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暖阳洒在武陵山腹地,石柱土家族自治县的群山层林尽染。在中益乡盐井村,一座建筑面积1960平方米的黄精深加工工厂刚刚完成主体建设;在石柱县工业园区,重庆水火土食品公司的二期项目4条智能化生产线预计明年投产;在天麻种植基地,饱满的鲜天麻破土而出,经过“小罐串联超声辅助萃取技术”加工,变成一瓶瓶天麻浓缩液……
初冬时节,渝东大地上,一派东西部协作孕育的产业新景正蓬勃生长。这片生机勃勃的景象,源自山东淄博与重庆石柱跨越山海的携手。近年来,两地以产业协作为笔,以资源互补为墨,在渝东的青山绿水间,共同绘就一幅“产业兴、百姓富、生态美”的乡村振兴新画卷。
产业链上“做文章” 小特产变身大产业
曾经,石柱的特色农产品虽品质优良,却多因加工粗放、销路单一而“藏在深闺人未识”。鲁渝协作机制的深入,为破解这一困境提供了关键钥匙。
“单纯卖原料,效益太低。”石柱县中益乡盐井村党支部书记阎德权对此深有体会。他带领村民发展黄精产业,最初每斤原料售价仅8元左右。转机出现在2022年,淄博市对口支援石柱县工作组引入淄博创源信投公司,共同成立重庆御山黄食品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投入350万元东西部协作资金建设深加工工厂。未来,这里将产出黄精丝、黄精酒、即食片等系列产品,价值有望翻番。
同样的蜕变也发生在莼菜产业上。重庆市水火土食品产业有限公司在李颖博士的带领下,借助淄石协作平台,研发出开盖即食的“莼小丝”。企业二期扩建后,将串联起从田间到餐桌的全产业链,带动数千种植户增收。曾几何时,亩收入两三千元的莼菜田,如今管理得当者收入能超三万元。
从黄精到莼菜,从天麻到白酒,协作的焦点始终锚定“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在山东淄博的资金、技术、市场理念注入下,石柱的特色资源正被深度激活,实现从“卖原料”到“卖产品”“卖品牌”的跨越。
科技赋能“点金石”,老技艺焕发新生机
产业升级,科技是关键支撑。在鲁渝协作淄博前方工作组的“穿针引线”下,东部先进的科技研发力量不断注入石柱产业一线。
![]()
重庆硒旺华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智慧大棚。丁稳摄
在重庆硒旺华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李守宝展示了其核心产品天麻浓缩液。得益于独有的“小罐串联超声辅助萃取技术”,天麻的有效成分萃取更彻底。2025年,企业与山东桓台梨花面业合作,成功研发出天麻添加量达10%的天麻挂面,将药食同源理念融入日常主食。与此同时,企业自主研发的天麻曲奇饼干也即将面市。
科技赋能不仅体现在产品创新上,更贯穿于生产全过程。李守宝企业外销的天麻菌种瓶今年达150多万瓶,实现翻倍增长,为周边种植户提供了坚实的种源保障。他作为负责人申报的“渝产天麻优质栽培与趁鲜加工关键技术研究”项目,也成功入选重庆市乡村振兴帮扶立项清单,标志着其技术路径获得官方认可与支持。
共赢模式“筑根基”,协作路越走越宽广
产业协作的最终落脚点是促农增收,共富共赢。
“一个人富不算富。”渝康酒业创始人谭兴军道出了协作参与者的共同心声。他的酒厂在鲁渝协作资金支持下,从家庭小作坊发展为年产800吨的现代化企业,不仅吸纳30余名村民就近就业,人均月收入达6500元,还通过收购本地高粱,带动种植面积扩至千亩。马武白酒产业园更是承诺连续5年向80户搬迁户分红。
这种“企业+基地+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已成为淄石产业协作的标配。黄精项目预计带动30余人稳定就业,每年为村集体增收15万元以上;莼菜产业通过提高收购价,让农户种植热情高涨;天麻产业通过提供菌种和技术指导,惠及周边产区……今年以来,仅9个共建产业园区就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213人,通过联农带农机制带动768人增收。
协作的维度还在不断拓展。劳务协作方面,今年已促进千余名农村劳动力就业;消费协作上,通过搭建展销平台,实现鲁渝消费协作额超2000万元;人才交流上,双方互派专业技术人员,开展专题培训超2000人次。淄博与石柱,正朝着产业、消费、劳务、人才全方位协作的深度融合迈进。
站在新的起点上,李守宝规划着天麻产业园二期,阎德权憧憬着黄精产业链的完善,李颖期待着莼菜产品走向更广阔的市场……石柱的群山之间,一个个协作项目正如火如荼推进,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动能。
据悉,淄博2024年以来投入产业帮扶资金5900万元,同时东部企业新增投资3450万元,谋划产业项目22个。( 孙晨、丁稳、刘通)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