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的一个午后,94岁的赵蕊香正坐在藤椅上翻杂志。
忽然,她的手猛地一顿,视线死死盯着一张照片,眼泪止不住的流了下来。
只因照片上的人,是她失踪了30多年的儿子黄旭华!
那么在她儿子身上究竟发生了什么,又为何被登上了杂志?
![]()
炮火改初心:从手术刀到造船台
黄旭华的家,是远近闻名的医生世家,小时候,他总跟着父亲给乡亲看病。
看着父亲用手术刀解除病人的痛苦,他就暗下决心,将来也要当一名好医生。
父亲也常对他说,医者仁心,能救一个是一个,可这份安稳的念想,在1937年被彻底撕碎。
那天,日本的飞机像黑压压的乌鸦,掠过家乡海丰的上空。
炸弹接二连三地落下,房屋瞬间塌成瓦砾,受伤的乡亲躺在地上哭嚎,血染红了泥土。
![]()
黄旭华跑前跑后帮忙,却发现连块干净的纱布都找不到,不少人就在绝望中没了气。
那时他14岁,一幕幕让他攥紧拳头,指甲掐进掌心。
他突然明白,个人的病好治,国家的“病”难治,没有强大的国家,再厉害的医生,也护不住身边的人。
从那天起,黄旭华变了。
他不再围着药箱转,而是把心思都放在了书本上。
![]()
高考填志愿时,他没和家人商量,直接在志愿表上填了船舶工程系。
父亲气得吹胡子瞪眼,亲戚们也纷纷劝他:“学医多稳当,造船又苦又没前途。”
黄旭华却很坚定:“国家有了强大的海军,外人就不敢再来欺负我们。”
而这份执拗,就注定了他不平凡的人生……
绝密三十年:家人眼中的“失踪者”
1958年的一天,黄旭华刚下班回到家,就接到了一份紧急调令。
上面只有简单的几个字:立即到北京报到,参与一项绝密工程。
![]()
他连和家人解释的时间都没有,只匆匆给妻子李世英留了张纸条,说自己要去外地工作,具体情况不便透露。
随后,他就登上了北上的火车,而这一去,就是足足三十年。
起初,他还能偶尔给家里寄封信,报个平安,可随着工程越来越机密,书信也断了。
家里人不知道他在哪,不知道他在做什么,甚至不知道他是否还活着。
母亲赵蕊香天天坐在门口盼,头发都盼白了。
![]()
有亲戚说,黄旭华肯定是在外面发了财,忘了家里的穷亲戚。
还有人说,他说不定早就不在人世了。
但赵蕊香从不相信这些话,她总对家人说:“我的儿子我知道,他不是那样的人。”
妻子李世英一个人撑起了整个家,既要照顾老人,又要抚养孩子。
孩子们常常问她:“爸爸去哪了?他什么时候回来?”
李世英只能强忍着眼泪,对孩子们说:“爸爸在为国家做大事,等事情办完了,他就回来了。”
![]()
其实黄旭华不是不想家,他比谁都思念亲人,每次看到别的战士和家人团聚,他都忍不住偷偷抹眼泪。
可他知道,自己肩上的担子太重了,因为这项工程,关系到国家的安全,关系到亿万人民的幸福。
但他只能把对家人的思念,深深埋在心底。
算盘造潜艇
黄旭华参与的,是中国第一代核潜艇研制工程,代号“09工程”。
![]()
当时的中国,一穷二白,没有技术资料,没有先进设备,甚至连一张完整的核潜艇图纸都没有。
有人断言,中国根本不可能造出核潜艇,可黄旭华和他的团队没有退缩。
他们把国外报刊上关于核潜艇的零星报道收集起来,一张一张拼凑,慢慢还原出核潜艇的大致轮廓。
没有计算机,他们就用算盘进行海量的计算。
为了一个数据,他们常常要算上几十遍、上百遍,直到得出准确的结果。
![]()
研制基地建在荒无人烟的葫芦岛,条件极其艰苦。
夏天,厂房里像个蒸笼,温度高达四十多度,他们穿着厚厚的工作服,汗流浃背,衣服湿了又干,干了又湿。
冬天,寒风刺骨,冻得人手脚发麻,他们依然坚守在岗位上。
粮食不够吃,他们就挖野菜、啃窝头,淡水稀缺,他们就省着用,洗脸、刷牙的水都舍不得多放。
除了艰苦的环境,他们还要面对各种误解和质疑,有人说他们是在“瞎折腾”,根本不可能成功。
![]()
甚至有个别上司也对他们失去了信心,想要暂停工程。
好在黄旭华一次次向上级汇报工作进展,用实际行动证明他们的努力没有白费。
就这样,在黄旭华和团队成员的共同努力下,中国第一艘核潜艇的研制工作一步步推进。
1970年12月26日,当“长征一号”核潜艇缓缓驶入大海时,现场所有人都激动得哭了。
这一刻,中国成为了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
深海试锋芒:64岁的“敢死队员”
核潜艇造出来了,但还有一个关键问题——极限深潜试验。
![]()
深潜试验是检验核潜艇性能的重要环节,风险极高。
在此之前,美国有一艘核潜艇在深潜试验中沉没,全体船员无一生还。
所以,当上级提出要进行深潜试验时,不少人都面露惧色。
此时的黄旭华已经64岁了,按道理来说,他完全不需要亲自参与试验。
但他知道,这次试验对核潜艇的发展至关重要,也关系到船员们的生命安全。
他毅然决定,亲自带队下潜。
1988年深潜试验那天,黄旭华穿上潜水服,和船员们一起走进了核潜艇。
![]()
随着核潜艇慢慢下潜,舱内的气氛越来越紧张,每下潜一米,大家的心跳就加快一分。
当核潜艇到达预定深度时,舱内一片寂静。
黄旭华沉着冷静地指挥着各项操作,仔细观察着仪器上的数据。
几分钟后,他下令上浮,当核潜艇成功浮出水面时,舱内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这次极限深潜试验,中国核潜艇实现了零故障,创造了世界核潜艇深潜试验的奇迹。
上岸后,黄旭华第一时间给妻子李世英打了个电话,哽咽着说:“我安全回来了。”
![]()
结语
黄旭华用三十年的隐姓埋名,换来了中国核潜艇的崛起。
他是国家的功臣,更是家人的骄傲。
这种“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正是因为有了像他这样的人,我们的国家才能越来越强大。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