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我成长专刊
影视作品心理分析
AC专栏
天气逐渐转冷,是应该吃点东西暖和暖和的时节。
这个季节如果你到上海,推荐你吃一碗馄饨,因为热气腾腾的菜肉馄饨里,确实蕴藏着能够温暖人心的东西。
最近上映的电影《菜肉馄饨》,也是如此。作为本片的第一批观众,简单谈谈我“吃”这一口“馄饨”后的“美食”点评:
![]()
“花鸟有什么好的,要和人白相”(“玩”的意思)。
周野芒饰演的主人公老汪是一个丧偶老人。
看到老人,你大概会下意识认为是步履蹒跚、老态龙钟,实则不然。上海作为一个高度老龄化城市,拥有大量其实比较健康、有活力也有经济能力的“初老”。
但是他们的生活和心理,长期得不到舆论和社会的关注,这也是这部作品的独特意义,因为电影的主叙述视角就是瞄准了这群“初老”。
![]()
老汪有两个“执念”:
首先,他已过世的妻子在他的心中仍然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妻子的突然离世,让他甚至产生了幻想,感觉妻子就在自己的身边,还能和自己对话。
因此,他的生活仿佛处在一个“结界”中,看似身边有其他人的存在,但是没有人可以真的走到他的世界里,因为他并不真正混在其他人的世界中。
![]()
最近刚去世的杨振宁先生,晚年因为和比他小很多岁的翁帆结婚,引发过巨大的争议。当时我年纪还很小,但是我记得当时的媒体报道就提到过:
他之所以会续弦,是因为当时他的原配妻子去世后,他经历了巨大的精神痛苦,甚至一度不能自已。正是翁帆的出现,让他走出了丧妻的创伤,生命也延续了20多年。
但是,老汪没有杨老能够直面创伤,摆脱执念,他依然不愿意融入人群,融入新的关系。
电影里,他正要婉拒一场聚会,阿庆饰演的另一个老人角色就跟他说:
要与人白相(玩),和人玩才有意思。
![]()
另一个执念大概更具有普遍性,是中国许多老人的“执念”,就是儿女的婚姻问题。
在上海,乃至全国,这都是一个现象级的普遍现象:
很多30多岁适婚年龄的年轻人,已经不进入婚姻,或者感受不到他们在主动推动进入婚姻。
老汪的儿子也是如此,名牌大学毕业,有比较不错的工作,也有“婚房”,条件各方面齐备,但是就是单身。所以老汪也很着急,“越俎代庖”跑到上海著名的人民公园相亲角,给儿子物色对象。
然而,这个执念也在“与人白相”的过程中,悄然发生变化。
在这里,他看到了其实不仅是自己儿子,别人的儿子、女儿,其实也在用同样的方式生活,也在抗拒父母的安排。
在跟他们交流的互动中,他能够换位思考,去理解年轻人在想什么,在面临的又是什么。
![]()
就像一碗馄饨,是有十多只馄饨组合而成的,不能单只售卖,也不能只下锅一只馄饨。
人也如此,需要融入到人群之中。混在一起。
这样的话,不仅有人与人之间温暖的情感慰藉,也有融入其中后对这个世界更全面的对待。
![]()
![]()
“马路上的人,都有点精神病”。
其实,我对老汪“病情”的描述说的还是比较婉转的,医生给他下的诊断是:精神分裂,是比较严重的心理疾病。
大家这几天在热搜上可以看到一个词“脑控 精神分裂”,说的是一位知名的网文作家,自述自己的大脑被某些人“操控”。很多不知情的人,会真的以为这个世界上存在这样的科技水平,可以“脑控”。
实际上,“脑控”的幻想,是精神分裂中一个比较常见的幻想。至于老汪,常常可以看到过世妻子陪伴身旁,还能和自己对话,相比之下,可能还不算严重。另外,这大概率还是因为妻子的离世对他的冲击太大,是一种补偿心理作祟,因为“待在”这个幻想中,至少可以填补他内心的某些空洞。
对老汪病情发展的叙述,也是我很喜欢这部作品的原因,因为电影真的关注到老年人丧偶引致的心理问题,以及通过这个视角,去更大范围关照老年人内心的孤独感。
![]()
说实在的,我们整个文化的偏爱,往往是随年龄递减的:
首先是偏爱青少年,都会认为要关心他们,把他们当做当然的弱者去看待。而电影对焦的中年人、老年人,特别是老年人的心理,是不被看见的,虽然他们的心理困扰的深度,远非青少年可以比拟。
电影里面还没有直写,但老汪已经“中年”(以三十为界)的儿子,也有自己的心路困境:这里既有婚姻恋爱方面的困扰,包括电影以略微戏剧化方式表达的性取向暗示,还有对生活方式的选择、发展道路的选择等,也皆为中年人的迷茫和困顿。
