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苍穹猎鹰第406篇演化日记
AI眼镜:下一个智能手机级的风口?
本文只是小编的观点分享,列举的数据和逻辑仅用于分析说明,不构成任何的决策建议。
近期,今日头条上的一篇文章,题目是《2025智能眼镜元年:中国24.6%全球份额,改写行业格局》,引起了小编的关注。
结合小编近期读到一些关于AI眼镜的资料,隐隐约约地感觉到,一股新的风口正在到来。
回顾消费电子发展历史,先是台式计算机、笔记本电脑,进入21世纪后的智能手机、智能手环、手表、VR头显等等……现在,AI眼镜出货量正在加速。
根据前面提到的头条文章介绍,2025上半年智能眼镜全球出货406.5万台,同比暴涨64.2%,中国狂卖100万台占了24.6%。
可以确定的是,在国内完善和成熟的消费电子产业链基础上,这个份额还会进一步攀升。根据之前的笔记本电脑、智能手机和电动汽车上,都可以看到类似的规律。
经过分析,小编大致得出一个结论,未来五到十年,AI眼镜很大概率,成为智能手机杀手级的配件,超越智能手表(手环)成为手机之外最重要的屏幕。
1/4 核心零部件技术成熟
目前,AI眼镜的主要核心零部件技术瓶颈已经突破,或处于突破的前夕,包括镜片在内的光学器件、芯片、支架等。
2013年谷歌刚刚推出智能眼镜,那个时候无论光学器件、电池和芯片技术,和当下根本不是一个量级。
根据《2025智能眼镜元年:中国24.6%全球份上,改写行业格局》透露,广州某家企业搞定了“衍射光波导”技术,让户外也能看清屏幕;深圳产业链更狠,24小时就能完成从设计到打样的全流程。
国内厂商更是把供应链卷到极致,广纳四维的波导片全球市占率61.4%,光峰科技把光机成本砍半、重量减20%。
对于消费电子来说,存在“不可能三角”,就是性能、重量和续航,三者之间很难做到既要又要还要。
性能包括方方面面,比如光学器件、系统、芯片、电池等性能,这些太专业,不作过多深入讨论。
对于智能穿戴来说,肯定是越轻越好,前提是得保证性能。这很好理解,对于眼镜来说,谁都不愿意鼻梁骨上架一个大家伙,除非想练铁鼻功。
苹果叫停了号称划时代的硬件产品Vision Pro,除了贵之外(售价达到3千多美元,国内甚至卖到近3万人民币),还有一个令用户难以接受的就是重(600多克)。
虽然不是架在鼻梁骨上,但顶着这么一斤多重的家伙,时间长了不用看任何东西都会晕。
小编把家人的眼镜拿过来称一下,不到20克。而主流AI眼镜,重量普遍在30至50克之间,部分可以做到30克以内,虽仍有轻微重量感,但短时间佩戴完全可以接受。
接下来就是续航了。小编认为,对于主流AI眼镜(价格2000元左右)来说,能待机一周左右,才有可能被大范围的接受。
而目前主流厂商的产品,重度使用者几乎每天都要充电,轻度使用者也需要三天充一次电,这样的续航时间差强人意。
对于发烧友来说,还可以用,普通用户就可能望而却步了。
根据相关推测,AI眼镜电池预计明年可以做到待机一周,那么受众就会大大拓展。
2/4 应用端倒逼
根据《2025智能眼镜元年:中国24.6%全球份额,改写行业格局》的分析,AI眼镜的应用端已经是百花齐放。
记者的“工作搭子”、交警的“超级大脑”,甚至医疗手术导航、工业远程指导都有它的身影,B端市场预计2030年占比将达63%,接下来还会进一步向C端用户延伸。
回顾互联网发展历程,真正让互联网生态繁荣的,是微信、淘宝、京东、抖音、美团这些扎根民生的应用。
当下,AI眼镜软硬件融合方面已经做得非常不错了。
随着大语言模型性能的飞速提升,功耗也越来越低,以最低的功耗实现更优的性能已经成为现实。
加上软件生态的成熟,尤其苹果、华为、小米等消费电子头部厂商的入局,会极大地推动生态的完善,推动规模化落地应用。
而作为先行先试的谷歌和Meta,先发优势有可能被赶超。
原因可能是,虽然谷歌和Meta最先做出产品,但它们是软件公司,几乎没有硬件的业务。
产业界有一个普遍现象,从软件切入硬件成功的很少见,无论谷歌、Meta,还是国内的百度、阿里、腾讯,都是雷声大雨点小。
而反过来,从硬件切入软件的,反而过得风生水起。比如苹果、三星,国内的华为、小米等等。
可能的原因,就是硬件涉及的上下游供应商、库存管理、销售渠道、售后服务等,跟软件行业比起来,复杂度难不止一个数量级。
3/4 第2块屏幕
AI眼镜是连接数字空间和物理世界最便捷的渠道之一,甚至可以把“之一”去掉。
因为人类获取外界信息,大多数是通过视觉渠道。
未来很大概率成为智能手机之外最重要的屏幕,极大降低人们看手机的频率。
根据使用的习惯,我们遇到一个陌生的人和事物,需要掏出手机搜索,或者拍照查找。AI眼镜不需要,直接在屏幕上就可以显示相关信息,免去频繁掏手机的麻烦。
传统的消费电子,数字空间和物理世界泾渭分明。眼镜则不一样,一块镜片上,既可以看到真实的物理世界,还可以开辟小屏幕兼顾数字空间,很容易就把两者结合起来。
数字空间和物理世界的融合不断加深,这是一个非常确定的趋势。哪个行业、哪个产品能够更好地弥合两者之间的鸿沟,未来前景肯定不可限量。
这会涉及到隐私保护的问题,相关法律法规还有待完善。一般来说,相较技术而言,监管总是滞后的。
4/4 市场潜力
根据前面的假设推测,未来AI眼镜如果能够成为智能手表(手环)同等地位的产品,那么出货量至少也要接近。
根据国际数据公司(IDC)最新发布的《全球可穿戴设备市场季度跟踪报告》,2024年全球腕戴设备(含智能手表手环)市场出货1.9亿台。
前面提到的“2025上半年智能眼镜全球出货406.5万台”,乐观估计今年全年出货量有望超越1千万,但和腕戴设备的1.9亿台,还有十几倍的差距。
而根据市场研究机构Counterpoint Research发布的数据,2024年全球智能眼镜出货量同比暴增210%,2023年同比增长了156%,预计在2025年至2029年期间维持超过60%的年均复合增长率,这可是全行业增长速度。
在当下竞争白热化的各行各业,无疑一块巨大的蓝海,上下游产业链也能分一杯羹。
本文只是小编的观点分享,列举的数据和逻辑仅用于分析说明,不构成任何的决策建议。
参考资料:
《2025智能眼镜元年:中国24.6%全球份额,改写行业格局》
王煜全:《苹果砍掉Vision Pro,全力押注智能眼镜!后发制人的收割开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