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过这种体验?和朋友聊起同一个国家,却发现你们说的“疆域范围”根本不是一回事?日本就是这么个神奇的存在——在中国人眼里,它就是本州、九州、四国、北海道四座大岛拼起来的群岛,边界清晰得像教科书里画的那样;但在不少日本人的认知里,他们的“国家版图”可就宽敞多了,北边惦记着俄罗斯实际控制的北方四岛,南边把冲绳(也就是曾经的琉球)当成自家固有领土,连远在太平洋上的小笠原群岛都算在势力范围里。
![]()
这可不是简单的“地图画大画小”的问题,背后藏着上千年的历史拉扯、扩张与博弈。要搞懂这差距的根源,得从一枚两千年前的金印说起。东汉光武帝时期,日本列岛上有个叫“奴国”的部落,派了使者漂洋过海跑到洛阳进贡。刘秀见这远来的使者挺诚恳,就赐了一枚金印,上面刻着“汉倭奴国王”五个字。这枚金印现在成了日本的一级国宝,常年在博物馆展出,算是两国最早官方往来的铁证。可那会儿谁也没想到,这枚印背后的“身份认知”,会在后来的岁月里慢慢跑偏。
从“倭国”到“日本”:名字变大,领土也跟着扩
日本列岛早期可不是一个统一的国家,而是一堆小部落、小王国散落在各个岛屿上。“奴国”只是其中实力较强的一个,因为先跟汉朝建交,拿到了官方认证,才算在众多小国里有了“排面”。到了3世纪,这些小国慢慢整合,形成了一个统一的“倭国”,还自称“大倭国”,算是有了明确的国家意识。
![]()
但“倭”这个字,在古代汉语里多少带点“矮小”的意思,随着日本慢慢接触中原文化,越来越觉得这名字不好听。隋朝的时候,倭国使者又来朝贡,递上的国书里写了一句“日出处天子,致日没处天子无恙”。这话可把隋炀帝气坏了——在当时的天朝上国观念里,只有隋朝皇帝能叫“天子”,一个海外小国居然敢跟自己平起平坐,还自称“日出处天子”,简直是大逆不道。隋炀帝当场下令,以后这种不敬的书信别再呈上来。
不过日本没放弃“改名”的想法。到了唐朝,他们一边派着一波又一波遣唐使往长安跑,把唐朝的制度、建筑、文字全搬回本国,一边趁着大化改新的机会,正式把国名改成了“日本”。意思很直白:太阳升起的地方。这名字一改,不仅透着对中原文化的认同,更藏着隐隐的野心——既然是“日出处”,自然想让自己的疆域也像太阳辐射一样,越扩越广。
那会儿日本的地盘其实挺有限,只占了本州岛中南部、四国岛和九州岛。本州岛北部和北海道,住着的是阿伊努人,日本人称他们为“虾夷人”,把那片土地叫“虾夷地”,说白了就是把人家当成了“蛮夷”。随着日本国力越来越强,就开始往北扩张,跟阿伊努人抢地盘。为了专门对付阿伊努人,日本还设置了“征夷大将军”这个职位,没想到后来这个职位权力越来越大,直接架空了天皇,开启了幕府统治的时代。
![]()
阿伊努人跟日本抗争了上千年,可架不住对方人多势众、武器先进。到了16世纪,日本直接派兵侵入北海道,建了个叫福山城的军事据点,以这里为基地慢慢蚕食整个北海道,还对阿伊努人展开了屠杀。到18世纪后期,北海道彻底被日本控制。1868年明治维新后,日本干脆把“虾夷地”改名叫“北海道”,正式纳入自己的版图。1899年,他们还颁布了《北海道旧土人法》,不承认阿伊努人是独立民族,说他们是和族的“支脉”,逼着人家学日语、穿和服、信神道教,硬生生把这个原住民民族给同化了。
近代疯狂“圈地”:从琉球到太平洋,野心越来越大
明治维新算是日本的“逆袭转折点”,之前是学中国的学生,之后就变成了到处抢地盘的野心家。他们不光在本土扩张,还把目光投向了周边的岛屿和国家。
