是不能收集信息,关键在于信息的边界在哪,目的是什么,对谁有益,谁承担后果,还有孩子需不需要承担。
有时一句话想清楚,比任何体面的表达都有用:
孩子只要被正常对待,就够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