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你想象未来的家庭场景:机器人能轻手轻脚拿起鸡蛋,精准分类垃圾,还能和其他机器人配合完成家务;在工厂里,不同机器人分工协作,高效完成产品质检与组装——这些曾经只存在于科幻电影里的画面,正因为一款名为Pelican-VL1.0的大模型,逐渐走进现实。作为全球参数量最大的具身智能多模态大模型,Pelican-VL1.0由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研发并正式开源,它不仅打通了机器人“看懂世界”到“动起来”的智能链路,更让中国在人形机器人核心技术领域,迈出了里程碑式的一步。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款“智慧大脑”如何重塑机器人的能力,以及它为产业和生活带来的改变。
![]()
一、Pelican-VL1.0:让机器人“会思考、能学习”的核心密码
想要机器人像人类一样灵活应对世界,首先得让它具备“感知”与“学习”的能力。Pelican-VL1.0之所以能成为突破,关键就在于它解决了传统机器人“只会机械执行,不会灵活应变”的痛点,靠的正是两大核心技术。
1.1像人类一样“刻意练习”的DPPO训练范式
你有没有想过,人类是怎么学会一项新技能的?往往是在不断尝试中发现错误、纠正错误,比如学骑车时摔几次跤,就知道如何保持平衡。Pelican-VL1.0借鉴了这种“刻意练习”的思路,研发出DPPO训练范式。简单来说,模型会先通过强化学习“试错”:在处理任务时,自动找出自己的薄弱环节,比如分不清杯子和碗的抓取力度,或者判断错物体的位置;然后生成“失败样本”,再通过监督微调针对性改进——就像老师针对学生的错题进行辅导。
这种“试错-纠错-巩固”的循环,让模型越练越精。比如在训练抓取任务时,第一次没抓稳玻璃杯,模型会记录下当时的视觉信息、力度参数,下次再遇到类似物体,就会调整策略,慢慢掌握“轻拿轻放”的技巧。数据显示,仅用20万条训练数据,Pelican-VL1.0就能达到最优性能,数据利用效率是其他大模型的10到50倍,堪称“性价比之王”。
![]()
1.2打通“看、听、做”的多模态融合能力
人类感知世界,靠的是眼睛看、耳朵听、手脚动的配合;而Pelican-VL1.0则实现了“图像+视频+语言”的多模态融合,让机器人真正“读懂”环境和指令。比如你说“把桌上的书放到书架第三层”,模型会先通过视觉识别“桌子”“书”“书架”的位置,再分析视频里书架的分层结构,最后结合语言指令,规划出“伸手抓书-移动到书架-精准放置”的动作步骤。
这种融合能力有多强?在12个主流公开评测基准中,Pelican-VL1.0都达到了行业领先水平,不仅超过了Qwen3-VL、InternVL3.5等同级别开源模型,甚至在部分任务上超越了GPT-5、GoogleGemini等闭源大模型。无论是复杂环境中的物体识别,还是根据视频判断动作因果关系,它都能给出精准的“决策”。
二、从“抓得稳”到“协作好”:Pelican-VL1.0的实战突破
技术的价值,最终要靠实际应用来检验。Pelican-VL1.0落地后,在“智能抓取”和“多机器人协作”两大关键场景中,展现出了令人惊喜的能力,解决了行业多年的难题。
![]()
2.1智能抓取:让机器人“捏鸡蛋不碎,抓杯子不滑”
对机器人来说,“抓取”是最基础也最难的任务之一。抓重了会捏碎鸡蛋,抓轻了会让杯子滑落;遇到表面光滑的金属零件,更是容易“失手”。传统机器人靠预设程序操作,面对不同物体常常“水土不服”,而Pelican-VL1.0通过“感知运动闭环”,完美解决了这个问题。
这个闭环分三步:首先是“主动预测”——接触物体前,模型通过视觉判断物体属性,比如看到鸡蛋就知道“易碎、需轻力”,提前设定初始抓取力;然后是“触觉适应”——抓取时,指尖传感器实时传回数据,一旦发现物体有微滑移,就像人类手指调整力度一样,毫秒级微调抓力;最后是“记忆更新”——每次抓取后,系统会把成功经验存入“记忆库”,下次遇到类似物体,直接调用更精准的策略。
在测试中,搭载Pelican-VL1.0的机器人,抓取成功率比传统系统提升了40%:既能稳稳拿起玻璃杯,也能轻柔捏起鸡蛋,甚至面对从未见过的不规则物体,也能快速分析并找到最佳抓取方式。这为机器人进入家庭、餐厅等场景,打下了关键基础。
2.2多机器人协作:像“项目经理”一样指挥团队
