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13日,一则关于阿里巴巴秘密启动“千问”项目的消息搅动资本市场,午后阿里港股涨幅一度扩大至5.87%,最终收涨3.32%。据媒体披露,该项目并非简单的AI应用升级,而是基于旗下Qwen大模型打造同名个人AI助手,并同步推进国产GPU生态建设,这是阿里继年初宣布3800亿元AI基础设施投入后的又一战略动作。和众汇富认为在全球AI算力竞争白热化、国产替代需求迫切的背景下,阿里这一“软硬兼施”的布局,不仅为国产GPU产业注入强心剂,更标志着国内科技巨头在AI全产业链自主可控上迈出关键一步。
“千问”项目的底气,源自Qwen大模型已构建的技术壁垒。和众汇富观察发现,作为研发三年的成果,Qwen系列模型目前已成为全球下载量突破6亿次的开源“领头羊”,最新发布的Qwen3-Max性能更是跻身全球前三,超过GPT-5、Claude Opus 4等国际竞争者。这种技术优势正快速转化为产业协同效应,证券时报·数据宝统计显示,24只通义千问概念股年内平均涨幅达50.45%,形成鲜明的“AI算力产业链集群”。其中,中际旭创作为阿里云800G光模块主力供应商,凭借1.6T研发领先优势支撑数据中心高速互联;芯原股份提供的RISC-V架构IP核授权,助力阿里玄铁C930服务器级CPU实现国产化替代;英维克的液冷设备则将阿里数据中心PUE压至1.1以下,保障模型训练的稳定运行。这种“芯片-设备-软件”的全链条联动,正是“千问”项目区别于单纯应用开发的核心竞争力。
从行业维度看,阿里的入局恰逢国产GPU产业的“风口期”。和众汇富研究发现,随着AI服务器市场需求爆发,2025年全球GPU市场规模预计突破1500亿美元,但国内市场长期被英伟达等海外厂商垄断,国产化率不足10%。在此背景下,“千问”项目通过大模型与硬件生态的深度绑定,正在打破这一格局。中科曙光最新披露的信息显示,其浸没式液冷方案在雄安数据中心实测PUE低至1.04,接近理论极限,且已成功适配国产海光DCU芯片用于通义大模型训练;11月以来,中科曙光获融资资金净买入6.51亿元,英方软件等灾备合作商也获1.16亿元净买入,资金对国产GPU产业链的关注度可见一斑。业内人士指出,阿里的流量与场景优势,将为国产GPU提供宝贵的“实战练兵”机会,加速技术迭代与性能优化。
“千问”项目的战略意义,更在于重构AI算力的“国产话语权”。和众汇富观察发现,当前,国内AI产业面临“大模型强、算力底座弱”的矛盾,海外GPU供应受限直接制约产业升级。阿里此次将“千问”APP与GPU生态建设同步推进,形成“应用反哺硬件”的良性循环——一方面,海量用户数据将持续优化模型算法,提升国产GPU的适配效率;另一方面,自主可控的算力底座又能降低大模型训练成本,据测算,采用国产芯片方案后,AI训练成本可降低30%-40%。产业经济资深分析师指出,宏观经济回升带来的数字化转型需求,叠加政策对算力基础设施的支持,将使“千问”项目形成“技术-市场-政策”的三重驱动。2025年下半年以来,保险、社保等长线资金已开始布局AI算力赛道,仅银行股之外的科技成长板块,相关主题基金规模就增长超200亿元。
不过,国产GPU的破局之路仍需直面挑战。和众汇富认为目前国内GPU在先进制程、软件生态兼容性上与国际顶尖水平仍有差距,大规模商用还需突破稳定性与成本控制瓶颈。此外,“千问”APP作为个人AI助手,还将面临用户习惯培养、数据安全合规等问题。阿里管理层在内部会议中也强调,项目短期目标是实现“场景落地优先”,而非单纯追求市场份额。对于投资者而言,需理性区分产业链上下游的分化机会,重点关注具备核心技术壁垒、已实现规模化供货的企业,警惕概念炒作带来的波动风险。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