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能源汽车的赛道上,比亚迪这三个字如今是响当当的“中国名片”。
可你曾想过,这家企业并非从一开始就光鲜亮丽,它也曾有过一段“野蛮生长”的岁月。
而在这充满未知与挑战的征程中,有一位女性的身影,始终坚韧而低调地穿梭其间。
![]()
她叫李柯,一个不爱抛头露面,却用二十多年的实干,悄悄为比亚迪铺就了一条通往全球的康庄大道。
她不是所谓的“女强人”,更不是“王传福背后的女人”,她是比亚迪真正的“筑路人”,一个从月薪3000元起步,最终成为年薪最高高管的传奇。
为什么这么说?看看李柯的成就就一清二楚了!
![]()
当2008年,全球金融海啸来袭。刚刚在电池和汽车领域站稳脚跟的比亚迪,也遭遇了前所未有的资金压力。当时,王传福正带着团队埋头攻关电动车技术,急需一大笔钱来支撑研发。
就在这节骨眼上,一个天大的机会来了!股神巴菲特的团队,在查理·芒格的强烈推荐下,找上门来要考察比亚迪。芒格可是出了名的投资大师,他能盛赞王传福是“爱迪生和韦尔奇的结合体”,可见其眼光独到。
![]()
王传福没有犹豫,他把这个足以影响比亚迪命运的重任,交给了李柯。李柯团队接到任务后,连续三个通宵没合眼。
他们把比亚迪所有的家底都翻了出来:电池专利、研发进度、市场规划……每一个数据都标注得清清楚楚,生怕有一点疏漏。她知道,面对巴菲特这样的人物,任何的虚假和粉饰都是徒劳。
当巴菲特的代表团来到比亚迪时,李柯没有搞那些花里胡哨的演示,而是直接把他们带进了实验室。她让他们亲眼看电池的循环测试,拉着工程师计算续航成本。
![]()
她坦诚地说:“我们的电池能量密度比同行高15%,但成本却低20%。”面对代表团“凭什么能做全球第一”的尖锐提问,李柯更是直接甩出了销售报表:“过去三年,我们的电池销量每年增长50%,欧洲那边的订单,都已经排到后年了。”
这种不掺任何水分、直击要害的沟通方式,彻底打动了巴菲特团队。最终,股神决定投资18亿美元入股比亚迪。这笔钱,不仅让比亚迪渡过了难关,更让它的名字响彻全球,为其后续的国际化扩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李柯再次证明了,真诚和实力,才是最好的谈判筹码。
![]()
然而这次的成功,并没有外界看到的那么容易,这是李柯十多年来,一路打拼应得的!
现在回看1995年,那时的比亚迪,还只是个初创不久的小厂,用“作坊”来形容一点都不为过。办公室简陋,销售模式更是原始得让人着急!
业务员跑单靠嘴,客户信息全凭脑袋和笔记本,订单跟进全靠“打电话问问”。可以说,公司正处于典型的“有单就接,没单就等”的状态。
![]()
就在这团乱麻里,李柯作为复旦大学的高材生,做出了一个让所有人都大跌眼镜的决定:放弃自己每月2万元的“金饭碗”,毅然加入比亚迪,甘心领着3000元的月薪。
这份勇气,可不是一般人能有的。她看中的,不是眼前的待遇,而是王传福身上那股子“要干大事”的劲儿,以及她对新能源这个新兴产业的敏锐嗅觉。
刚一上任,李柯就成了销售部门的“救火队长”。她没搞什么大张旗鼓的改革,而是从最基础的“糊涂账”开始理。她把客户按照采购量和回款速度,细致地分成A、B、C三类,就像医生给病人分级一样,确保把资源用在刀刃上。
![]()
接着,她又手把手地规范了从报价到签合同的每一个环节,愣是把过去全凭感觉的销售流程,变成了一套谁都能学、谁都能用的“武功秘籍”。
最让人佩服的是,她还推动了客户档案的电子化。你想想,过去那些散落在业务员笔记本里的客户信息,现在被她汇总成一张张清晰的表格,谁该补货了、谁的账期快到了,一目了然。这不光大大提升了效率,更让销售团队从“凭经验瞎蒙”变成了“按数据说话”。
她甚至带着业务员钻到工厂里,和工程师们一起吃住,把电池的性能、参数摸得门儿清,让每个销售员在客户面前都能像个技术专家一样,有理有据地介绍产品。
![]()
你知道结果怎么样?不到两年时间,比亚迪的销售效率足足提升了三倍!过去那些说不清道不明的坏账,也减少了一半。
那些零散的订单,渐渐变成了稳定的大合作。李柯这个名字,也成了同事们口中“没有她搞不定的客户”的定海神针。她不是在“卖东西”,她是在建立一套可以持续运转、不断壮大的销售机器。
如果说在国内市场,李柯是销售体系的奠基人,那么在国际市场,她就是不折不扣的“开荒牛”。
![]()
1999年,国内市场才刚有点起色,王传福就盯上了更广阔的欧洲市场。可当时,“中国制造”这块招牌,在西方人眼里还带着浓浓的“廉价低质”标签,更别说精密电池这种高科技产品了。没人敢接这个烫手山芋,因为大家都觉得那是自讨苦吃。
但李柯,又一次站了出来。她主动请缨,带着两名刚毕业的年轻人,揣着几箱沉甸甸的样品,就这么飞去了德国。
想想那场景,三个中国人,在人生地不熟的欧洲,要向挑剔的西方市场推销“中国制造”?这不光是销售,简直是文化和偏见的双重挑战。
![]()
在汉诺威工业展上,他们的展台被挤在最不起眼的角落,旁边就是索尼、松下这样的大牌。有客户路过,直接就带着嘲讽的口吻说:“中国电池用半年就鼓包!”
