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没有配过这条视频里的任何内容,请大家帮忙听一下,这条片中的旁白部分,是我的声音吗?"日前,配音演员穆雪婷在微博发布视频《我被侵权了@亚马逊广告》。
这位曾为《原神》《明日方舟》等热门游戏角色配音的演员,怎么也没想到,自己参与录制的亚马逊广告系列片《水手星计划》,会在她毫不知情的情况下,被"AI分身"接管了后半部分。
![]()
事情要从两个月前说起。
一名自称"亚马逊"的工作人员找到穆雪婷,请她为《亚马逊水手星计划》系列片配音,明确告诉她"该系列片将有7集"。
8月至9月期间,穆雪婷完成了前3集的录制,并约好10月中旬继续配音后4集。然而,到了10月,对方却失联了。
直到11月初,她在社交媒体上看到完整发布的7集视频,才发现第4-7集里那个"与自己几乎一模一样的声音"。
"我有理由相信,我的声音被擅自用于AI训练和使用。"她在视频中这样说道。
更让她难以接受的是制作方的回应。
事发后,穆雪婷立即询问对接人员,对方称后四集是"找了另外一个真人录音"。当她要求提供这位"真实存在的人"的联系方式以便核实时,却被拒绝了。
11月8日,上海黑也文化传播公司发表声明,承认穆雪婷为前3集提供了配音,但对于后4集的争议却只字不提,仅将事件归结为"工作疏忽"。
作为事件的另一关联方,亚马逊中国截至目前未作任何公开回应,但相关视频已全网下架。
这种"真人配音到一半被AI接管"的半真半假模式,恰是当下AI侵权最隐蔽的危险形态。
北京互联网法院2024年4月审结的全国首例"AI声音侵权案"中,配音演员殷某某仅因授权录音制品,就被擅自用于AI模型训练,最终获赔25万元。
法院明确指出,授权录音制品并不意味着授权"声音AI化",只要一般社会公众能根据音色、语调将声音关联到特定自然人,就构成侵权,不要求与权利人声音"完全一致"。
然而司法实践中并非所有案例都如此明确。2024年12月,成都铁路运输第一法院对"孟帅"虚拟配音包案作出判决,认定不构成侵权。
这一截然相反的结果,暴露出声音可识别性程度、使用场景、授权链条完整性等具体认定标准上,仍存在巨大争议。
而在美国,2025年7月纽约联邦法院对Paul Lehrman与Linnea Sage诉Lovo案的判决更是令人警醒:原告败诉,法院认为AI模拟声音生成的是"具有独立属性的新声音",未固定的声音特征不受版权保护。
这与我国《民法典》将声音权作为独立人格权益参照肖像权保护的立场,形成鲜明对比。
争议的背后,是技术门槛崩塌带来的泛滥成灾。
蓝鲸新闻调查发现,二手平台上"AI声音克隆服务"1500字内容仅需不到10元,10秒到1分钟的音源文件就能训练出足以乱真的合成音。
教育育儿领域知名人士李某某发现自己的AI合成声音被用于图书带货时,侵权方已形成完整的产业链。
喜马拉雅平台曾发生翻录网络音频作品并盗版传播售卖的事件,不法商家盗用和兜售他人声音,获取非法经济利益。
配音行业的生存困境更令维权举步维艰。
虽然从业者都开始有自我保护意识,在签署协议时主动加上禁止用作AI的条款,但广告配音普遍采用"次结模式",流程短、无正式合同,侵权防不胜防。
有配音行业人士在穆雪婷微博跟评称,“任何使用AI技术采样他人语素的商用行为都应该获得被提取人的授权,并协商支付合理酬劳!声音和形象一样应受到法律保护!声音的侵权事件应该被更多人看到!”
前有斯嘉丽·约翰逊因OpenAI的Sky配音与她"极其相似"而公开发声,现有穆雪婷需要靠网友帮忙鉴定才能确认自己的声音被盗用,AI合成技术已让"自证我是我"成为难题。
更大的难题则是,法律与伦理,及社会治理等要素,在 AI 技术快速迭代中的严重滞后,这种错位必然累积更多的社会议题。
这是高歌猛进的 AI 产业的另一方面,而它被前者的荣光深深掩盖,应该引起足够的及时的重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