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00万医生!中国医生过剩了!”
这种感慨像一枚炸弹,瞬间引爆了社交媒体。有人欢呼“供大于求,降薪是市场规律”,有人担忧“医生都过剩了,我们看病是不是更难了”。但当把这500万数字一层层剥开,真相却像剥洋葱一样让人直想哭——不是医生太多,而是能打的医生太少。
500万医生,听起来确实浩浩荡荡,仿佛只要把这些白大褂排成队,就能绕地球好几圈。但当我们把这个数字“放大”来看,你会发现它更像是一张“低清照片”,不能细看。
首先,学历像素低。本科及以上医生占比才60%,博士更是凤毛麟角。换句话说,500万医生里,有近一半没有接受过本科以上的医学教育。
其次,身份像素低。近百万中医类别,数十万执业助理医师,很多没有独立处方权。真正能扛大旗、独立上手术台、处理疑难杂症的“高精医生”,每千人不到2个。
让我们把镜头拉远,看看那些很多人瞧不起的社会。
美国3.3亿人口,106万执业医生,每千人3.2名;84%拥有博士学位,毕业后还要经历6年专科Fellowship。德国每千人4.5名医生,本科只是预告片,5-6年专科培训才是正片。
而中国,每千人3.6名医生,看着还不错?如前所述,本科占比低,博士比例更是低到可以忽略。更扎心的是转化率:过去十年,中国860万医学生毕业,最终注册为执业医师的只有76万——转化率不到9%。
也就是说,我们用了全球最多的医学生,却炼出了最少的高精医生。
不是人太多,是通关率太低。
总量庞大,并不能掩盖“高清医生”短缺的撕裂感。三甲医院夜班排班表上,一个普外主治要看护20张床位;ICU里,1名重症医师对应12台呼吸机——均超欧美安全线50%以上。
薪酬对比更是扎心。规培期月薪3000-5000元,教育成本却高达68万元,投资回报周期漫长。高负荷、低收入、高纠纷,让高清医生加速外流——私立医院、互联网医疗、医药企业成为他们的新去处。于是,公立医院留下越来越模糊的“低像素”医生,缺口不会被总量填满,只会被“更糊”掩盖。
比低薪更可怕的是“临床真空”。有医生吐槽:“临床已死。”中国特有的规培制度本意是“轮科练兵”,现实却变成“廉价劳力流水线”——
实习生干杂活、贴化验单、跑签字,学到的是“如何快速拿快递”,不是“如何拿手术刀”;
住院医被挤出稳定岗位,三年一换、五年一跳,流动性堪比劳务市场;
唯一稳赚的是医院账本:实习生月薪两三千,比请护工便宜,比招社工耐造。
整个医疗场景陷入“换人循环”:新人来→干杂活→学不到核心技术→考不上专培→走人→下一批新人。
表面人员爆满,实则技术断层;病历越来越厚,真本事越来越薄。
500万数字的“繁荣”,在这一刻被彻底镂空。
所以医生需要的不是“通通降薪”这种负反馈,而是给高清医生打光、补缺口、提待遇。
500万医生不是洪水,是尚未加载完毕的高清原图。
降薪只会让低清更糊,打光才能让高清更亮。点击“高清”,画面才配得上14亿人的健康特写。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