随着任务越来越复杂,单一机器人往往力不从心。比如在灯泡质检流程中,需要有人启动系统、有人检测外观、有人测试功能——这就需要多机器人协同工作。Pelican-VL1.0扮演了“项目经理”的角色,能根据机器人的能力分工,让整个流程高效运转。
具体来说,它会先“分解任务”:把“灯泡质检”拆成“启动电控柜”“外观检测”“功能测试”等子任务,然后分配给合适的机器人——让轮式人形机器人负责移动启动系统,双臂机器人负责精细的检测操作。接着,通过“函数调用”下发指令,比如给轮式机器人发送“前往电控柜位置,按启动键”的指令,给双臂机器人发送“检查灯泡灯丝是否完好,测试点亮功能”的指令。
在协作过程中,模型还能实时监控进度:如果双臂机器人发现某个灯泡不合格,会立即反馈,Pelican-VL1.0就会指令其他机器人将其归类到“不合格品区域”。这种协作模式,让原本需要人工协调的复杂任务,实现了全自动化,效率提升了30%以上。
三、开源的力量:让更多机器人“用上聪明大脑”
Pelican-VL1.0的价值,不仅在于技术本身,更在于它的“开源”——研发团队将模型代码、推理框架全部公开,任何人都能免费使用、定制。这一举动,正在打破人形机器人研发的“高门槛”,让更多企业和科研机构能参与进来。
3.1降低研发门槛,加速产业落地
过去,一家中小企业想要研发智能机器人,光是搭建基础大模型就需要投入数百万甚至上千万资金,还得组建专业团队,门槛极高。而Pelican-VL1.0提供了“现成的智慧大脑”,企业只需根据自身需求微调——比如物流公司可以让模型专注学习“分拣包裹”,家电企业可以让模型学习“组装零件”,大大缩短了研发周期,降低了成本。
比如一家做家居机器人的小公司,原本需要6个月研发抓取控制算法,现在基于Pelican-VL1.0,2个月就能完成定制,节省了大量时间和资金。这种“拿来就能用”的模式,正在让机器人技术更快地走进制造业、物流、零售等行业。
3.2推动学术创新,共建智能生态
对科研机构来说,Pelican-VL1.0的开源就像提供了一个“实验平台”。研究人员可以在这个基础上探索新的算法,比如如何让机器人更好地理解人类的模糊指令,或者如何在极端环境(如高温、潮湿)中保持性能。目前,已有多所高校基于Pelican-VL1.0开展研究,推动具身智能领域的技术突破。
更重要的是,开源形成了“共建共享”的生态:企业将实际应用中的问题反馈给研发团队,科研机构将新的算法优化融入模型,最终让Pelican-VL1.0不断进化,变得更智能、更实用。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还在推进“千台机器人真实场景数据采集计划”,让上千台机器人在工厂、酒店等场景中采集数据,进一步优化模型——这就像给机器人的“智慧大脑”不断补充“生活经验”。
![]()
四、未来已来:Pelican-VL1.0背后的人形机器人革命
当Pelican-VL1.0让机器人“会思考、能学习、懂协作”,我们的生活和产业正在发生深刻改变。在家庭中,未来的机器人不仅能打扫卫生、照顾老人,还能根据你的习惯调整操作——比如知道你喜欢用左手拿杯子,就会从左侧递过来;在工厂里,机器人团队能24小时高效工作,减少人工误差,提高产品质量;在物流仓库,机器人能快速分拣包裹,让快递更快送到你手中。
当然,挑战依然存在:训练模型需要巨大的算力,单次训练耗费超过50,000A800GPU-小时,如何降低算力成本?数据收集过程中,如何保护用户隐私?这些都是接下来需要解决的问题。但不可否认的是,Pelican-VL1.0已经为中国人形机器人产业按下了“加速键”——从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马拉松冠军,到如今的“智慧大脑”开源,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正在用技术实力,让中国在全球机器人竞争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
或许用不了多久,当你在家中看到机器人熟练地做家务,在工厂里看到机器人团队高效协作时,你会想起:这一切的起点,正是Pelican-VL1.0这款“智慧大脑”的诞生。而这,只是中国人形机器人革命的开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