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奉贤区城市书房建设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经过三年持续推进,40家“贤书房”已在奉贤全域扎根生长,形成覆盖城乡的阅读网络。从商圈、社区到乡村,一个个小而美的阅读空间正以前所未有的密度和多样性,融入奉贤市民的日常生活。
“今年是城市书房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的收官之年,我们如期圆满完成了既定任务。”奉贤区图书馆党支部书记、馆长施静华表示。“贤书房”的选址背后有一套明确的标准。她概括为三句话:“离我们老百姓最近的地方,老百姓最需要的地方,环境最美的地方。”
工作日上午,在奉贤区圆心汇生活广场,开业不久的StudyWithMe自习室·南书房又迎来了一批打卡市民。这座具有安静自习室功能的城市书房,不仅迎合了周边众多“考试族”的需求,也触发了阿姨妈妈们敏锐的“美景雷达”。从黄浦区搬迁来的陆女士正悠闲地翻阅杂志,“这里挺好,环境安静又漂亮,跟市区没两样。”
![]()
在内部的自习室,主理人王振宇细心地划分了不同的功能空间:“我们理解不同职业人群的多元需求,所以设计了静音区、交流区和小型会议室等不同区域。”而外部的南书房,则免费向所有读者开放。到了傍晚下班后,这里又坐满了为梦想奋斗的年轻人。“以前只能在图书馆或者家里自习,现在多了城市书房,可以去挑选自己喜欢的空间,而且服务功能都很全。”读者沈敏敏感慨,这里有快充插座为匆忙的上班族提供便利,折叠靠枕让午休的读者得以小憩,甚至连书目的更新都充分考虑读者建议。“常来的话也能交到很多朋友,感觉自己不是在孤军奋战。”
![]()
这样温暖的场景,如今在奉贤区的40家城市书房里每天都在上演。三年前启动的城市书房建设计划,如今已悄然改变了无数人的生活。
在金汇镇,“偒傣书房”作为奉贤区首批“贤书房”之一,已成为“15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中鲜活的一环。“偒傣”是金汇方言里“这里”的意思,象征着亲切感和归属感。
![]()
“我们做了两件事。”偒傣书房主理人张海涛介绍,“一是让书房成为‘活动的磁场’,一年能举办近百场活动,让近3000位居民来触摸文化温度;二是让书房成为‘贴心的港湾’,为笔墨爱好者开辟书法角,调整运营时间,为忙碌的学生与上班族留一盏夜灯。”与此同时,他们还邀请读者成为书房的“共建者”:周末有志愿者来帮忙打理,暑假里“小小志愿者”们穿梭书架间,体验图书管理员的日常。张海涛发现,“这种‘以孩子管理孩子’的方式,让书房变得更加温馨有序。”
在乡村,书房同样焕发着生机。庄行镇郊野公园的“茶吟”书房,茶香与书香交织;奉城镇洪西村的“洪船”书房,潺潺流水声与翻书声相和;青村镇李窑村的芳华书院,则成为连接城乡的新型文化桥梁。这些各具特色的书房,在方寸之间展现着奉贤文化的多元与包容。
![]()
芳华书院主理人池海莺表示,团队十分看好乡村的发展潜力。“如今大家都在做轻体验、轻聚集类型的场地,而我们更希望在乡村打造差异化的内容,为来访者带来惊喜。”她也指出,目前消费者的反馈十分积极。“大家不只是为了在网红村喝杯咖啡、看看风景,也希望在这样放松的环境中为自己‘充电’,获得精神上的滋养。”
![]()
“贤书房对于村里的老人,其实是更有吸引力的。”读者范懿则观察到:“因为他们退休了之后空闲时间很多,参加活动还可以交到更多的老伙伴、好朋友,所以对他们的精神生活还是有很好的改善。”
奉贤的阅读空间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城市书房不再仅仅是藏书和借阅的场所,而是演变成为融合多元文化服务的公共空间。而转变的创新之处在于广泛吸纳社会力量参与。目前,超过30%的贤书房引入社会力量参与运营,形成公益和市场互补的良好效益。“自习室并不是很赚钱的商业模式,我们做这个行业带着对文化追求的初心。”王振宇坦言,如今的商业大环境,对做空间生意而言,是一个风险较低的窗口期。“因为我们成本里面大头的租金等等,都有了一些下探。”
![]()
同时,在这次项目接触的过程中他发现,很多基层的领导班子都很有活力,愿意借助市场的力量做一些新鲜的事情。“这样的合作让我们既能保有一定的公益属性,又能获得可持续的发展能力,所以我们非常愿意展开更多的合作与尝试。”邃雅书局主理人方双杰则感受到参与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带来的变化。“成为‘贤书房’不仅丰富、升级了我们的活动,也让我们获得了更多居民的信任。很多人带着好奇走进来,变成了可以交流的书友。我们脱离了个体经营的孤独感,融入了整个城市的文化建设中。”
![]()
自2023年启动城市书房建设三年行动计划以来,奉贤区已累计建成示范性城市书房40家,实现13个街镇全覆盖,提供阅览座位近2000席,服务读者50万人次。奉贤区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李丹指出,“贤书房”早已超越传统阅读空间的范畴,正日益成为文化融合与城乡焕新的重要载体。“通过‘书房+’模式,我们将书香与文旅、乡村、商业实现深度融合。”
下一步,奉贤区将推动“贤书房”从“规模化建设”向“高质量运营”转型。施静华透露:“我们将往‘书房+’方向走,在环境优化、资源丰富和管理机制上进一步提升,实现文化阅读服务的高质量发展。”
从一张书桌到一个书房,从一个读者到一座城市的精神家园,奉贤用三年时间,在细微处书写着文化惠民的暖心答卷。未来,这些散布在城市各个角落的“贤书房”,将继续如点点星光,照亮更多人的精神世界。
记者 :傅潇瑶 陈嘉安
视频由奉贤区图书馆提供
编辑:夏阳
• end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