首先遭殃的是琉球王国。琉球在历史上一直是中国的藩属国,定期向中国朝贡,同时也跟日本有贸易往来。1879年,日本直接派兵吞并了琉球,搞了个“废琉置县”,把琉球变成了自己的冲绳县。琉球国王曾派人跑到清朝求救,可那会儿清朝自身难保,根本没能力管,琉球就这么成了日本的“战利品”。
![]()
紧接着是小笠原群岛。这组岛屿在太平洋上,离日本本土挺远,19世纪中期的时候,美国和英国都想抢,互相宣称对 islands 拥有主权。后来英国为了拉拢日本牵制沙俄和美国,在1876年把小笠原群岛交给了日本。日本捡了个大便宜,二话不说就把这组岛屿纳入了自己的管辖范围。
甲午战争更是让日本的野心膨胀到了极点。1894年,日本主动挑起战争,清朝战败后赔了日本两亿两白银。这笔巨额赔款让日本的军力和经济实力暴涨,之后又在1904年的日俄战争中打败俄国,彻底站稳了东亚霸主的地位。到了一战,日本加入协约国,趁着欧洲列强打内战,出兵攻占了德国在亚太地区的殖民地,把太平洋上的一批岛屿也攥在了手里,成了西太平洋地区的“一霸”。
最让人愤慨的是二战时期的侵略行为。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占了中国东北;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中国人民付出了巨大牺牲才把日本侵略者赶出去。1941年,日本偷袭珍珠港,引发太平洋战争,在短短几年里占领了东南亚大片土地和太平洋上的诸多岛屿,那会儿日本的“实际控制范围”达到了历史顶峰,也让他们的“领土认知”变得更加离谱。
![]()
二战后没算清的账:领土争议成了认知鸿沟
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按《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的规定,日本的领土只能限于本州、九州、四国、北海道四座大岛,之前抢来的所有土地都得吐出来。可事情并没有这么简单。
二战后,琉球群岛、小笠原群岛被联合国交给美国托管。后来随着美日关系改善,美国在1972年把琉球群岛的“行政管理权”交给了日本,但并没有明确说日本拥有主权。可日本却顺理成章地把琉球当成了自己的冲绳县,在认知里完全把它当成了固有领土。
北方四岛(国后岛、择捉岛、齿舞诸岛、色丹岛)的问题更复杂。二战末期,苏联对日宣战,出兵占领了这四座岛屿。日本一直认为这四座岛是自己的,战后几十年里反复跟俄罗斯索要,甚至把“收回北方四岛”写进了政府文件。可俄罗斯拿着历史和法理依据不放,至今仍实际控制着这些岛屿,这也成了日俄关系的死结。
![]()
这就造成了现在的认知差异:中国人眼里的日本,是按照国际公约规定的“四座大岛”,那些被日本占领或托管的岛屿,在法理上并不属于日本;但在日本人眼里,冲绳、小笠原群岛是“自己的地盘”,北方四岛是“被占领的固有领土”,所以他们认知里的“日本范围”,比国际公约规定的大得多。
这种差异背后,其实是历史记忆和法理认知的双重错位。中国人对日本的认知,带着近代侵略史的伤痛,更看重国际公约对日本领土的明确界定;而日本人的认知,受自身扩张历史和战后领土安排的影响,往往模糊了“法理主权”和“实际管辖”的区别,甚至有意无意淡化了侵略历史带来的领土变更。
其实领土认知的差异,本质上是历史的镜子照出的不同画面。一枚汉倭奴国王金印,见证了两国早期的友好往来;一次次扩张与侵略,埋下了认知分歧的种子;二战后的领土安排,又让这份分歧延续至今。现在的我们回看这段历史,不是为了延续对立,而是要搞懂:不同的历史经历,会让人们对同一个事物产生截然不同的认知。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