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只剩一株”的植物,被安徽师范大学的师生在安庆江滩上踩到了。
![]()
2023年3月那天,他们原本只是去给江豚做例行巡护,结果一脚踩出一株从没见过的绿菜——后来取名“大观蔊菜”。
![]()
两年零七个月后,它依旧孤独地杵在皖河七里湖段,身边多了12盆“试管克隆娃”,24小时红外摄像头当保镖,还是挡不住洪水一年比一年来得早。
把镜头拉远,这株菜的故事其实是一面镜子:照出我们到底还有多少家底没摸清,也照出“发现”与“保住”之间那条越来越窄的缝。
一、为什么“只剩一株”不是浪漫,是警报
大观蔊菜不是“人少”,是“压根没同伴”。
基因测序给它算了命:花粉最远飞50米,落在水里直接沉底,繁殖像关在小黑屋里相亲——对象都找不到。
120万年前它和印度蔊菜分家,一路漂到长江中下游,把“抗涝”技能点满,却忘了点“扩散”。
洪水一来,它靠“憋气”活,水位退下去再喘气;可洪水一年涨得比一年快,憋气时间从3天变成7天,再下去就得憋死。
![]()
一句话:它把全部筹码押在“河滩”这张牌桌上,而牌桌本身正在被端走。
二、83%成活率背后,是“植物育儿箱”的极限操作
野生独苗不能碰,科研人员只能捡它掉落的叶片,像“剪指甲”一样带回去。
![]()
消毒、切片、塞进培养瓶,让一小团细胞在糖水里“重启人生”。
12株试管苗活下10株,听起来不错,但“瓶子里的生命”没有洪水、没有竞争,也没有进化。
一旦回到泥里,它们依旧花粉飞50米,依旧找不到对象——人工扩繁解决了“数量”,却没解决“基因孤独”。
换句话说,我们造了12份“活体备份”,却还没给它找到能野外成家的“新房”。
![]()
三、RIP1基因簇:一株小草可能救活一亩水稻
大观蔊菜最值钱的不是“稀有”,而是它体内那组RIP1抗涝基因簇。
水稻最怕“淹水三天”,产量直接腰斩;把它的大观蔊菜基因片段敲进水田,理论上能让水稻“潜水”一周不死。
![]()
中科院植物所已经做了初筛:转基因水稻在实验室里挺过7天没减产。
下一步是安全评价、大田试验、品种审定——顺利的话,8–10年后你吃到的某碗米饭,可能就流着这株小草的基因血。
这意味着:保住它,不止是给植物界留一个名字,更是给14亿人的饭碗加一道保险。
![]()
四、2.3亿次播放的“全民找菜”运动,到底在找什么
抖音话题爆了,评论区里一堆“我小时候吃过”“我老家河滩全是”。
专家把照片一一比对,全是“近亲”印度蔊菜、广州蔊菜,真身依旧只有那一株。
“似曾相识”背后,是基层生物科普的空白——我们认识网红奶茶配料表,却不认识脚边的野草。
![]()
安庆市自然博物馆干脆用3D打印做了一株“放大版”大观蔊菜,让参观者摸一摸、闻一闻,记住它的锯齿叶、黄小花、辣根味。
记住样子,下次你在河滩踩到,才有可能踩出“第二株”。
五、把“发现”变成“不死”,需要三步
1. 给野生独苗买“保险”——扩大原生地保护带,把上游1公里河滩划为永久禁垦区,洪水来了让它先淹别处。
2. 给基因库“搬家”——在长江中游另选3处相似河滩,提前种上人工苗,做“异地备份”,避免“一地灭门”。
3. 给育种装“加速器”——把RIP1基因片段转育进水稻、油菜、小麦,让实验室成果尽快落地,用“经济价值”反哺“保护经费”。
![]()
六、结尾:别把“只剩一株”当传奇,它可能是账单
发现新物种的论文可以发得轰轰烈烈,但真正的KPI只有一句——50年后它还在。
大观蔊菜现在像一张欠条:人类向自然赊了一株独苗,利息是洪水、是开发、是气候失控。
我们能做的,是把这张欠条尽快兑现成“种群”“基因”“良种”,而不是让后人只能去博物馆看3D打印。
![]()
下次去江边,低头看一眼,也许你就能踩出“第二株”;别让它的故事,从“全球首株”变成“全球最后一株”。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