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秋,巴黎 BHV 百货门口的抗议人群成了欧洲媒体镜头的焦点。中国超快时尚品牌希音进驻这一标志性商场的消息,引发了关于价格竞争、环境足迹的激烈争论。街头的标语与媒体的追问,将希音塑造成 “冲击欧洲市场的外来者”。
但法国乐天 CEO 塞德里克・杜福尔的一番话,却让这场喧嚣显得格外讽刺:“欧洲人盯着希音吵来吵去,不过是被战略烟雾弹迷惑。真正的危机是,中国企业早就懒得模仿我们了。” 这句直白的论断,戳破了欧洲经济自满的泡沫,揭示出其在全球竞争中的深层困境。
![]()
希音风波
巴黎街头的抗议者手持 “抵制不公平竞争” 的标语,法国媒体反复追问其供应链透明度与碳排放数据,将其与欧洲传统快时尚品牌的矛盾推向极致。但很少有人注意到,希音与 ZARA、H&M 的差距,早已不是价格层面的较量,而是商业模式的代际鸿沟。
欧洲快时尚行业沿用了数十年的 “先生产后销售” 模式,有着难以根治的痼疾。以 ZARA 为例,设计师完成款式设计后,需经过批量生产、全球物流调配等环节,新品从创意到上架至少需要 21 天。
![]()
这种模式下,品牌不得不依赖经验预判市场,一旦款式不受欢迎,便会造成大量库存积压。H&M 曾在 2023 年披露,其全球库存价值高达 43 亿欧元,其中近 15% 最终只能折价处理或销毁。
优势领域失守
希音带来的冲击只是冰山一角。在欧洲引以为傲的汽车、高端消费等核心领域,中国企业正以 “不按剧本出牌” 的方式实现突破,其核心特征并非模仿,而是重构赛道。
![]()
欧洲汽车产业长期占据全球价值链顶端,大众、宝马、奔驰等品牌构建的技术壁垒,曾让外界认为难以撼动。但中国新能源车的崛起,彻底打破了这一格局。国际清洁交通委员会 2025 年上半年的报告显示,欧洲新能源车市场份额虽从 2024 年的 20% 升至 23%,但中国车企的存在感正快速提升。
2025 年 4 月,中国车企在欧洲的销量同比暴涨 79%,市场份额从 2.6% 跃升至 4.6%。比亚迪单月销量增幅达 356%,小鹏成为首个在欧洲交付量突破 1 万辆的中国新势力品牌,其售价 40 万欧元以上的高端车型,在德国、法国的订单量连续三个月环比增长超 20%。
![]()
另一家中国高端品牌 ICICLE 的发展模式更具代表性。虽在巴黎设立设计中心,但其并未复制 Max Mara 的经典通勤风格,而是组建中法设计师联合团队,将中国传统的 “天人合一” 理念与欧洲现代剪裁相结合。
2024 年,ICICLE 收购法国百年品牌 Carven 后,并未简单植入自身产品,而是保留其设计基因的同时注入可持续时尚理念,推出的有机棉系列在欧洲市场的复购率达 38%。这种 “融合创新而非模仿” 的思路,彻底颠覆了欧洲对中国高端品牌的认知。
![]()
傲慢滤镜下
欧洲对中国企业的认知偏差,本质上源于长期积累的 “傲慢滤镜”。法国 CEO 杜福尔指出,欧洲经济精英们沉迷于对希音等品牌的表面争议,却不愿正视自身创新能力的衰退。世界经济论坛 2024 年发布的报告,为这一论断提供了数据支撑:2015 至 2022 年间,欧洲大企业的年均研发投入较美国少 32%,资本回报率比美国低 4 个百分点,在 AI、新能源、量子计算等 14 项关键技术中,仅有航空航天、高端制造等 4 项能与中美保持竞争力。
AI 领域的差距尤为明显。欧洲为规避技术风险出台的《人工智能法案》,被外界评价为 “全球最严格监管框架”,但严苛的条款也抑制了资本投入。2024 年欧洲 AI 领域的风险投资规模仅为美国的 1/5,人才流失率却高达 28%—— 德国联邦经济部的数据显示,该国 AI 产品进口量已连续三年超过出口量,自动驾驶、智能医疗等领域的核心技术严重依赖中美供应商。
![]()
反观中国,支撑企业创新的是一套完整的生态体系。希音的数字化供应链背后,是珠三角地区 2000 多家柔性生产工厂的协同响应,以及阿里云提供的实时数据处理能力;比亚迪的电池技术突破,得益于超过 1.5 万人的研发团队,以及深圳高新区 “研发投入加计扣除” 的政策支持。
这种 “市场试错 + 资本赋能 + 政策引导” 的体系化能力,并非简单模仿就能复制,也是欧洲当前难以构建的竞争优势。
![]()
危机本质
当欧洲街头仍在抗议希音时,中国企业已在更多领域实现超越。在绿色基建领域,雄安高铁站的光伏电站每年发电量达 580 万千瓦时,其搭载的智能能耗管控系统,能根据人流变化实时调节照明、空调功率,能源利用效率较德国柏林中央车站高出 40%。在光伏技术领域,中国企业的 PERC 电池转换效率突破 26%,占据全球 80% 的市场份额,欧洲最大的光伏电站 —— 西班牙努曼西亚电站,其核心组件全部来自中国。
这些突破背后,是中国企业从 “跟跑” 到 “领跑” 的角色转变。欧洲曾引以为傲的高铁技术,如今已被中国超越 —— 中国复兴号列车的运营时速达 350 公里,而欧洲最快的法国 TGV 列车时速为 320 公里,且中国高铁的智能化调度系统能将发车间隔缩短至 3 分钟,可靠性指标领先欧洲 15 个百分点。这种技术代差的形成,并非源于模仿,而是持续创新的结果。
![]()
如今,希音在巴黎 BHV 百货的快闪店仍在营业,中国新能源车在欧洲的公路上愈发常见,中国高端品牌正稳步走进欧洲的时尚圈。这些现象背后,是一个清晰的信号:中国企业早已跳出 “模仿” 的框架,在新的赛道上加速前行。对欧洲而言,打破傲慢滤镜,正视自身短板,或许才是应对危机的唯一出路。毕竟在快速迭代的全球经济中,停滞不前本身就是最大的风险。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