面对这样的质疑,李柯没有争吵,没有辩解。她只是默默地拿起工具,当场拆开样品,邀请对方亲自测试。
她自己则蹲在地上,一笔一划地记录着数据。一天下来,她的衬衫被汗水浸透,嗓子也哑得说不出话。晚上,三个人挤在狭小的酒店里,就着泡面解决晚餐。李柯脚上的皮鞋磨破了底,她就用胶带粘好,第二天继续赶路。
![]()
这份执着和专业,终于在半年后的全球电池大会上得到了回报。面对台下坐着的都是行业大佬,李柯带着自信和底气,拿出了厚厚的测试报告。
她没有煽情的推销,只有冰冷但有力的事实:“我们的能量密度已经追平国际水平,成本却低30%,零下20度的低温循环数据清晰可查,随时欢迎大家来深圳工厂考察!”
![]()
这番话,掷地有声,让在场的西方巨头们都为之一震。最终,比亚迪争取到了两家德国车企的试用订单。这,就是比亚迪出海的第一个脚印。
在接下来的一年里,李柯带着团队跑遍了欧洲多个国家,行李箱里永远装着样品和检测报告。她不是在“谈生意”,她是在和偏见、不信任作斗争。甚至她愣是磨坏了三双鞋,才把订单从最初的几万个做到几百万个。
如今,比亚迪的电动大巴跑遍全球,乘用车也远销海外百余国,2023年出口量更是突破24万辆,同比增长超过3倍。这一切的起点,正是当年李柯用双脚丈量出的欧洲市场,用汗水和坚持打磨出的“中国制造”的信誉。
![]()
只是,在商场上雷厉风行,谈起生意来毫不退让的李柯,内心深处却藏着一份极为柔软的牵挂。
2022年,她做了一件轰动业内外的事,将自己名下50万股比亚迪股票捐赠给比亚迪慈善基金会,按照当时的市值,这笔捐款高达1.6亿元人民币。
而且,她明确指定这笔钱,要用于北京大学深圳医院血液病研究中心的建设,支持前沿技术研发,并救助那些贫困的患者。
![]()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李柯做出这个决定的背后,有一段心酸的往事。她的母亲,也曾是血液病患者。在那个年代,医疗技术还没有现在这么发达,她的母亲没能得到更好的救治,这成了李柯心中一个长久的遗憾。
作为比亚迪慈善基金会的理事,她希望用自己的财富,去弥补这份遗憾,让更多身患血液病的家庭,能够看到希望,得到更好的治疗。
如今,以她母亲名字命名的“李安珍”血液病研究中心,已经成为华南地区血液病治疗的重要平台,为无数患者带去了生的希望。这不只是金钱的捐赠,更是她对生命、对亲人深深的爱意和敬意。
![]()
现在再看二十多年的风风雨雨,李柯早已从那个月薪3000元的销售经理,成长为《财富》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商界女性。
她依然保持着低调的作风,不爱接受媒体采访,朋友圈里除了孩子的照片,就是公益活动的进展。可她却始终冲在市场一线,每天的晨会分析市场动态,时不时跑到门店去收集用户反馈,甚至蹲在车间里琢磨怎么优化成本。
比亚迪的老员工们都清楚,没有李柯当年搭建起来的销售体系,没有她踏遍全球的辛苦开拓,比亚迪绝不会有今天的国际化格局。她不是某个“大佬背后的女人”,她是比亚迪最核心的“隐形引擎”,是真正的“合伙人”。
![]()
李柯的一路走来,让更多的人明白,一个万亿帝国的崛起,从来都不是某个人的单打独斗,而是无数像她这样,有眼光、有魄力、有坚守的实干家,用自己的双脚、用自己的智慧、用自己的汗水,一点一滴地丈量出来,一步一步地筑就出来的。
她用自己的经历,诠释了“奋斗”二字最真实的含义。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