这两处,即老年和中年心理问题的写照,虽笔墨落的不多,但都是电影真正的浓墨重彩。
![]()
但是,我更喜欢的是电影对于这两个问题的视角切换。
既然是“问题”,很多人就会抱着我一定要去解决他的心态去看待,没有解决就认为是个一种缺陷,甚至可能因此感到自卑。
电影里,老汪在相亲角结识了茅善玉饰演的美琴,两个人彼此有好感。在老汪邀请美琴登门,给她煮一碗“菜肉馄饨”之际,美琴发现了老汪在服用精神类药物,感到很吃惊,美琴选择不辞而别。
当众人以为这段感情,可能就此结束了。没有想到的是,他们又联系了。
他们再次见面的时候,美琴主动提了这件事:
说她看到了他的药品。然后说,其实自己也觉得自己精神状态不太好,后来也去医院去看了,医生也给他配了点精神类的药物。
然后,她说:
其实现在马路上,很多人都是有精神病的。
你有问题,我有问题,他有问题,大家都有问题。
这不是说不需要把问题当回事,但是既然问题如此普遍,也就不需要如此如临大敌,为此感到畏畏缩缩。
这让我联想到,我参加的导演解读场上,现场观众提问,电影好像没有什么“狗血”的冲突,在不少影视作品里会大写特写的戏剧化场面都没有在这部电影里呈现,想知道原因。
导演是这样解释的:
其实,真实生活是没有那么多戏剧冲突的,过于戏剧化反而不真实。大部分人的生活,大家都在心照不宣,在寻求一种大家都能够接受的平衡。
我特别喜欢这个视角,也喜欢电影没有用夸张的方式表达生活的沟沟壑壑。
馄饨,也是混沌。
有些事,就没有必要说的那么清楚,也没有必要去斤斤计较。维持一个彼此都能接受的体面,大家彼此有数,或许就是生活的解法。
![]()
![]()
馄饨,如果放大去看,其实很像一座小山。
生活碰到一些困境,很多人很喜欢用山去做比喻,看自己有没有翻过这座山。
我们也会觉得,自己可能不在走上坡的路,而在走下坡的路。
电影里的老汪们,以他们的身体和精神状态来说,好像在走一条下坡路。
当然,他们的子女,特别是这些“半熟”的成年子女,面临极度的内卷,包括对将来的生活也倍感悲观,很多人的内心,也会对“走下坡路”感到恐慌。
下坡感的体验,特别对于当下社会来说,是一个具有时代象征意义的隐喻。
说实在,我不是那么喜欢这个比喻,因为这个比喻自带一种无力感和加速感。
所以,我想提出一个或许更有力量一点的比喻:
也可能你不是在走下坡路,而是换了一座山去征服。
就像一个个的馄饨,吃完这一口馄饨,吃下一口的馄饨,你也可以从人生的这座山离开,然后到转移到那座山去。
![]()
电影里,老汪的心理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但是最后他也不纠结于此了。他开始跟同龄老人一起,大家聊聊天,喝喝咖啡,看看画展。
电影最后,出现了老汪的儿子和美琴的女儿热络交流的场面,很多人会认为他们可能在一起了,算是一个happy ending,但多少有点烂俗、过于大团圆了。
实际上,我听导演解读,并非如此。在导演的设定中,画面背后的真相是,老汪和美琴才是在一起的人,而他们的子女只是因为老人在一起了,所以才比较熟悉,并没有发展为恋人关系,他们各自的婚恋问题还在那里。
这也可以啊。谁说男未婚、女未嫁,就只有一种关系的可能呢?
成年人之间,也需要相互的扶持,也需要友情的。
不要把爱,把情感,框的那么死板。
换一座山去征服。就像吃下一个馄饨一样。
![]()
生活很苦,那就多吃点碳水,多吃点馄饨。当然还可以用这碗馄饨盛出的热气,烫平内心的褶皱。
祝你更好!
End
作者 |Arthur Chen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简介:听过许多人的故事,也有了自己的故事。座右铭:惜时惜人。咨询小时数:4500小时,人际整合取向,研究方向:职场心理、婚恋两性、身心疾病、朋辈心理辅导。近期关注:历史人文、社会心理学、哲学思想史。
编辑|一杯咖啡全媒体编辑部
联系|一杯咖啡全媒体编辑部邮箱 coffeepr@qq.com
再推荐你几篇好文章
关注本公众号,回复【会员】,加入一杯咖啡会员社群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