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11声量一年不如一年,但丝毫没有影响到各大平台“整活”的热情。
京东建立起前所未有的37天超长战线;抖音电商有红果短剧送来的“神助攻”;淘宝天猫则在官方立减、品类券等复杂的玩法中,将大促活动一直持续到11月中旬。手机里,各平台推送着眼花缭乱的“作战攻略”;家庭群里,又开始流传起“帮我点一下”的助力链接。
有意思的是,今年双11最火的词条,不是超头主播的新梗,也不是什么战报、增速。而是一条名为“双十一搞不懂”的热搜。
![]()
这揭露了消费者面对多重玩法的力不从心,也反衬出双11画风最“另类”的选手——拼多多。它没有复杂的预售规则、没有烧脑的优惠叠加满减,不仅商品直破底价,还要在双11当天就鸣金收鼓、结束大促,主打快准狠。
逻辑简单粗暴一直是拼多多在电商行业完成奇袭的核心要素。马云曾断言京东自建物流的重资产模式是悲剧,彼时以平台模式自居的阿里无疑是“轻”的代名词,但在拼多多面前,以“轻”为傲的阿里却显得“笨重”了起来。
支付、云服务、物流,其他平台耗费巨资和心血构建的基础设施,在拼多多看来仿佛都是可以外包的苦活累活,“不吃苦”的轻量化打法让拼多多轻巧得完全不像一个万亿市值的巨头。
更奇特的是,每当外界因其惊人的业绩增长而关注时,拼多多方面却有意无意传出“主动示弱”的声音,反复强调“增长不可持续”“公司基础薄弱”,真是狠起来连自己都要“砍几刀”。
“自黑”的背后究竟是凡尔赛,还是对自身模式有着清醒的认知?这位看似一点“苦”都不想吃的电商巨头,真不怕有一天被卡脖子吗?
01
宁可错过,绝不吃苦?
如果说电商江湖有“武功秘籍”,那么专注全域生态建设的阿里,手握的一定是包含各领域功法的《九阴真经》;供应链优势鲜明,讲究仓储、配送、售后等环节硬实力的京东,修炼的估计是《降龙十八掌》。
到了拼多多这里,主打心法则变成了“唯快不破、唯轻不倒”,它自成立之初就有着一种近乎偏执的目标感,将一切不能服务于“让用户快速买东西”这件事的存在,都视作可以砍掉的成本。
所以在拼多多这里,用户体验的“天平”是极度倾斜的。
在传统电商平台,如果消费者买到不满意的商品,退货或维权要经历沟通、寄回、卖家确认多个环节,整个流程往往是一场与卖家的拉锯战。小红书等社交平台上,商家拒绝理赔、平台介入后依旧没起作用的吐槽贴比比皆是。
拼多多却直接掀桌,它用算法和强势的平台规则,在很多场景下赋予了消费者“仅退款”的权力。就像给了每个消费者一把“尚方宝剑”,只要满足要求就能“一键退款,钱货两清(有时甚至货都不用退)”,大大降低了人们购买商品的心理门槛。
![]()
这无疑是令商家闻风丧胆的“霸王条款”,但从平台运营来看,却是绝妙的降本奇招。它用规则替代了海量的客服人力,虽然牺牲了部分商家的满意度,却换来了消费者“闭眼买”的忠诚度。
不过省下来的客服介入成本,或许一转身就变成了算法工程师的年终奖。
虽然拼多多对AI技术的宣传力度远小于其他电商,但它恰恰是把技术用出“骚操作”的公司。
比如它的“全站推广”营销系统,ROI(投入产出比)高得惊人。针对消费者,各种AI算法能够充分考虑“天时地利人和”,把低价带来的购意向流量妥善分发,完成从“搜索”到“发现”再到“下单”的消费闭环。
![]()
拼多多在AI方面的投入,似乎没有那种星辰大海式的基础研究,它的主要使命就是让用户更短的路径、更优的价格,来买更多的商品。于是2025年Q2季度的财报中,拼多多得以凭借277亿的运营利润远超市场预期,让资本市场再次被“不讲武德”的打法所震撼。
不过规则和算法更像是拼多多的“快功”,“拿来主义”才是它傲视群雄的“轻功”。自诞生至今的十年间,凡是需要长期、重金投入的“脏活累活”,拼多多一概选择绕着走。
支付?
