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又“赢了”,YU7销量干翻Model Y,雷军高调晒数据,媒体齐呼“中国品牌扬眉吐气”。
可热闹背后,一股刺鼻的营销味儿怎么也散不去。先别急着欢呼。销量高,就等于产品好?市场买账,就代表安全可靠?
![]()
当一辆车接连卷入致命事故,企业却只字不提技术缺陷,反而用“情绪价值”“顶流地位”转移视线时,这种胜利,未免太过轻浮。
没错,小米汽车10月卖了近5万台,YU7单月3.3万辆,数字亮眼。但别忘了,就在同一个月,成都刚发生一起小米YU7高速失控撞护栏致人死亡的事故;而今年3月安徽铜陵那起SU7碰撞起火、三人遇难的悲剧,至今调查结果仍语焉不详。
![]()
面对质疑,小米除了发几句“配合调查”的套话,再无实质回应。出事就沉默,爆单就狂欢,这算哪门子担当?
更讽刺的是,雷军一边强调“安全是底线”,一边把“30万均价”“吊打特斯拉”挂在嘴边。可消费者要的不是均价多高,而是关键时刻刹车能不能踩得住,电池会不会自燃,系统会不会突然失灵。
![]()
这些核心问题,小米从未正面拆解。反倒是发布会PPT越做越炫,粉丝社群越炒越热,“为发烧而生”的口号又搬回了汽车圈,仿佛只要用户足够“信仰”,就能自动免疫所有风险。
而所谓“打败特斯拉”,也经不起细究。
![]()
Model Y在中国降价走量多年,早已进入成熟稳定期;小米YU7则是新车上市+饥饿营销+粉丝抢购的组合拳。短期销量反超,更多是营销势能与交付节奏的错位,而非产品力的全面碾压。真要比三电技术、智驾可靠性、全球安全评级,小米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可雷军和团队,似乎等不及了。从“五年内超越保时捷”,到“SU7是地表最强”,从“全栈自研”到“生态无敌”,话越说越大,锅却越甩越远。
一旦出事,责任要么推给“驾驶员操作不当”,要么归咎于“极端路况”,唯独不反思:是不是为了赶工期压缩测试?是不是为了堆配置牺牲冗余?是不是把“快”放在了“稳”前面?
![]()
最令人不安的,是小米正在复制手机时代的路径:用极致营销掩盖技术短板,用粉丝经济对冲产品风险。
在手机领域,参数可以吹,系统可以OTA补;但在汽车领域,一个代码bug、一个结构缺陷,代价可能是人命。把汽车当成大号智能硬件来玩,是对生命的极度轻慢。
网友骂他“满嘴跑火车”,并非无端攻击。当一家车企的CEO更像网红主播,天天直播试驾、深夜发微博、跟黑粉对线,却很少走进实验室或碰撞车间时,公众有理由怀疑:他的重心到底在造车,还是在造神?
![]()
销量确实重要,但不该成为遮羞布。中国品牌要真正超越特斯拉,靠的不是月销数字的短暂领先,而是对安全、质量、透明度的敬畏之心。
蔚来、理想、比亚迪都在事故后主动公开数据、升级系统、召回改进,这才是负责任的态度。
小米若真想做“顶流”,就请少一点“情绪价值”的包装,多一点“生命至上”的诚意。否则,今天的销量冠军,明天可能就成了安全反面教材。
毕竟,车轮下的路,容不得半句虚言;方向盘后的命,经不起一次侥幸。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