直接扫码。阿里、京东都将支付视为“兵家必争之地”,不惜耗时耗力自建金融帝国时,拼多多却挥一挥手表示“你们先忙”,随后直接接入微信支付和支付宝,用省下来的钱和精力拿去给用户“砍一刀”。
哪怕每年要付出一笔不菲的通道费,也要把金融牌照、技术研发、合规风控这些“重资产”的包袱远远甩开,就连2020年上线多多钱包,至今五年的光阴,它依旧扮演着信贷导流的角色,只做中间商、绝不亲自下场,确保自己能以轻盈的姿态在电商主航道上狂奔。
物流?
一张面单搞定。京东用十年时间烧出了仓配一体的物流帝国,换来了“上午下单下午到”的口碑;阿里用菜鸟织网,试图协同“四通一达”。
拼多多却至今只聚焦电子面单系统,仓储、分拣、配送等苦差事全部甩给商家和快递公司,只做最顶层的订单信息流转,用数据和订单规模巧妙“挟持”物流体系为它高效工作。
![]()
云服务?
自觉做“租客”。阿里云、腾讯云、京东云打得不可开交,云服务早已被业内巨头看做“第二增长曲线”和“技术门面”,拼多多却从未进行大规模自建云,而是老老实实地当着别人的大客户。
以不变应万变的处世策略再次印证了拼多多的铁律:不赚“能力圈”之外的钱,坚决避免在另一个烧钱的战场上分心。
02
“轻体量”升到天花板,电商蛊王学不来
“出来混,迟早要还的”一直是颠扑不破的真理。极致的轻带来了极致的增长、也带来了需要突破的边界,拼多多“只占便宜,不吃亏”的轻功心法看似潇洒,却也将“命门”交到了别人手上。
及时零售成了今年双11的新看点。淘宝闪购宣布在10月15日-11月14日之间,将发放超1000万份的免单红包;京东推出“秒送好物低至5折”的活动,还有“点外卖赢门票”等多种玩法。
![]()
此刻的拼多多却陷入“远水解不了近渴”的尴尬,由于缺乏对末端运力的掌控,它无法满足消费者对“即时性”的需求。在这个“万物皆可外卖”的时代,拼多多只能在快递电商领域的“远场”,眼睁睁看着对手在新开辟的“近场”里攻城略地。
就像一场关于武力的竞技赛,拼多多将远程暗器练得出神入化,但当比赛突然增加了“近身拳法”项目时,它却发现自己压根没练过。
并且这位远程大师不仅不会近战,连开的“武馆”都是家徒四壁的毛坯风格。
互联网上有个比喻很形象:“在淘宝开店像租了一个精装修的商铺,在拼多多开店像租了一个毛坯房。”对于追求性价比的商家和工厂店来说,能卖货的“毛坯房”就足够了;但对于越来越重视数字化经营的品牌商家而言,想要的或许远不止于此。
与品牌对接时,拥有云服务的阿里和京东可以提供底层算力、数据库、上层营销工具、数据分析等一站式的解决方案,品牌只需“拎包入住”,就能实现卖货、会员管理、用户画像分析等全方位的精细化运营。
![]()
而拼多多目前提供的更多还是一个纯粹的“卖场”,它能给品牌带来巨大的流量和销量,但也受制于更深层次的产业数字化服务。毕竟许多品牌的需求不仅是销量,更是可以持续发展的“经营阵地”。
而除了电商平台的数字化云服务外,直播电商也是打造这种“经营阵地”的绝佳舞台。
如今的直播电商,早已不是简单的“电视购物”了。在抖音,用户可能因为搞笑段子就在董宇辉的直播间买了一袋米;在淘宝,李佳琦会像“男闺蜜”一样为用户试遍所有口红色号,它们的核心都是通过“内容”和“人设”建立起信任和社区氛围,让消费者在“逛”和“玩”中完成消费。
拼多多当然也有直播,而且同样充斥着“破价”、“秒杀”的叫喊,但它更像是高效的卖货渠道、货架电商的动态展示板,却少了能留住用户的“内容生态”,用户目的性极强地来这里,更多是为了追求性价比、买完即走,很难形成像抖音、阿里那样的社区粘性。
2025年开年,拼多多曾计划联手抖音招募商家进行双平台直播、再次践行“拿来主义”,但直播的底层逻辑是通过“兴趣内容”去创造增量需求,这种合作能短暂引入流量、但也需要拼多多尽快找到属于自己的核心资产。
![]()
在2025年Q2季度的财报中,拼多多的季度营收增速为7%,与2024年Q4季度的24%相比大幅放缓,这似乎说明了江湖上“唯快不破”的轻功,终究也有飞到头的时候。
“拼多多,真是一点‘苦’都不想吃?”这个问题的答案在过去或许是肯定的,但当单纯依靠流量魔法和极致性价比带来的增长红利逐渐消退时,市场可能不会再给它轻松的选择。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